日本社会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一般有三种类型的教育可供选择:第一是进入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进入私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或是到不合文部科学省标准的私立学校。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日本近代教育。
日本近代教育:教育改革
1868年,以下级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政权,发表“王政复古”、废除制的宣言,成立明治政府。明治政府推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这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以此,日本进入了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时期。
明治维新是具有民族运动特点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以“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总目标。这个目标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文明开化”的涵义是指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技术和知识,以保障日本的独立富强,免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在促进“文明开化”中,日本近化思想家福泽谕吉,号召日本人民,舍身卫国,使日本文明赶上先进国家。福泽谕吉毕生从事教育与著述,对日本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871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 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直接统治。同时规定中央政府的官制,设置文部省,负责管理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文部省成立后,即着手改革学校制度。
1872 年颁布 《学制》令,开始教育改革的试验。《学制》由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考试、学费等五个部分组成。《学制》决定把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 每个大学区设 1所大学和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分成210个小学区,计划在全国设立53760所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完全采用中央集权制,即在文部省统一管理下,设督学局。各大学区设督学,各中学区设监督。督学有权与地方官协商督办区内的学校;学区监督负责管理和监督小学区的学务。《学制》是一个庞大的国民教育计划。由于当时的财政困难,人民不满征收过重的教育税和学费,到处发生捣毁学校事件,《学制》的改革计划并未全部实现。但《学制》在普及小学教育,建立师范教育制度和推动教育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1877年明治政府把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合并,改为东京大学,建立了日本第一所近代化的大学。从 1873年到1878年小学校数和学生人数都增加了 2倍多,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8.1%上升到41.2%。在教育内容上,文部省通过翻译欧美国家公立学校的教材,出版了许多小学课本,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在执行教育计划过程中和使用翻译课本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19 世纪 80年代前半期,政府开始修订小学课本和课程,并于1879年废除《学制》令,颁布《教育令》。《教育令》是第二次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尝试,其特点是中央政府放宽对地方教育事业的官僚式控制,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由各地民众选出学务委员会来管理学校;儿童接受小学普通教育的时限缩短为 16 个月,并可灵活地掌握。《教育令》颁布后的第二年就作修改。中央政府再次加强了对公共教育的控制。小学的 4.4分段改为小学初等科(3年)、 中等科(3年)和高等科(2年)三个阶段。以初等科作为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教育政策连续发生变化是和明治维新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上动荡密切相关的。
日本近代教育:教育制度的确立
19世纪8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在天皇制国家政权大力扶植下得到飞速发展,从封建主义经济转化为半封建的、军事的、特权商人的资本主义经济。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建立内阁制,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大臣,森有礼被任命为文部大臣。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推行扩张政策。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从中国掠夺了大量赔款和租借地,又借口“卧薪尝胆”,加紧对日本人民剥削,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飞跃发展。
森有礼曾接受德国铁血首相O.von俾斯麦的国家主义思想,在担任文部大臣后,极力主张维护君主立宪制。他主张,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办教育,为了维护国家政体而实施国民皆受军事训练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行政上要根据国家经济的理论来办事。根据这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1886年政府制定《学校令》,其中包括《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小学校令》的要点是,规定小学仍恢复原《学制》规定的4.4分段制,即设4年制寻常小学(初小)和 4年制高小,使儿童受普通教育; 4年的初小实施义务教育。《中学校令》的要点是,规定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后改称为中学校)和高级中学(后来升格为高等学校);前者为 5年制,后者为 3年制。《帝国大学令》的要点是,规定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和分科大学组成,分科大学设法、理、医、工、文5个学院。其任务是适应国家的需要传授学术、技术方面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培养国家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帝国大学实际上成为培养官僚的机构。
《师范学校令》的要点是,规定将师范学校分为普通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前者培养小学教师;后者培养中学教师和普通师范学校教师。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教员应具备的品德和学识。在品德方面特别强调培养顺良、信爱和威重的气质。对师范生施以军事体操训练,学校实行兵营化。这种军事训练制度后来扩展到大、中、小学校。为维护天皇制国家主义的国体,向日本人民灌输“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思想。1890年用天皇诏敕的名义颁布了以儒家忠孝仁爱为教育的中心内容,又掺杂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教育敕语》。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忠君爱国”、“义勇奉公”、“保卫皇运”的顺良臣民。《教育敕语》规定了日本教育的方向,奠定了国民道德的基础,实质上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教育的基本法,对社会和学校影响很大。这个时期,根据《学校令》建立的学校系统,确立了以小学校教育为基础的近代学校制度。此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发展。1900年颁布《小学校修改令》,确定实施 4年的义务教育制,进一步推动了普及小学教育。例如:1902年初小入学率达到90%,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1907 年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为6年,1920年入学率达到99%。
