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英的个人生活
2009年9月5日,“桃李满天下·音礼答恩师”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这是学生们献给90岁蒋英的祝寿音乐会。著名女声乐教育家蒋英,在更多的时候被介绍为“钱学森夫人”。言及蒋英与钱学森的爱情,不能不从他们的父辈谈起。
蒋、钱两家是世交。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和军事教育家。早年,蒋百里与同窗钱均夫(钱学森的父亲)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友。蒋百里与日本夫人左梅生有5个女儿,钱均夫与妻子章兰娟生下独子钱学森。钱均夫夫妇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长得漂亮,天真活泼,便恳求蒋百里夫妇将此女过继给他们。
3岁那年,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当年,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然后蒋英便和从小带她的奶妈一起住到了钱家。当时,蒋英改名“钱学英”。在蒋、钱两家的一次聚会中,钱学森和蒋英当着他们的父母,唱起了《燕双飞》,唱得那样自然、和谐,四位大人都高兴地笑了。钱学森和蒋英更没想到,儿时的一曲《燕双飞》,竟然成为他们日后结为伉俪的预言,也成了他们偕行万里的真实写照。
晚年的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更加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来。再说,我自己在他们家也觉得闷,我们家多热闹哇!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长大了,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后来,我管学森父母叫干爹、干妈,管钱学森叫干哥。我读中学时,他来看我,跟同学介绍,是我干哥,我还觉得挺别扭。那时我已是大姑娘了,记得给他弹过琴。后来,他去美国,我去德国,来往就断了。”
1935年,时年23岁的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他。这天,蒋英为钱学森弹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钱学森听得如痴如醉。她还送给钱学森一本唐诗,钱学森把它当作珍贵的礼物放在藤条提箱里,带到了美国。
1936年底,蒋百里奉派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军事,蒋英和母亲、五妹蒋和同往,蒋百里安排喜欢音乐的蒋英、蒋和留居德国柏林学习。
1946年,蒋英结束了在欧洲长达10年的求学生涯,回到了祖国。1947年5月31日,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办的个人演唱会成为她留学归来的汇报表演。演出轰动了整个上海,报界评论,“她卓越的歌唱艺术”使人们看到“中国一样有优越的艺术天才,良好的资质和聪颖头脑”。这一年,蒋英邂逅了同样学成归来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钱学森。
“当时他妈问我家人:小三有朋友了吗?我家的人说,小三朋友多着呢!其实我那时候根本没有对象,追我的人倒是不少,我一个都没看上。那时候,他父亲每周都送些杭州小吃来,钱学森也常来我们家玩。好多人让我们给他介绍女朋友,我和妹妹真给他介绍了一个。他坐在中间,不好意思看我们给他介绍的姑娘。可是,他看我倒挺大方,我感觉有些不对劲。后来,他老来我们家,说是来看望蒋伯母……后来,他说,你跟我去美国吧!我说,为什么要跟你去美国?咱们还是再相互了解一下,先通通信吧!他反反复复老是那一句话:‘不行,现在就走。’没说两句,我就‘投降’了。那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他才36岁就是正教授了,很多人都很敬仰他,我当时认为有学问的人就是好人。”因为两家曾为世交,两人也曾经青梅竹马,蒋英和钱学森在1947年夏见面一个礼拜之后,便在上海喜结良缘。
回国后的这些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竭力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亲自录制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到音乐艺术的海洋里。钱学森对文学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所著的《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出版时,正是蒋英拟定的英译名。
在伟大科学家的背后,蒋英是琴瑟相和的妻子,而在另一个属于她的声乐世界里,她又是主角。
蒋英与钱学森的结合,堪称艺术和科学的完美联姻:一位从事艺术,一位献身科学;看似隔行隔山,却相互促进。在蒋英执教40周年研讨会上,88岁的钱学森写了书面发言,让女儿代为宣读。他这样写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钱家的客厅,一架钢琴占去四分之一的面积。尽管有好几次迁居到“部长楼”的机会,他们却主动放弃了,住在红砖楼里近半个世纪。人们的印象中,钱学森总是穿“解放军的绿裤子”,蓝色或灰色上装;蒋英也衣着简朴。他们和许多家庭的老人一样,有时要把儿女淘汰的衣服“拣着穿”。房间里无处不在的是书柜。
钱学森晚年获得了很多奖,他曾诙谐地对蒋英说:“钱归你,奖(蒋)归我。”
钱学森,一个划时代的科学家,我们怎么评价他都不为过。蒋英,“中国航天之父”的夫人,一位同样卓越的声乐学家、声乐教育家。高山流水,相知相伴,蒋英在天堂会与爱侣钱学森继续共同演绎和谐的科学与艺术二重奏。
