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盐田犹如大地眼影盘,你知道这个古老的盐田在哪吗?
这是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正在进行春季扒盐作业的航拍图。
可以发现,乍一看,简直就像是眼影盘的广告图,而且色号还相当友好,看得我都想立刻入手一盘。不止我,有不少网友也高呼,求出同款联名。
而这个很像眼影盘的地方就是长芦盐场,长芦盐场是我国三大盐场之一,也是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 。而图片中的长芦汉沽盐场是长芦众多盐场中的首个中华老字号。
长芦盐场位于渤海海岸,这里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节干燥少雨,有漫长宽广且平坦的沙滩,周围地形不易形成地形雨,可以说是具有天生的优越晒盐条件。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制盐重地,而又因为此处岸边有许多芦苇生长,所以名字中带有“芦”,史称“芦台场”,更是有诗云“莫谓盐滩土质差,不生五谷不生花。须知贵与蓝田等,种水能收白玉砂。”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汉沽盐场 ,部分盐田喷沙、冒水,沟道淤塞,盐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此后汉沽盐场不断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提升精盐品质,调整生产结构、扩大产能,实现多元发展。
“从1979年到2017年,汉沽盐场累计生产原盐2852.60万吨,新工艺、新设备及新型滩田结构,使汉沽盐场的有效单产在全国海盐生产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最高年产量达到115万吨。”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魏立营曾在2017年的采访中说道。
所以到了今天,长芦盐场依旧是我国重要的盐业基地。长芦盐场年产盐300多万吨,大约占全国盐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食用盐、工业品种盐等,大批量的盐从这里被运往全国各地后,再进行精加工处理,然后销往各地。很有可能,我们去超市买到的精美包装的食用盐,可能就是产出自这里,感兴趣的还可以回去看看食盐包装袋,说不定有收获。
此外,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早就建立了盐业风情游览区,这如眼影盘一样的七彩盐田,大家可以亲身去观看,游览打卡。在满足了视觉盛宴后,还能亲眼看到制盐的过程,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大家也能够了解到盐业历史和古法制盐工艺,沉浸在盐文化中。
中国最久远的产盐地在什么地区?
长芦盐场是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位于渤海岸,产量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南起黄骅,北到山海关南,包括塘沽、汉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盐田在内,全长370公里,共有盐田230多万亩,年产海盐300多万吨。
长芦盐场地处渤海湾西岸,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形成地势平坦、海滩宽广,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晒盐的优越自然条件,是我国工业上最重要的盐场。
千年古盐田犹如大地眼影盘,这样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
天津市长芦汉沽盐场春盐作业。它是中国最早的临海盐场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年春季和秋季收割庄稼。在阳光下,盐湖就像一块五颜六色的“眼影盘”。中国盐业生产企业集中度很低,整合困难,许多分散的小企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管理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
许多小,弱,散,乱的企业组织结构严重制约了制盐企业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与国外的先进制盐企业和制盐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未来的化学工业将延伸现有的产业链,并在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的方向上寻求突破。同时,在供应方改革,节能减排和国际化运作的推动下,盐化工行业未来仍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2年,中国盐化工市场规模将达到4600亿元左右,比2017年增长约47%。中国是原盐大生产国,原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世界。每年生产的原盐总量可以达到1亿吨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原盐资源。
除了盐田,我们看看天津还有哪些让人惊艳的美丽景观。比如望海楼教堂,望海楼教堂在早晨和日落时都是美丽的,并且有鸽子。我特别喜欢望海楼这个名字,它是望着海河的房子。它由海河拐弯处由青砖制成。这个教堂已经修复了很多年。望海楼前的桥上有各种形状的狮子。晚上与月亮合影真是太好了。
还有西开教堂他与其它教堂不同,它处在闹市之中,但是当你进入这个教堂你会发现很安静。你还会发现你刚刚在马路上看到的外国友人,居然认认真真地坐在那里祷告,眼神非常虔诚专注。
走近千年古盐田
文:鲁班石
近日受好友相邀,有幸走近了千年古盐田参观游玩。千年古盐田位于海南洋浦半岛盐田村,距我所在的东方市八所镇106公里,约有1小时40分钟的车程。
吃过简单的早饭,我们趁着天气凉爽出发。当日天气晴好,一路上的树绿花红与蓝天白云相映衬,令人心旷神怡,想放声高歌,又怕惊扰了祥和安宁。
朋友很懂我心,车载音响很合时宜地播放起陶笛大师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在弥漫着温热湿润海风的车里,我偶尔静听音乐闭目养神,偶尔侧头安静地凝望窗外的山川河流,偶尔在车子驶入沿海大道,看到不远处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性情大发,索性倾身将头半探出窗外,对着大海放声高呼……身心得到彻底放松,一路悠然自得。
车行100分钟左右,下环岛高速进入儋州市白马井镇后,性情爽朗的朋友才打开了话匣子。他先是问我:“海盐是从哪里晒出来的,是从海水里还是从泥里?”