日本近代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19世纪80年代末,日本开始进行产业革命,在制丝、纺织、铁路等工业交通部门兴起投资热潮,促使工厂制度兴起,大工业城市相继出现,社会发生巨大变动,迅速地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893 年就任文部大臣的井上毅, 看到产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对技术力量的迫切需要,明确指出:“人民实业上的知识,是无形的资本,职业教育是富国的基本条件”。他参照德国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于1893年和1894年,先后制定出《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学校规程》、《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和《贸易学校规程》等各项法令。这为日本发展职业学校奠定了基础。1899年为了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政府重新修改《中学校令》,制定《高等女学校令》和《实业学校令》,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 1903年颁布 《专科学校令》,将高等专科学校制度化,在法律上正式承认私立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和职业学校网的形成,既推动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使日本的双轨制教育体系终于形成。1890~1920年,中学男生增加了14.2倍,女生增加了47.5 倍,职业中学学生人数增加了54.4倍。1897年以前日本仅有一所东京大学,1897年建立京都帝国大学之后,相继建立东北帝国大学(1907)、九州帝国大学(1910)、北海道帝国大学(1918)。高等专科学校和私立大学也陆续兴办起来。
日本近代教育:帝国主义时期
20世纪初,日本由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一个带军事封建性质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彻底失败。
为了适应帝国主义扩张侵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在这个时期大力加强军国主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1917年成立临时教育会议,作为内阁大臣的咨询机关,重新审查日本的教育,改组明治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该会对教育制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建议,尤其对改革高等教育更加重视。1918年公布《高等学校令》和《大学令》。《高等学校令》强调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普通教育机构以完成高等普通教育为目的,充实和加强国民道德教育。除国家办学外,也允许地方和私人办学。高等学校分为文理两科,招收中学 4年肄业生,学习期限为 3年。《大学令》强调大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国家所需要的学术、理论及应用知识,同时注意陶冶人格和灌输国家观念。大学原则上由几个学院组成,必要时也可独立设置单科的专业学院。除国立大学外,允许地方设公立大学,允许私人团体设私立大学,以便更快地发展高等教育。1918~1929年,高等学校数由8所增加到32所,学生数由6792 人增加到20256人;大学由 5所增加到 46所,学生人数由9040人增加到 67555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行战时教育体制。为加强军国主义教育体制,1937年成立了教育审议会,作为大臣直辖的咨询机关,负责审议教育制度和内容。经过 3年多的审议,相继公布了关于青年学校、国民学校,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及其他事项的文件,全面地改革了教育制度,确立了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体制。如1941年公布的《国民学校令》,把小学校改为国民学校。规定国民学校的目的为:根据皇国之道,实施初等普通教育。国民学校分为初等科和高等科。初等科为6年制,高等科为 2年制。课程有国民、 数理、 体练、艺术技能等 4科。高等科还增设了职业课程。国民课包括修身、国语、国史和地理。体练课包括体操和武道。艺术技能课包括言乐、 习字、图画、手工等。1943年的《中等学校令》,规定中等教育实施综合制,将过去的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和职业学校综合化,一律改称中等学校。中等学校分为男子中学、女子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三种类型。中等学校的修业年限由 5年缩短为4年或3年。中等学校的目的是依据皇国之道,实施高等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以培养皇国臣民。大学改革的侧重点在于改变学校的目的和任务,以国家观念为基础,强调发扬学术报国的精神,开拓学术界尚未开拓的新领域。与过去不同之处是允许创办女子大学。大学数量与大正末年比较又有增加,除增设大阪帝国大学和名古屋大学外,还增设了东京工业大学、东京文理科大学等6所国立大学。1943年私立大学增加到 26所,帝国大学增加到7所,其他国立大学增加为12所。专门学校也有所增加,1941年国立专门学校增加到29所,地方公立专门学校增为 9所,私立专门学校增为 109所。
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法西斯统治,使教育完全为侵略战争服务。1938年日本政府公布《国家总动员法》,强迫学生服兵役,征用劳动力,加强思想控制,严禁阅读进步书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内劳动力枯竭,于是动员学生参加军事工业生产,减少文化课,增加军事训练课,学校教育质量明显下降。1945年 5月,日本内阁公布《战时教育令》,决定除国民学校初等科外,其他学校一律停止授课,中学以上学生到工厂劳动,或应征入伍。据当时文部省统计,从小学到大学被动员去"勤劳奉仕"的学生总数达 2888576 人,许多人死于“勤劳奉仕”岗位。战争末期,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经济槁竭内外交困,日本学校教育完全陷入瘫痪和彻底崩溃境地。
日本近代教育:二次世界大战后
1945年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从这时起,一直到1951年 9月签订旧金山和约,日本一直处于盟军(实即美军)的占领状态。日本政府根据占领当局的旨意并迫于国内民主势力,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进行所谓民主改革,同时也对战前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战后的教育改革,是从清除战争时期的极端军国主义影响入手,进而以美国教育为样板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1946年 3月,美国教育使节团抵达日本,提出了全面改革日本教育的报告书。日本政府于1946年8月成立教育制度刷新委员会。该委员会以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报告书为基础,依据1946年11月公布的《日本国宪法》的精神,草拟《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并提交国会,以立法程序通过,于1947年 3月31日公布。根据这两个教育法律及稍后公布的其他教育法律、法令,实施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用了 3年多的时间,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学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级各类学校也获得显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