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一词作为一个地理概念 ,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汉代,西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西城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乃至中亚西亚的一部分,以及东欧和北非的个别地方,是当时汉朝人就地理知识所及对“西方”地区的泛称。
狭义的西城则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今帕米尔)以东,即今新疆南部地区。
对西域这一地理概念 ,汉朝人有一个逐渐认识、了解的过程。汉初,人们把河西走廊地区也包括在西域的范围之内。(史记,骠骑列传》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师攻匈奴西域王浑邪,王及厥众萌咸相犇”。
匈奴浑邪王当时驻牧于今张掖、武威一带。可见这一地区也曾被称为西域。《汉书:王莽传》援引王莽奏议说:“今西域良愿等复举地为臣妾....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
良愿是西羌人的首领,游牧于青海湖周围,王莽所设西海郡就在今青海省海晏县。可见,在西汉末期,青海西部也包括在西域的范围之内。
所以我们说,“西域”在西汉时广指汉朝郡县辖区以西,而其势力又能达到的地区,它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直到东汉班固撰《汉书》,西域作为个地理概念才开始固定下来。
《汉书.西域传》说:西域“东则接汉,阿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狭义的西域。
到了唐代西域作为地理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地区都可以称为广义的西域;狭义的西域则包括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到波斯(今伊朗)的这一 部分中亚地区。清乾隆时期(1735- 1795年),随着人们地理知识的增加,对西域范围的认识比以前更加明晰。(西域图志》对西域的范围作了说明:“其地在肃州嘉峪关外,东南接肃州,东北至喀尔喀(蒙古),西接忽岭,北抵俄罗斯,南接番藏(青海、西藏),轮广二万余里”。
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西域”一词时,所包括的地理范围。
在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图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有8万余人,少者仅有一两千人。他们多数从事农业,少数以游牧业为生。由于这些小国有30余个,所以(汉书》称其为“西城三十六国”。
又由于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汉初,西域三十六国的大概分布是:沿塔里木盆地南缘有楼兰(又称鄯善,在今若羌县)、且末、精绝(今民丰县)、扦弥(今策勒县)、于阗(今和田县)、皮山、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
塔里木盆地北缘有车师(分前后两部,在今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乌垒(今轮台)、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
此外,在天山北麓还有东、西蒲类,东、西且弥等;在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北麓有西夜、子合(均在今叶城县境内)等;帕米尔高原北部则有休循、捐毒等。
公元前177年,匈奴占领西域,征服三十六国,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公元前60年,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后,三十六国遂又受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也就成了汉朝版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