钱学森和蒋英的婚姻被誉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正是在这次隆重的授奖仪式上,钱学森满怀深情地提到了爱人蒋英——“我们结婚已经44年了,这44年我们家庭生活是很幸福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感情生活
钱学森生于1911年,蒋英生于1919年,两人相差8岁。钱学森的父亲钱均甫与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早年是密友,后同赴日本求学。钱均甫日后成为著名教育家,而蒋百里日后成为著名军事学家。钱学森是家中的独子,他父母十分盼望有个女儿。而蒋家有五个女儿(蒋英排行老三),钱家见蒋英长得漂亮,天真活泼,就恳求蒋家将她过继给他们。这得到了蒋家的应允,于是蒋英过继到钱家,一度改名为钱学英。由此,钱学森和蒋英一度以兄妹相称。
1935年,时年24岁的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他。这时蒋英16岁,亭亭玉立。比她大8岁的钱学森已是成熟的男子汉,他很喜欢这个爱说爱笑的小妹妹,曾经亲昵地对蒋英说:“你的笑声特美,你能保持下来吗?”蒋英调皮地反问道:“为什么?”钱学森坦诚地说:“因为,没有什么比快活和清纯更可贵的了。”这天,蒋英特别高兴,为钱学森弹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钱学森听得如痴如醉。她还送给钱学森一本唐诗,钱学森把它当作珍贵的礼物带到了美国。
随后,蒋英也前往德国学钢琴,后则转到比利时学习演唱,并在1946年回国,还举办了自己的演唱会。1947年,钱学森回国,重提婚事,两人心有灵犀,在上海喜结良缘,之后共赴美国波士顿市。
在美国期间,蒋英英语一时还未过关,钱学森就抽空教她,还不时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逗得蒋英大笑。谁都不会想到,大科学家钱学森还烧得一手好菜。蒋英对上门拜访的朋友说:“我们家钱学森是大师傅,我只能给他打打下手。”钱学森则开玩笑说:“蒋英是我家的童养媳。”
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正准备离开美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5年之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来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夫妻二人患难与共,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
钱学森回国后,被誉为共和国的“航天之父”,获得至今唯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是权威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62年风雨过去了,两人用一生的爱坚守对彼此的承诺。
蒋英李双江
蒋英(1919年9月7日-2012年2月5日),浙江海宁人,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欧洲古典童年时的蒋英童年时的蒋英艺术歌曲权威”,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音域宽广优美。
1955年10月,随钱学森被美国政府用以交换在朝鲜战争被俘的美国士兵,遂被遣返回中国。
回国后,蒋英先在中央实验歌剧院任指导和独唱演员,不久转到中央音乐学院并长期担任歌剧系教授,教有学生李双江。
扩展资料:
其父蒋百里任保定军校校长时,曾因校务有求于陆军部被拒,有感失信于学生,集会时在师生面前以手枪自戕,未遂。之后结识日籍看护佐藤屋子,与其结婚,婚后佐藤屋子改名为佐梅。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
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提出要蒋家三女儿、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宴请了亲朋好友,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但不久,蒋英父母舍不得,又要了回去。
在蒋、钱两家的一次聚会中,钱学森和蒋英当着他们的父母,唱起了《燕双飞》,唱得那样自然、和谐,四位大人都高兴地笑了。钱学森和蒋英更没想到,儿时的一曲《燕双飞》,竟然成为他们日后结为伉俪的预言,也成了他们偕行万里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英
蒋英来头有多大?表哥是徐志摩,表弟是金庸,丈夫是“两弹一星”
1955年5月的一天,接到电话订单的中国城快速准备好了来电的那位夫人所需要的菜蔬,并安排人送去。
送菜的中国人敲开了那户人家的房门,面容憔悴却遮掩不住其典雅气质的夫人接过菜篮返回屋中。她取出篮中的菜蔬,发现在最底下被人特意藏了一件自己没有购买的东西,那是一本《人民画报》。
正是这本看起来十分普通的《人民画报》,在接下来成功帮助了一位对新中国建设极其重要的科学家避免了美国政府的迫害,安全地回到中国。
他的名字,是 钱学森 。
说起“两弹一星”钱学森,相信所有人都不会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也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更有一个响亮的别称——“航天之父”。
1991年,中央因钱学森的突出贡献,授予其“国家杰出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而钱学森在获奖致辞中提及了自己太太 蒋英 ,他说:“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非常幸福,我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
蒋英就是文章开篇的故事中,向中国城购买菜蔬、发现《人民画报》的那名妇人。
那么,蒋英的来头有多大呢?