我明知朋友是在有意问我,就不以为然地以自己浅薄的常识性认识回答他:“盐是从海水里晒出来的。”语音刚落,我看到朋友嘴一歪,不置可否地笑了。随即,朋友轻描淡写地说:“盐是从泥里晒出来的。”我的嘴则尴尬地张成了“O”型。
说话间,车过了杨浦大桥,右转行驶二百多米后,我看到一个“千年古盐田入口”的路标指示牌,便知道目的地不久后就要到了。果然,车又只行驶了二分多钟就停了下来。
下了车,烈日当头,我正要寻找树荫下避一避,朋友却拉住我,指着前方三百米处说,那里就是“千年古盐田”。顺着朋友所指看去,除了一片滩涂和近岸的几艘渔船,别无他物。我努力伸头张望,试图找出亮点来,但只几秒钟后,我就对一路上想像的广袤无垠,美丽壮观的千年古盐田的厚重印象大大打了折扣,欣喜的热度也骤然降下了好几度。还好有朋友热情地在身边当向导带路,我只有既来之,则安之地跟随。
头顶烈日,脚下的湿地似乎有水汽蒸发上来,钻入衣服渗进皮肤,只走出一百多米,就感觉到额头挂汗,身体裸露的地方也湿漉漉,有点辣乎乎地蛰人。可生于斯长于斯的朋友却不顾烈日炎炎,仍是热情不减地边走边给我介绍起千年古盐田的历史。
眼前脚下的这片古盐田共有750亩,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是从福建莆田迁移而来的盐工所造。1200多年前的唐末年间,一群福建莆田的盐工不知是何原因,千辛万苦迁居到当时海南岛西部的古儋耳郡,在洋浦半岛的海边开山辟石,建造家园和盐田。他们建的盐田十分独特,是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在石头顶部除四周留出凸边外,把中间部位打磨平滑,做成石槽。平时在这些石槽中注入经海泥过滤后的海水(涨潮时海水就会自动漫入这些盐槽),靠阳光晒出高品质的食用盐。由于这种方式开创了高产量的“日晒制盐”的先河,而且晒制出的盐味鲜,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这些盐田人,后来人们就称这里为“千年古盐田”、“新英古盐田”。
至今千年古盐田仍保留着完好的原始民间制盐工序,目前有10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盐槽密布海滩。盐田村里有30多户盐工,每天都在这片盐田上沿袭着1200多年来的古老劳作方式。
古盐田四周风景很美,最常见的植物就是仙人掌和野菠萝,而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洋浦港,那边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以及往来停泊的各国货轮。但这边古盐村的生活却不受影响,依然平静,悠闲。孩童在古盐田旁边的池塘中嬉闹,老人在村边的古榕下静静的纳凉,古盐村的人迎来送往,淡定从容。
听朋友指着一块石头向我介绍,我低头去看时,才知道我和其他一些游客脚下正踩着的一块块很不起眼,刻着奇形异状图案和古怪文字的石块,竟然是价值连城的上千年文物。朋友说,曾在战乱的年代,有人出重金收买了村长,并以高出整个盐田村的价钱要收购其中一块石头时,受到了全村人的强烈反对和武力驱逐。出于对文化遗产地自觉保护,我立即跳离了脚下刻有象形文字“福”的大石块,再行走时脚下更是小心地避开了这些珍贵的石块。
四十多分钟的参观很快就结束了。准备离开时,我手搭凉棚回望盐田,一位盐工阿婆正赤脚拖耙着墨黑色的海泥。几缕阳光从岛上独有的那棵老“光棍树”的枝条里透出,照在阿婆褴褛的背上,我清楚地看到,阿婆老旧的蓝衣衫上沁出了道道如盐一般白的细密花纹,那花纹是那样的清晰可见,又犹如被岁月吞噬过,但字形依然明晰可辨的火岩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盐工的勤劳与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