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一生简介

时间:2023-11-26 02:44:19编辑:异灵君

(一)

民国四大美女是“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金嗓子”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其中林徽因是一个清丽脱俗、温柔似水、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女,在民国的文化园中,她像一朵神奇的玫瑰,散发着淡紫色的光芒。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江南杭州,其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任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官职。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在这样的家庭熏陶的林徽因,自然不同一般的女子。

据说,和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多年以后,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如何地令她们倾倒,令她们耳目一新。

有这样一个细节为证,一九一六年林长民全家开始定居北京,林徽因进了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那时的她,年仅12岁,已经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她的三位表姐妹也在培华女中,四位姑娘星期天上街特别招引目光,像几朵鲜艳的牡丹,让不少异性的目光,像一束束彩色的追光,跟着四姐妹的身影移动着,甚至让某些轻薄男子血脉沸腾。

长大成人的林徽因,在爱情、婚姻和家庭方面是比较幸运和幸福的。不像阮玲玉,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错误的人;不像张爱玲,见到胡兰成,就低到尘埃里;也不像萧红,在生命快要停止时,才发出了一声辛酸的感慨: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林徽因在感情生活中,遇到的是三个不同风格的男子。诗人徐志摩,建筑师梁思成,哲学家金岳霖,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视林徽因为掌上明珠,一生的目光,都围绕着林徽因的身影转动着。她有幸被几位出色男子宠爱的故事,将会流传千古,成了无数女人追求爱情的榜样。

(二)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时,刚刚16岁,恰值情窦初开的美好年华。

那个傍晚,徐志摩受林长民的邀请,刚到林家,林长民昂起头向楼上喊:徽因,快下来,有客人来了!好咧,马上。随着一声清脆的回答,楼梯上响起了“咔嚓咔嚓”高跟鞋触地的声音,像一串优美的乐曲,沿着楼梯滚落下来。

下到楼底,她素色的白裙随风而舞。徐志摩歪着脑袋,睁着一双大眼,像遇上了仙女下凡一般,目不转睛地望着林徽因。林徽因来到了徐志摩的面前,大方地说:“先生,你好,欢迎到我家作客。”伸出右手,徐志摩没回过神来,居然伸出了左手,无法相握,两人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

那一夜,三人坐在桌前谈笑着,开放的林长民见女儿如此开心,自己仿佛成了配角,知趣地提前睡觉。两人坐在柔和的灯光下,促膝谈心,一次又一次以茶代酒,举起杯来相互干杯。“喔呜喔”,直到附近传来了公鸡的鸣叫,林徽因才惊觉时间不早了。她于是站起来,挥手示意对方去休息。徐志摩没有睡意,热血沸腾,推开凳子,跨了两步,情不自禁地把林徽因拥入怀中。

林徽因被对方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打动。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多年以后,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说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看来,林徽因着实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或者可以夸张一点地说,没有林徽因,徐志摩是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没有林徽因,梁思成也不会成为著名的建筑学家。没有林徽因,金岳霖的精神生活更会百无聊赖,寂寞孤苦。

往后的日子里,徐志摩对林徽因在情感上想方没法,一次又一次发起了猛烈地进攻。本来,作为父亲的林长民,在女儿如花似梦的年龄中,在身体和情感还不成熟的阶段,应予以干预或正确的指导。可是,受过西方思想影响的林长民,思想开放,凡事往好处想,让子女自己作主,身心自由发展。

林长民不但不干涩女儿谈恋爱,甚至同意徐志摩追自己的女儿。这样一来,徐志摩就得寸进尺,时常当着林父的面,约林徽因出去玩耍。他们最常去的地方是康桥,那个多情、迷人、浪漫的地方。多少个灯火辉映的夜晚,两人站在康桥上,望着天上的明月,一次次十指紧扣,一次次深情相拥,一次次耳鬓厮磨。

她闪动着双眸,含情脉脉地望着对方的眼睛,此刻的林徽因像传说中龙王爷的公主,遇见了世间的美男子,决定携手私奔一样,踮起脚尖对徐志摩耳语:“如果您是真心爱我的,就请您离了婚后再来找我吧!”徐志摩点了点头,长叹一声,仰起头来,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夜空,期望明月和轻风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答案。

正当两人的恋情像春草一样,不断地发芽、长叶、蓬勃时,林长民回国的日期到了,徐志摩只好站在码头与心爱的林徽因挥泪作别。人的心灵是一个怪物,爱情也是如此,往往,最甜美的话语,最动听的承诺,最感人的誓言,也是经不起距离的折腾,经不起时间的等待。

当徐志摩与张幼仪协议离婚后,风尘仆仆地找到昔日的亲密恋人林徽因时,听到了最不想听的一句话:你来干什么,我们不可能了!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互订终生,不知是两人缘分未到,还是林徽因再一次用理智战胜了自己的情感,今生今生,他俩只有彼此思念,无法长相厮守。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诗坛中人,自然又一起接待,一起进出会场,还一起演出英文戏剧。这一次次的接触,又点燃了徐志摩昔日的热烈爱火。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他们俩又一次会面,眼前的林徽因已经19岁了,是一个温润如玉的大姑娘,更是让徐志摩思潮翻滚、心辕意马。