她的父亲 蒋百里 是民国时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表哥是家喻户晓的民国诗人 徐志摩 ,表弟是武侠小说名家 金庸 ,丈夫则是“两弹一星”钱学森。
在这些殊荣加身的亲人中,蒋英却没有因此显得黯淡无光,面对别人在提及她时冠以的“钱学森夫人”这一称号,她不卑不亢地说道:“ 我自己就是艺术家、声乐教授。”
而她与钱学森这段“科学艺术在爱情上最完美的结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一辈人之间的情分。
钱学森的父亲 钱均夫 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早在少年求学时就已经结交,而后同在北京就职,数年过去,两人的情谊非但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关系愈加密切。
以至于后来,仅有一个儿子的钱均夫“眼馋”蒋百里那几个花儿似的女儿,撺掇自己的夫人问蒋夫人讨一个女儿回来,而被他们相中的就是当时排行老三的蒋英。
大人们议定后为过继做了十分正式的准备,他们摆了几桌酒席宴请亲友,在席上公开宣布了这个消息。钱均夫为蒋英改名为 钱学英 ,带回自己家中。
有一回,蒋钱两家聚在一起,钱学森与蒋英就合唱了一首《燕双飞》。两人虽然年纪差了七八岁,更不是一母同胞的亲生兄妹,在唱这首歌时却默契而和谐,引得大人们纷纷鼓掌称赞。蒋百里看过两人的表演,对好友调侃道:“ 你钱均夫要我的女儿,恐怕不单单是缺一个闺女吧? ”
恐怕当年的蒋百里也不会想到,自己玩笑话竟然有成真的一天,三女儿蒋英会同“哥哥”钱学森结为夫妻,犹如歌曲《燕双飞》中那两只同心相协、穿空凌云的燕子一般,无论面对何种境地都携手进退,相扶相持地度过一生。
但那时候的钱学森与蒋英之间差了些岁数,玩不到一块儿,蒋英在钱家又住得很不习惯,再加上蒋百里夫妇这时候也醒过神来,舍不得三女儿在别人家中生活,于是蒋英顺理成章地又回到了蒋家。
但钱均夫对这小姑娘还是十分喜爱的,蒋英便认钱均夫夫妇作干爹干妈,喊钱学森干哥哥。不久后,蒋百里前往德国时带走了女儿,蒋英也因此与“干哥哥”钱学森分别,两人间断了来往。
蒋英来到德国后,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歌唱之路。
蒋英早在上海读中学时就报了钢琴班,父亲更是为了鼓励她买了一架钢琴,等她随父抵达德国后,德国的老师却认为蒋英身体外貌条件十分出众,比起钢琴家更适合做音乐家。在老师的建议下,蒋英试了试唱歌,她的嗓音得到外国专家的高度赞扬。从此,天赋被发现的蒋英专注于歌唱艺术。
1937年,蒋英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声乐系,后来更是前往瑞士,向多位知名音乐大师拜师学艺,她因此掌握了大量德国、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乐作品,而对于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的歌剧她也有深刻的理解。
另一边,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留学,攻读航空机械理论。令人惊讶的是,身为一个标准“理工男”的钱学森对艺术同样有着很大的兴趣,在课余的时候他总会去听听音乐会放松心情,在学习上,他除了钻研专业相关的书籍,也常常阅览艺术方面的著作。
艺术就像冥冥之中的一根红线,跨越海洋,牵连身处两片土地上的钱学森与蒋英。1947年,他们两人不约而同地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蒋英回国后,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就是这场演唱会上,蒋英出色的发挥让观看的民众深受震撼,一同被震撼的还有坐在观众席中的钱学森。
音乐会之后,钱学森开始追求蒋英。在最后挑明时,钱学森率先向蒋英说:“ 你和我去美国吧。”面对这个提议,原本蒋英还有些犹豫,只是钱学森倔强,这种倔强让她心软,也叫她心动,蒋英便投降了。
妹妹却不赞成两人结婚,她向蒋英说:“姐,你真嫁了他是不会幸福的。”妹妹在美国时就听说过钱学森曾经把别人给他介绍的女孩子弄丢这件事,在她看来钱学森木讷又不懂浪漫,很难给蒋英幸福。
