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什么意思
若烹小鲜的解释
《老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 比喻 治大国应当 无为 。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汉 王充 《论衡· 自然 》 :“夫百姓,鱼兽之类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鲜,与天地同操也。”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第三节:“故先导其民使习于此,彼其后此当国之际,所以能举而措之,若烹小鲜者,盖其养之于前者豫矣!”
词语分解
若的解释 若 ò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 。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 。门庭 若市。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 何如 ?” 约计: 若干 (乶 )。若许。此,如此:“以 小鲜的解释 小鱼。《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河上公 注:“鲜,鱼也。” 宋 陆游 《夜归》诗:“寒齏煮饼坐茅店,小鲜供馔寻鱼罾。” 明 徐弘祖 《 徐霞客 游记·楚游日记》:“下有小鲜曰竹鱼,极腴。”
烹小鲜若治大国全诗是什么?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故事
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桀进贡,看夏桀如何动作,以探测夏桀的实力。夏桀果然非常愤怒,征调九夷的兵力,要来伐商。伊尹当即劝商汤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我们伐他的时机还未成熟。于是,商汤又向夏桀进贡。
当伊尹看到时机成熟时,又一次停止向夏桀进贡,但因为夏桀的暴行,这次,他未能调动军队了,于是伊尹就向商汤建议起兵。商汤很快就打败了夏桀的军队,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诸侯一举拥戴贤德的商汤为天子建立商朝。
治大国如烹小鲜
老子创作的《道德经》不止研究了个人修行的相关道理,也阐述了一些治国的方法,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指的是小鱼,烹小鲜就是烹饪小鱼,鱼肉是很松软的,如果在烹调小鱼的时候,老是翻来翻去的,鱼就碎了,所以烹调小鱼的时候,不要频繁地翻动。再引申一点,我们烹调小鱼要掌握火候。小鲜是各种烹饪材料中最为娇嫩的,要细心烹调。治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油盐酱醋各种调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不到位。《诗经·桧·匪风》毛传也说:“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老子·第六十章》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韩非子曾作《解老》、《喻老》,他在《解老》篇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国家,法令政策不能朝令夕改,那样民众就会无所适从。这也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地表现,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不要过多干预国民的正常活动。
《淮南子·齐俗训》说:“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在他的《老子注》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的众心矣”。
唐玄宗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宋徽宗注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明太祖、清世祖多注如此。
烹小鲜治大国的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老子》下:“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注:“鲜,鱼。烹小鲜,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靡也。治国烦则下乱。”
释义用法 老子认为,治理大国如同烹小鱼一样,不可太烦扰,否则将乱,不好收拾。后以此典形容治国之道或治理政事的才能。
用典形式
【烹鲜】 宋·陈师道:“烹鲜师老耳,曳尾肯蒙庄。”
【小鲜烹】 唐·刘长卿:“家怜双鲤断,才愧小鲜烹。”唐·张祜:“讵闻高鸟尽,终俟小鲜烹。
【烹小鲜】 唐·高适:“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元·耶律楚材:“视民每羡如刍狗,治国常思烹小鲜。”
【小邑烹鲜】 唐·李颀:“彼乡有令弟,小邑试烹鲜。”
【烹小鲜治大国】 宋·陈师道:“滕大夫伯阳父孙,烹小鲜治大国原。”
烹小鲜的解释
“烹小鲜”是一种流行于中国的烹饪方法,是将新鲜的食材经过简单处理和精心烹制后,保持原汁原味的口感和色泽,使食材的鲜美得以充分展现。这种烹饪方式通常会选择新鲜、嫩滑、质地鲜美的食材,如海鲜、蔬菜、豆腐等,再加上一些简单的调料和烹饪技巧,以凸显原材料的鲜美和营养价值。
在烹小鲜的过程中,烹饪时间和温度都要把握得恰到好处,不能过度加热或过度调味,以保持食材的原有口感和特色。此外,烹小鲜也强调用色、香、味三方面的表现来展现食材的美感,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享受视觉和嗅觉上的愉悦感。烹小鲜是一种注重食材本质和健康的烹饪方式,也是一种追求美食品质和生活品味的生活态度。
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词目】 治大国若烹小鲜
【解释】[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单位)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说法一: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说法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说法四:从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执政者。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古今流行的理解是: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油、盐、酱、醋等调料放得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其实,在古代学术界已存在很大的争议。
就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本身来说,就有治大国若厚小腥、治大国若烹小鳞等不同的说法,小腥与小鳞其实都是小鲜即小鱼儿的不同说法。即使现代普遍认可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传统说法,古代在文字上也有差异。
【原文内容】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词语出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国态度】
“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它已经被众多学者和政治家引用。
那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治理大国就像做一道新鲜菜肴一样,不要随意翻动,不能煮的太咸,也不能煮的太淡;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怠慢;油盐酱醋都要恰到好处;火候也要适当。这无疑对“掌勺者”的专业能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