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尚顶平台 通过对其发掘确定了宫殿区中部大型沙土广场的分布范围,广场大致呈曲尺形,分布在东西长约465、南北宽约320 米的范围内,占地面积达7 万平方米。沙土广场是以一层沙、一层泥交错夯筑而成的,夯筑厚度一般为30~60 厘米,最厚处130 厘米,质地坚硬、制作考究,推测是莫角山宫殿区内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在沙土广场南部和东部还发现东西成排、南北成列的9 座房屋台基,面积在200~500 平方米之间,排列相当整齐。
姜家山贵族墓地的发掘和城内格局的新认识
姜家山位于莫角山西部、反山南部,经勘探,姜家山台地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70、南北宽约220 米,面积约5 万平方米,最高处海拔约14 米。在姜家山土台西坡清理了一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揭露面积900 平方米,发掘墓葬14 座,大致呈三排分布,墓葬中共出土文物425 件组,以单件计644 件,包括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尤其玉器数量占绝大多数,共363 件组,以单件计582 件。
层位上看,这批墓葬开口均遭到严重破坏,开口①层下或宋代层下,打破生土,墓坑保存较浅。鼎足均为鱼鳍形足,部分鼎足外侧边缘略厚,两座墓葬出土过滤器,豆柄均为大圈足,出土玉器形态和风格与反山M23 等出土玉器接近。可大致推断墓地年代与反山墓地相当。
姜家山最高等级的男性墓M1,介于反山M17 和M15 之间,仅高于反山M18,大致相当于反山墓地的第三等级。此外,墓地中既有高等级贵族,如M1、M6、M2 等男性墓主和M8、M4 等女性墓主,也有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居民甚至小孩(如M5、M11)的墓葬,这一特征也明显不同于反山墓地,而与文家山墓地更为接近,可能是一处家族墓地。
男性墓与女性墓除了随葬品外,主要以头向来区分,男性墓均头朝南,女性墓除M7 外均头朝北,男女墓葬交错分布,与瑶山、反山墓地有很大差异,这些发现充实了我们对良渚文化时期贵族墓地布局的认识,为研究当时的家庭情况、家族组织提供了新的资料。玉璜、陶过滤器、陶甑、陶盆和漆盆、陶纺轮均出于女性墓,这些器型可能与女性密切相关。
同时,姜家山墓地的发掘使我们认识到城内宫殿区与王陵及贵族墓地分处东、西,区分明确。整个良渚古城之内,除了河道水域,基本都经过人工堆筑,其中莫角山宫殿区、反山姜家山桑树头墓葬区、皇坟山等属于一级高地,为古城核心区。
城内南北向主河道——钟家港河道的发掘
良渚古城城内河网密布,位于城内宫殿区以东的钟家港古河道,是城内的南北主干道,根据考古勘探确认,钟家港总长度约1000 米、宽约18~80 米、深约3 米。可分为南段、中段、北段三段。
钟家港南段和北段由于紧邻两岸台地,所以河道堆积中存在大量的陶器、石器以及木器等遗物,此外,通过淘洗还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以及少量人骨标本。钟家港南段西岸的李家山台地边缘揭露出保存良好的木构护岸遗迹,台地边缘堆积中出土木器坯件等漆木器。在钟家港南段河东岸钟家村台地上发现大片的红烧土堆积,台地边缘堆积中出土较多黑石英石片、玉料、玉钻芯、石钻芯等遗物。钟家港南段的发掘显示李家山和钟家村台地上可能分别存在漆木器和玉石器作坊,这是城内首次发现手工业作坊区,推测良渚古城城内除宫殿区、王陵和贵族墓地等核心区以外的台地主要应该是手工业作坊区。
钟家港中段由于靠近莫角山宫殿区,所以河道内堆积包含遗物很少,通过发掘和勘探可知,此段河道大部分区域在良渚晚期主要被人工填平,底部填筑了草裹泥,顶部则以纯净的黄土和沙土交错填筑。此段河道堆积也反映了当时莫角山宫殿区应该不是一般的生活区域,所以很少有生活遗物。
钟家港北段东西紧邻居住台地,通过对河道西岸的发掘确认了河道西岸经过了多次扩建和使用过程,从而使河道逐渐变窄,最终在良渚文化晚期后段被完全填平。
城外郊区聚落勘探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