因为钱学森的一句邀请,蒋英决定和他结婚,两人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了婚礼。婚礼之后,他们携手前往美国波士顿,并在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房子,算作正式安家落户。
家中的摆设虽然简洁朴素,起居间内却摆有一架昂贵的黑色大三角钢琴。这架与周围陈设不相符的钢琴是钱学森送给妻子的第一份礼物。在两人艰难地返回中国后,也设法将这架德国制造的钢琴带了回来,摆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宿舍区的家中。
在美国生活的那段时间,钱学森忙于科研之余,也会帮助教导初来美国、英语使用还不熟练的蒋英,他在教授中时不时拿英语说俏皮话,逗妻子开心,而蒋英也尝试地将一些德国歌曲翻译成英文哼唱,小小而温馨的房屋中时常传出二人的欢歌笑语。除此之外,两人要是有空,也经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画展。
他们对音乐也好,对画作也好,所喜好的类型都惊人相似,在蒋英看来,丈夫像是自己命中注定的知己。就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下,两人的婚后生活幸福而安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了!
这个消息传到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们的耳朵里,大家欢欣雀跃,钱学森更是兴奋异常,他多年客居异国,心中满怀对故土牵挂与依恋,在美国求学的过程中,唯一能算作心灵安慰的只有陪伴在侧的爱妻。
而现在日月换新天,正是他回国为国家建设奉献自己力量的时候。他和蒋英商量后,决定夫妻二人即刻回国,报效国家。钱学森购买了前往加拿大的机票,又辞去学校职务,家中的蒋英则收拾行李,将大的家具托付给搬家公司。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回到中国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对当时的钱学森而言,却是艰难至极的。
毛泽东 曾经这样评价过钱学森:“ 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的兵力,但是在我看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要大多啦! ”美国政府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具有极高价值的钱学森离开。
钱学森对回国的困难是有预料的,购买飞机票后,为了保证顺利出行,他要求去华盛顿拜访海军次长 金贝尔 ,金贝尔毫不客气地给出回答:“你不许离开美国。”
钱学森得到这个不容抗议的答案,经过考虑,他决定让妻子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先回去,而自己暂时待在加利福尼亚。蒋英却没有认同这个处理方案,她紧紧握住丈夫的手,坚定地说道:“ 我不同意,我要和你一起呆在这里。”
不久后,移民局来人带走了钱学森。美方给出的解释是钱学森是共产党人,前来美国属于非法入境。他们以此为借口,将钱学森扣押,拘留在特米诺的一个四面临海的小岛上。
蒋英在外设法营救钱学森,她找到律师打官司,美方提出要蒋英上交15000美金的高额保释金才同意释放钱学森。对于身为教授的钱学森而言,15000美金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幸而当时钱学森学生的夫人主动找上门来,提出自己可以援助蒋英。
但即便如此,钱学森也在那个满是非法过境人员和犯罪人员的监狱里被关押了整整15天。等蒋英见到被释放的丈夫时,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大圈,她试图与钱学森说话,却发现由于这些天的监狱生活,钱学森暂时性地失声了。
