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king),清廷原称“万年和约”,后世又称“江宁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该约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解详细内容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等相关内容。
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吏治腐败;在经济上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并且重农抑商;在对外贸易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对西方国家仅开放广州作为沿海通商口岸(一口通商),并且设置“公行”(即所谓“广州十三行”)专责管理对外贸易事宜。
英国在十八世纪中叶已经建立所谓“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经过工业革命后,英国更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急于开拓市场和获取更多工业原料。
同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更采取了鸦片贸易的手段。
起因
主词条:鸦片战争
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英军攻占定海,北上天津。
清廷恐惧,派琦善与义律和谈。
和谈期间,英军突袭并攻占大角、沙角炮台(沙角之战),迫使琦善与之初步达成《穿鼻草约》(约定对英赔款六百万元等),后又攻占香港岛。
道光帝因沙角之战而愈加震怒,于1841年1月27日(道光二十一年一月五日)下令对英宣战,[10]继而得知香港被攻占,又下令加派奕山为剿逆将军,增兵广州,否认《穿鼻草约》。
然而,英军在虎门之战、广州之战中均获得胜利,于是奕山又与英方达成《广州和约》,仍是对英赔款六百万元(另赔偿夷馆损失三十万元),作为“赎城费”;并对道光帝加以欺瞒,宣称是行商累积的欠款,企图敷衍了事。
尽管如此,英方仍蓄意扩大战争与战果。
在巴麦尊等人的推动下,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4月30日,英国内阁否认草约,并以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替换义律。
英军再度北上,先后攻陷厦门、定海(第二次攻陷)、镇海、宁波。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英军击败奕经的反攻。
浙江巡抚刘韵珂见事不可为,请求派遣与英方有过交涉的伊里布前赴浙江。
道光帝迫于无奈,派遣耆英担任杭州将军,伊里布随往。
5月18日,得到增援的英军又攻陷乍浦,继而于6月16日攻陷吴淞,7月21日攻占镇江,以切断京杭大运河。
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
签约过程
英军到达南京后,两江总督牛鉴向英军求和。
8月8日,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首先到达,派其仆人张喜两度前往英方军舰,会晤翻译马儒翰(John R.Morrison)。
钦差大臣耆英到达后,璞鼎查曾限期于8月14日议定和约,否则开炮攻城。
双方共在静海寺内议约四次,也曾在上江考棚等处议和。
8月17日,江宁布政使黄恩彤与马儒翰商定了条约内容。
8月22日,道光帝全部允许。
谈判过程中,耆英等人屈从英方要求,没有进行反驳。
关于鸦片问题,璞鼎查曾劝说中方代表,由中国停止禁烟政策,并可对进口鸦片征税。
对此,黄恩彤提出日后再议。
这是因为,黄恩彤、耆英等预料到道光帝为了颜面,不会正式弛禁,不如置之不问。
从开始议约到正式签约前,耆英、伊里布、牛鉴曾应璞鼎查邀请登舰,而璞鼎查也上岸答拜。
然而英军在此期间仍未停止抢劫行为,引发了鸦片战争中最后一战——靖江保卫战。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军舰“康华丽号”(又译“皋华丽”、“汉华丽”,Gornwallis)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中的中文文本系由英国人译成。
[7]同年9月,道光帝批准签订后的条约,但认为仍有需要斟酌之处。
经耆英与璞鼎查互换照会,阐明以后的商人欠款,官方不代为偿还,同时英方承诺不会庇匿“奸民”;尤其是约定如果中英人民涉诉,“英人归英人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即英人享有治外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