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

时间:2023-12-24 06:18:05编辑:异灵君

暗示效应,可好可坏

暗示效应 :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领导者往往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他人发出信息,他人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说明“暗示”发生了作用。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家的研究越深,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压力与痛苦,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暗示效应是什么意思?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种暗示可以是正面的暗示,也可以是负面的暗示。换一种说法就是催眠。

比如在一些学校中,有些班主任会在班上对一些孩子说,我从没有见过你们这么糟糕的班级,那么大概率这个班级会越来越闹腾;而有的班主任会对其学生说,我觉得你们在我所教授的很多班级中算是很棒的了,纪律好,学习成绩也好,各种课外的活动也很出彩,那么这个班级相对来说会好管很多。

曾经有实验,在新生入学时,把从全校新生中随机抽取的50名学生集成一个班,并对班里的同学声称他们是全校里面挑选出来的精英,他们将接受最好的教育。

事实上安排给他们的老师也都是随机安排的普通的老师,但是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给到孩子他们是精英这样的暗示。

实验结果显示,这个实验班的学生的成绩确实更优于于其他的班级,且在其团队和其他的活动方面,这个班级的学生的表现也更优。

这个是关于心理暗示在教育方面很好的应用。

关于心理暗示的负面应有,也常常出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比如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差劲,什么事都做不好。然后你会发现你的孩子越来越做不好事情。有些家长会说,你真笨,这个都不会算。然后他的孩子的成绩就没有再好过。更有一些孩子从小被父母说没出息,然后他们一辈子活在这样的诅咒中,即便他们多么努力想要把事情做好,最后也总会把事情搞砸,真正的像父母说的一样,成为一个父母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出息的人。而这些人,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为什么。

当然,这并不是说暗示一个人就一定会造成相对应的后果。每个人受到暗示的影响不一样,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特别是父母在孩子的眼里是极具有威信的,这样的暗示效果就更加明显。家长们在平常的说话中要注意,要多一点积极的暗示引导,少一些消极的暗示,因为这也许是孩子后面创伤的来源。

而在学校的教育中,班主任可以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也会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对其中的某些行为起到一些暗示。

有经验的父母或者老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边看边议论,或给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而对于个人,了解自己正在受什么样的暗示的影响以及主动去选择合适的暗示对自己的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暗示效应分为:

语言暗示:忽悠,接着忽悠!这句台词我们现在都记得,这就是范伟在赵本山语言暗示之前的反应,最后赵本山通过成功的语言暗示拿下范伟,让范伟深信不疑。也就是运用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来引导对象,从而让对话对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动作暗示:通过动作让参与对象更好的理解自己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动作表达什么内容的常识,去理解发出动作的人所表达的意思。

表情暗示:看我的表情就知道我现在是愤怒还是高兴,就会让对面的人立马感知,接收到你的表情信息后,他就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你进行沟通了。

环境暗示:书店的环境让人进去就像安静的读书、噪杂的环境也会使人心情变得很差,好的学校大家都在读书,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也会融入其中,慢慢地静心去学习。反之,大家天天上课环境像菜市场似的,可想而知孩子成绩都不会很好。

自我暗示:是指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自我暗示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支配影响你的行为。可以向积极的方向暗示,也可以向消极的方向进行暗示。自我暗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一种力量。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 XXXXX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暗示效应是什么?

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很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就证明了暗示效应的存在,实验是这样的:他让大学生评价两段作品,告诉他们说,第一段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作家写的。

其实这两段都是狄更斯的作品。结果大学生对两段作品作了十分悬殊的评价:

第一段作品获得了慷慨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的挑剔。

类似地,还有一位心理学家在真实的环境中做了这样的实验:在课堂里,他取出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装满清水的香水瓶,对学生们说:“这是一瓶进口香水,看谁能最先辨别出这是什么香味。”然后将瓶盖打开。过了不久,许多学生相继举起手说自己闻到了香味,有的说是茉莉香味,有的说是玫瑰香味,有的说是玉兰香味……当得知这只是一瓶清水时,大家不禁哄堂大笑。

如此的实验还有很多,这让我们感叹:人是多么奇妙啊!虽然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自主性,却也有背叛自己感官的时候,而且还浑然不觉!

我们的古人虽然没有读过心理学,也说不出“暗示效应”的专业术语,但他们却会运用暗示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远途跋涉,天气炎热,官兵们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

于是曹操大谈:“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发挥了作用,于是,人们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暂时解渴的效果。你看,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不自觉地运用了暗示效应。

赵本山、范伟的小品《卖拐》,也是暗示效应的幽默体现。买者说,自己虽然“脸有点儿大”,但自己的腿没问题。卖者则说,“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脸憋大了”。买者说,“自己的左腿没毛病,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卖者说,“那是转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应感”。“末梢神经坏死”以及“转移”等,都是医学上的常用语,有极强的暗示效应。结果,买者对自己的“左腿有病”便深信不疑,于是,一场骗局便大功告成,《卖拐》也成了小品中的经典之作。

望梅止渴、卖拐,分别出自小说和小品,很可能是作者的虚构,但它们却艺术地反映了真实生活。由此,我想到了一则发生在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身上的暗示效应。叶圣陶有严重的失眠症,每天都由夫人给他三片安眠药服下,才能安然入睡,这已成了他的入眠习惯。可是,谁又能想得到,夫人提供的安眠药居然是三片维生素C呢!叶圣陶先生也始终被蒙在鼓里,倘若他知道服下的是维生素C而不是安眠药,那么,他肯定会辗转反侧而不能入眠。

暗示效应,极为普遍,有积极的暗示效应,比如望梅止渴;也有消极的暗示效应,比如卖拐。当我们一旦陷进某种消极的暗示效应而不能自拔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请教在某些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们,比如找心理医生等。

上一篇:经商天才

下一篇:鸩酒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