美方收了钱后,并没有撤去对钱学森的监管,只是让他离开“监狱”这个地方。他们告知钱学森不能离开美国,并规定其能够活动的范围只有自己居住地30公里之内。
钱学森一家就在美国特工的监视下生活了整整五年,为了防止丈夫和孩子们发生意外,蒋英不敢请保姆,需要一手包揽所有的家务,她原来学习钻研的时间都被这些家庭琐事占用,每天只能挤出一些空闲坚持声乐的锻炼。
除此之外,蒋英遭受的还有来自特工肆无忌惮的恫( dòng )吓与威胁。他们时常闯入家中进行搜查,但蒋英却坚强地承担下了这一切,保护着自己的家庭,她的外表是柔弱的,内心却十分刚强。
钱学森与蒋英整日整夜被人监管,他们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也被监听,没有半点隐私可言,没有半点自由可言。
这种恐怖的日子,他们过了整整五年,但是五年的煎熬并没有动摇这个家庭回国的信念,甚至在此期间,钱学森依旧沉下心进行学术研究,写出《工程控制论》与《物理力学讲义》两本著作。
在漫长而压抑的等待后,钱学森与蒋英终于看到了回国的机会。
那一天蒋英打电话去中国城买菜,让他们将自己需要的菜送到家中,没过多久就有一个中国人就把东西带来了。蒋英购买的白菜和粉丝被随意地装在篮子里,她起先没有注意,直到在拿出东西时才看到了一本《人民画报》藏在下面。
画报上刊载了一张开国大典上的照片,上面除了毛泽东主席,还有一位她非常熟悉的老人—— 陈叔通 。陈叔通在求是书院里做过老师,曾经教导过钱学森与蒋英两人的父亲,更是钱学森和蒋英的“太老师”。
蒋英根据画报的提示,在和丈夫商量之后,决定设法和陈叔通联系上。但当时他俩寄出的信件都是要被美国特工检查的,为了躲避检查,钱学森写好信件后,蒋英使用左手模仿孩子拙劣的笔迹誊写信封的封面。
两人当天偷偷开车去往一个有许多黑人的超市,蒋英没有将信直接寄往中国,而是寄往生活在比利时的妹妹 蒋华 手中。蒋华非常聪明,她在收到信件后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将信转寄给身在中国的钱均夫。
如此几经辗转,信总算到了 周恩来 总理的手中。此时 王炳南 正在日内瓦与美国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在谈话中美国大使坚决地否认了美国政府方面对钱学森一家的迫害,但是非黑白容不得他颠倒,这封信作为证据被王炳南出示。
在中国方面设法援救下,被软禁的钱学森夫妻接到了一个电话:“你们可以回去了!”两人正将信将疑,不久又收到了一封信件,上面同样告知了他们可以回到祖国的消息。
钱学森与蒋英大喜过望,他们立即订购了船票预备坐船回国。但美方此时并没有放弃对钱学森回国一事的阻挠,他们觉得以钱学森的身份地位不会愿意坐三等舱,就在电话中告知一等舱没有票,如果钱学森执意乘坐这班轮船去往中国,就只能坐三等舱。
然而美方没有料到,钱学森恐怕夜长梦多,毫不犹豫地购买三等舱的船票,准备立刻回到中国。那是1955年的9月17日,钱学森一家人顺利地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
邮轮出发没多久,住在一等舱的人里有一名极有声望的女权运动领导人,她找到船长,对钱学森竟然住在三等舱一事提出质疑:“ 你们怎么能让一位如此有名的教授住在三等舱呢? ”
船长迫于无奈,准备在邮轮抵达夏威夷时,将钱学森一家请去一等舱。但钱均夫给他们发去一封电报,告诫他们不要在中途随意下船,因为在离开美国国境后,无论出了什么事情,美方都是不承担责任的。
两人就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中随船一路抵达九龙,直到他们坐小船到了罗湖桥,看到岸上的红旗与迎接他们的人,才彻底放下心来。
9月18日,国外多家报纸杂志报道了有关钱学森回到红色中国的消息。
回国之后,蒋英在中央实验歌剧院里工作,当时她的普通话并不好,为了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热爱的舞台,她勤学苦练,更是向老艺人拜师,但她回归舞台放声歌唱的事情却并不顺利。
这个家庭中,上有三位老人需要照顾,下又有一双儿女,钱学森更是经常为了研究需要亲临一线基地,他每回去基地,往往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