他伸过手去,抚着对方温顺的长发,问,还有可能吗?林徽因摇了摇头,说,我即将随梁思成去美国留学。并抬起手把对方的手从头发间移开。听到这话的徐志摩像一条搁浅在岸边的鱼儿,头昏眼花,浑身无力。看见徐志摩的双眼噙满了泪花,林徽因又补充了一句,我时常会想念你的。说完,迈着轻盈的步子,像风一般飘走了。

(1924年6月,与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林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这是学生证上的照片。)

5月20日,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去太原,徐志摩陪同前往,到车站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其中。看到林徽因,徐志摩立即赶写一封信给她。可是,车子已经启动了,徐志摩情急之下,跳下车子,准备把未写完的信送给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思厚之见他太伤感,就一把将信抢过来替他藏起来,没有转交给林徽因,径自带回英国。

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睁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凉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让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一年以后,徐志摩又写一首名为《偶然》的诗送给林徽因,表明了他的心迹:

我是天空里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讶,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927年,23岁的林徽因从宾州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在这个世上,男女之间无法在一起的恋情,最后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不是彼此相忘,就是藕断丝连。林徐二人当然属于后者,林徽因到了美国后,夜深人静时,她反复咀嚼徐志摩对自己的一片真情,因而产生了些许歉意。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到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这是一个成熟的女人,经历了爱情的风雨之后,蓦然回首间,对初恋的一种诠释、醒悟和珍藏。

林徽因留学归来以后,身心方面更为成熟,她能够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两人时有走动,把当初的恋情升华为更高的境界,比红颜多一点,比情人少一点,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又不会产生压力。1928年,当徐志摩又回到了康桥,望着河中一如继往的流水,成群的鱼儿从眼前招摇而过,康桥上成双成对的恋人,手挽手,肩并肩,有说有笑的。他思绪的闸门打开了,一鼓作气,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名作《再别康桥》,文中经典的语句,一再让人记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多年后,两个已经各自成家的男女,不知是不是走得太近,遭到了上天的阻拦?不知是他们相识相知的缘分该有个了断?还是徐志摩在世上的风流岁月已经到了尽头?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搭乘一架邮政飞机。当飞机抵达济南上空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轰隆一声撞上白马山,当即燃起了熊熊烈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远在京城的林徽因,听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顾不得女人的矜持,当即瘫软在地,嚎啕大哭,并对丈夫说,快去济南,拾点飞机残片。梁思成去济南拾一块飞机残片,直到去世时,林徽因都把它视为珍宝,一直悬挂在卧室的墙上,一睁眼就能看见。可以看出,她与徐志摩虽然没成为夫妻,但心中的那份深情,那种不舍和牵挂,是不言而喻的。

1934年底,林徽因和梁思成去南方考察,路过徐志摩的家乡浙江硖石。车停后,她下了车,在深沉的夜色里,三十岁的林徽因,独自站在车门外,任呼呼的寒风从脸上刮过。她凝望着幽暗的站台,似乎徐志摩就在眼前,与她话着相思之苦,与她述着分别之痛,在夜色的掩饰下,林徽因泪水不由自主地流出来。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不过,在感情上,林徽因是十分理智的,她只是憧憬和仰望诗人徐志摩的浪漫情怀,但又清醒地知道,男女之间除了有感情之外,还应如三毛所说,男女之间的爱情,如果不落实在吃饭,睡觉,数钱,实实在在的每一天里,是难以天长地久的。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怀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待续)

(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

林徽因在民国时期是什么地位?

林徽因是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女建筑家,其把后半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自己喜爱的建筑事业,在建筑学上的造诣,林徽因是无人可及的。经由她参与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八宝山公墓都是中国建筑界的标志!

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在当时是社会地位怎么样呢?有人说林徽因的女性朋友很少,很多文学女性都不愿意与林徽因交往,就连冰心都跟林徽因闹过矛盾,也同凌叔华在文人圈因为索要徐志摩的日记争吵过!

其实,要说林徽因当时的社会地位怎样?从出席她葬礼的人就可以看出她的社会地位!1955年林徽因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很久,因保护古城墙和北京副市长吴晗起争执后就一直拒绝吃药;在年仅51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林徽因的葬礼是最高规格的,因其成就卓著有幸安葬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其墓碑丈夫梁思成设计,墓碑上的汉白玉,是当初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试刻样品。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出席林徽因葬礼,担任治丧委员会成员的13人个个都是学术界的大人物,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专家人才,其中也包括梁思成母校清华大学时任校长。

这13人分别是:著名的政治学家张奚若,物理学家周培源(曾任北大校长),法学家钱端升,杰出外交家柴泽民,经济学家陈岱孙,哲学家金岳霖,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薛子正,中国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中医复兴的守卫者崔月犁,建筑师赵深,建筑学家杨廷宝、吴良镛。

当然了这么多名人出席林徽因葬礼担任治丧委员会成员,一方面是林徽因在圈内的名气与人气,另一方面是国家领导人对林徽因身份的重视!在当时来说治丧委员会是一个组织机构,只有高层领导逝世,才会有治丧委员会。且一般的领导逝世,用的是治丧小组、治丧办公室。林徽因逝世,采用的是“治丧委员会”,可见她的地位有多高。

由此可见,林徽因当时的社会地位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虽51岁就因病逝世,林徽因能享受到这么高级别的葬礼也不枉在人间活一遭了。

林徽因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女,原名林徽音,汉族,福建闽侯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是中国现代一个世纪的才女代表。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极有天分、极具个性、极为独特的一位,她在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深受后人尊敬。

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

上一篇:杭州明星

下一篇:章泽天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