甚至有一回,钱学森离家出差后,蒋英整整一个多月都没得到丈夫的消息,她无法遏制心中的担忧,到国防部五院询问钱学森的近况,五院的同志明白她的焦虑,虽然安慰了她,但能说的信息也只有钱学森外出出差暂时无法回来。蒋英知道事关国家机密,于是没有再问。
也因为这种情况,一家老小生活只能靠蒋英一人操持,要她再去外地进行巡演是不可能的,领导也考虑到这个情况,觉得她实在不适合在歌剧院工作,提出将她调去稳定的音乐学院教书。
那时的蒋英是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在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舞台这个消息后,最开始她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她也明白这是中央领导在照顾她家的困难,于是她压下了自己对舞台的向往,转去幕后,成为了一音乐教育家。
但蒋英并没有因为无法登台就放弃自己的艺术事业,只要是遇到合适的机会,如学校的毕业演出,她都会登台。而在这时,钱学森会尽可能到现场观看妻子的表演。但钱学森毕竟工作繁忙,在实在无法到场时,蒋英会把自己的演出录制下来,等钱学森闲暇时观看。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投身音乐教育事业的蒋英做出的成绩同样斐然,她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声乐系教授、教研主任、歌剧系副主任,亲手栽培出了傅海静、祝爱兰、姜咏等在国际乐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杰出音乐家。
他们夫妻二人,一个专注于科学研究,另一个则专注于艺术,这种工作方向的差异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夫妻生活,相反,他们表现出了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的最完美模式。比如,钱学森出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这本书的英译名就是蒋英定下的,而蒋英也耗费了几个月的辛苦,参与组织指导《星光灿烂》音乐会,她将这场音乐会献给航天人,也借它歌颂航天工作者的艰辛与伟大。
在“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活动——艺术与科学研讨会”上,钱学森本要亲自到场,但他由于身体不适无法出席,他写下发言稿,委托自己的女儿在会上进行宣读,在发言中,他毫无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对蒋英的爱意与敬重。
他将自己科研生涯中所作成就一半都归功于爱妻,就好像2001年,香港霍英东奖评奖委员会授予钱学森“霍英东杰出奖”时,钱学森对蒋英调侃了一句:“奖归我,钱归你。”
这话表面上看是在说奖项与奖金的分配,但却俏皮地用了谐音,钱学森真正在说的,是“蒋(奖)英是我的,钱学森是你的”。他们夫妻一体,是地上生出的连理枝,也是水中长出的并蒂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这两位分别在科研与艺术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日常生活中却秉持简朴不张扬的态度。两人回国后过着和普通人家没有差别的生活,所住的房子是50年代时建起的红砖老楼,家中的摆设与家具也是简单而低调,除了那架从美国带回来的名贵钢琴,最有价值的应该是那些摆放整齐、数量繁多的书籍。
有关部门曾经多次提出要给钱学森和蒋英安排更舒适的住宅,但他们不想因为个人生活给国家添任何麻烦,于是辞谢了国家的美意。在简朴生活中积攒下的金钱,他们也没有打算保留,而是拿去扶贫济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他们就这样平凡而纯粹地携手共度完这一生,2009年的10月31日,钱学森先生过世,而三年之后,2012年的2月5日,蒋英也离开了人间。他们相濡以沫62年,同经苦难,同迎盛世,用生命共同奏出了一曲科学与音乐的长歌。
她爸是上将,丈夫是两弹一星元勋,她弟是金庸,她哥徐志摩,这个女人是谁?
民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许多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进入了这个时代的历史舞台。比较著名的有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冰心的《两个家庭》。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她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她是一个来自浙江海宁女子,家世显赫,气质出众,又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她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和歌唱家,她就是蒋英。
蒋英
蒋英的家里出了很多名人,大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她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上将蒋百里,他曾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他的《国防论》成为国民党抗战指导思想,他的副官是蒋纬国,虽从未领一兵一卒上过战场,却能孕育中国将星上百。在日本人侵略时,他鼓舞了众多将领上阵杀敌,奋起救国。
她的表哥是爱情至上的风流诗人徐志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至今依旧被后人所传唱。无论他人品何如,他的文采却是不容置疑的,民国大家们也都认同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
徐志摩
她的表弟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其所写的很多武侠小说深得读者和观众喜爱,至今仍无人可超越,《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至今还受广大观众热捧,还被翻拍成电视剧、电影,火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
金庸
她的丈夫就更牛了,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因为他,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载,他就是钱学森。
说起他二人的故事,还要从他们的父辈开始说起。
蒋英出于1919年,父亲蒋百里和母亲佐藤屋登共生育五个女儿,蒋英家中排行老三。蒋百里与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早年在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同学,后来一起赴日留学,二人私交甚密。钱家只有独子钱学森,而蒋百里家有“五朵金花”,钱家因为没有女儿,并且十分喜欢活泼可爱的三女蒋英,于是商量蒋百里夫妇将她过继给自己。得到蒋家的允许,钱家正式地办了过继的酒席,把四岁的蒋英改名为“钱学英”,蒋英来到钱家后,与钱学森以兄妹相称。
蒋百里
在钱家,钱学森和蒋英度过了快乐的一段时光,两位才子才女也是为钱家二老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他们曾在聚会中合唱一首《燕双飞》,似乎预兆了他们日后深厚的姻缘。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段时间后,蒋百里夫妇很是想念三女儿蒋英,于是便反悔了,想把三女儿蒋英接回去。钱夫人虽不高兴,但毕竟是人家的孩子,只得应允,但却提出了一个的条件:“蒋英接回去可以,干女儿做不成,将来可要当我家儿媳妇。”此后蒋英被接回了蒋家,正是因为童年的这段小插曲,钱学森还经常开玩笑说:“蒋英曾是我钱家的童养媳”。
1936年,蒋英回到家中后,跟随父亲游历欧洲,由于小时候便展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1937年,蒋百里将女儿送入德国柏林音乐大学学习,毕业后,入职于柏林德国大戏院,不久爆发德欧战争,蒋英乃赴瑞士继续研究“音学”。
1943年,在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上,蒋英参加匈牙利高音名师依隆娜·德瑞高所主办的各国女高音比赛,名列第一,为东亚女高音之第一人。
1947年,钱学森回国探亲,此时的蒋英28岁,正是花季之年,钱学森比她大八岁,那一年,钱学森36岁,那时的钱学森已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意气风发。
在上海的一场相亲会上,一位富家女当面向钱学森表达喜爱之情。但钱学森不为所动,这些女孩中,只有一人让钱学森有了心动的感觉,这个人就是儿时的玩伴,“小妹”蒋英。所谓女大十八变,蒋英的清雅脱俗,美丽端庄深深吸引着钱学森。
晚年的钱学森和蒋英
于是到了钱学森要回美国的时候,他直截了当的问蒋英:“你跟我去美国吧!”蒋英当时以不愿与家人分离为由,拒绝了钱学森。结果被拒绝之后,过了几天,钱学森又问了一次,跟第一回一样直接:“怎么样?现在就走,跟我去美国。”
那时候智商过人情商不高的钱学森,并不懂如何追妹子,只知道每天赶到蒋家去,看起来是想找机会和蒋英聊天,实际上经常是只能和蒋老夫人聊天。幸好在蒋大小姐心中,对这位年纪轻轻的教授,也是十分倾慕的,只是希望当中能有一些浪漫的过程罢了。
每次钱学森对蒋英说当时的美国科技发展时,蒋英虽然听不懂但是还是露出满脸的崇拜。钱学森特别注意这个时而认真时而娇羞的她,后来和蒋英聊天中发现她喜欢下雪,可是下雪天太冷又害怕下雪,受过西方教育钱学森想到每个姑娘都有个童话梦,就送给了蒋英一个玻璃球,里面有像雪花一样白色东西和一栋小房子,还有一个人穿着厚厚的衣服做着看雪表情,那玻璃球只要一摇白色东西就会像雪花一样飘起来。这可把蒋英高兴坏了,钱学森这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说到:愿意和我看一辈子雪吗?蒋英当时的心里必然是愿意的。
后来钱学森说“跟我去美国吧。”她真的同意了,终于成就了这一对才子佳人的完美组合。
蒋英和钱学森
1947年8月22日,经得双方父母同意,两位才子佳人在上海举行了婚礼。不久后,钱学森先回美国,一个多月后,蒋英独自到了波士顿和他会合,在大洋彼岸开始了他们的新婚生活。
蒋英与钱学森的结合在当时被称为珠联璧合,一位从事艺术,一位献身科学,看似隔行隔山,却相互促进,相互扶持,在伟大科学家的背后,蒋英是琴瑟相和的妻子,而在另一个属于她的声乐世界里,她又是主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人才回国参与建设,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希望回去报效祖国,钱学森与蒋英打算女儿一满月就带着小孩回国。
钱学森
然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已收拾完行李,准备出发之际,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五年之久。
然而,因有蒋英的陪伴,钱学森并没有被击垮。他们学着用音乐与枯燥的生活搏斗,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蒋英弹一把吉他,两人共同演奏17世纪的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为躲避美国的监视与捣乱,这五年里他们搬了五次家。
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来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夫妻二人患难与共,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
1955年,在中国的帮助和斡旋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钱学森
回国后,作为中国导弹研制的技术的负责人,近三十年里,钱学森肩负了巨大的压力,那时,他经常神秘失踪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去几个月,杳无音信,家里的事情全靠蒋英。
1991年,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在颁奖仪式接近尾声时,他忽然话题一转,谈到了蒋英,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此番话足见钱老对夫人的一往情深。
钱学森及家人
丈夫的卓越成就并没有掩盖蒋英自身的光芒,这个28岁就在上海举办独唱音乐会的音乐家,上世纪50年代回国之后,便是我国声乐教育事业上的一面旗帜,是“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她一生桃李满天下。
蒋英于2012年2月5日11时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可以说,蒋英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她的一生十分圆满:出身高尚尊贵,气质优雅妩媚、事业成就杰出,爱情佳偶天成,品格高尚无暇,儿孙四世同堂。得老天钟爱,集家世、美貌、才华、品行、爱情于一身,她演绎了令人景仰艳羡的完美人生 。
钱学森夫妻在重重阻拦面前毅然回国,很多人不禁会想起杨振宁先生。当年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他当时研究的是前沿物理研究,回国后短期作用很小。但是杨振宁在用另一种方式在为国效力。
杨振宁
中科院周光召院长说:杨振宁为中国至少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校长。没有杨振宁,就没有清华物理系的今天。
至于他数学成绩为何这么好,1983年他曾说过。
1983年,杨振宁向中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就专门提到了一个人。
他说:“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刘薰宇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跟教育家,他跟杨振宁的父亲还是同学。
他有多牛呢?我举个例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所神一般存在的中学:春晖中学。
这所学校的美术老师是丰子恺。
音乐老师:李叔同。
国文教师:朱自清、朱光潜。
书法老师:于右任。
此外,还有蔡元培,蒋梦麟,何香凝,叶圣陶,张大千,巴人,廖仲恺,黄炎培,陈望道等等前来讲座。
而数学老师是谁呢?就是刘薰宇。
刘薰宇非常擅长进行数学教育,中国那个年代的科学大师基本上都受过他的影响。
所以,在数学教育在这个领域,刘薰宇绝对是民国大师级的存在。像美术老师丰子恺就经常跟刘薰宇请教。
数学家谷超豪就说:记得看了刘熏宇的《数学的园地》,其中有一段讲述了微积分思想,从什么是速度讲起。当时我自以为很懂得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真正的速度概念要用微积分才能深入了解,于是对数学愈发地感兴趣了。”
可见,一本好的数学书能够让孩子爱上数学。
我给孩子看的这套书一共有三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我家小孩六年级,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刘薰宇数学三书
这套激励了杨振宁等世界最牛物理学家的数学启蒙书,每个孩子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