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地产风声(fangshi488)
“香港虽只一个小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
鲁迅说。
01
清王朝大门被撞开之前,香港是桃花源,嵌在南方边陲。不大的岛,有人捕鱼,有人种地。
1841年,英国人登陆后,香港瞬间被卷进颠沛流离的命运。
洋人上岛第一件事:卖地。
1841年6月14日,在义律的主持下,香港进行第一次土地拍卖。拍卖地点选在隔海相望的澳门,因为那里纸醉金迷,聚集着一帮鸦片贩和做贸易的洋商,有的是钱。
这次拍卖,推出35幅地块,每幅都是10英镑起拍。最终,卖出34幅,最少的卖20英镑,最高的卖到265英镑。
3272英镑轻松到账,尝到甜头后,港英政府卖地如吸毒,有瘾。
1881年,地产收入大概占到香港财政收入三分之一,比鸦片还多。
竞得土地的基本都是英商,对他们来说,地如白菜,少抽几口烟的事。
看一收入比就知道地有多便宜。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伦敦的女裁缝,一年收入大概是15英镑,《简爱》中的女主做家庭老师,一年能赚20英镑。换而言之,那时的伦敦白领不吃不喝,一年就能在香港买块地,占有34米海岸线。
而一百七十年后,同样的购买力,只剩两个平方。
2017年,伦敦平均工资为39476英镑,大概是35万人民币,港岛的房价,20万一平。
英国人侵占前,岛上只有7400人,两千渔民,其余是佃农,或小商贩,谁也想不到脚下的土地,有朝一日,贵如金子。
第一批官地拍卖后,洋商上岸掘金,商铺、街区接连涌现,中环、上环、下环逐渐划定。海上升起一座全新的维多利亚城。
香港的地产江湖史,也由此徐徐揭开。
1889年,香港第一家房企诞生:香港置地及代理公司。由印度人遮打联手怡和洋行创办,专营地产生意。很长一段时间,置地盘踞一方,到1930年,已成中环最大的地主。此后50年,置地稳坐香港房企老大之位,从未旁落。
同期,太古轮船公司借着航运垄断的优势,在鲗鱼涌批量拿地,用来建糖厂和船坞。遮打与怡和洋行创办的另一个公司——九龙仓,守着九龙半岛西南部,痴迷于建设货仓码头。
这一时期,香港地产江湖中,叱咤风云的多为英商,比如怡和洋行、宝顺洋行、公和洋行、林赛洋行。只有少数洋行的华人买办,在夹缝中建起庞大的家业,比如何鸿燊的爷爷的哥哥何东。
多数华人,别说战江湖了,连块栖身之地都冇。1882年,有个英国工程师考察华人区后,相当惊讶:
街道窄到可以用一根竹竿撑到对面晾晒的衣服。
每间房屋平均要住17个人,人均住房面积甚至不到1㎡。那时候,香港华人的法定墓穴面积12方尺,一平多。死去比活着更有尊严。
也是从这时起,房荒如乌云,罩在香港上空。一百多年,挥散不去。
02
香港开埠后60年,中环不允许华人居住,直到1906年,何东获批居住在太平山山顶,局面才渐渐打破。
当时的中环,算是富人区,一些前清遗老在辛亥革命后逃港,都是提着钱直奔中环,重金买入洋房。因为房荒问题,投机炒房风盛行。
礼部尚书许应骙的儿子许秉璋,就是在中环置业,后来通过倒房,几年时间赚的钱比他爹为官一生还多。
都知道南粤子弟“敢为人先”:梁启超推动维新变法,孙中山确立“三民主义”。许应骙也是广东人,和老乡们比起来,许大人的“先”,过分精致利己。
用今天的话来说,许应骙是个双标G。在戊戌变法中,他作为守旧派,反对的旗子举得最高,人称“戊戌黑旋风”。
他母亲不是正室,按照传统,去世时棺材不能从家庙的中门抬出。这个时候,许尚书才不管什么祖制族规,他责问族人:你们不让我母亲走中门,我能不能走?
族人回他:您是一品官员,当然可以。
然后,机智的许尚书把腿一跨,坐上棺材,下令:给我连人带棺抬出去!
看呆众人。
神奇的南粤大地,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不久后,这里将孕育出香港“地产五虎将”——长江实业、新鸿基、合和、恒隆、大昌,以及“四大天王”——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郭得胜,还有“卖楼花”第一人:霍英东。
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出生在香港一户水上人家,在他7岁之前,两个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55岁之前,他都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只听父辈说,家乡附近有一条铁路,铁路旁是稻田。
后来,霍家在香港修祖坟时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番禺”字样,这才找到根。
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撤出侵占4年的香港。一切恢复如昨,这个广东靓仔开始传奇一生。
这一年,霍英东22岁,帮母亲张罗三年的杂货店后,决定回到海上,像祖辈一样做驳运。
他买了几条船,风里来浪里去,同时兼营买卖战后物资。有一回,霍英东花18000元(全文单位为港元)买回一批海军的机器,转手一卖,净赚两万二。
那些同样祖籍广东,日后将左右半个香港的大佬们,此时还乳臭未干。
合和的创始人胡应湘,祖籍广州花都,还在上小学,打小就是学霸,后来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学的土木工程。潮州的李嘉诚17岁,在舅舅庄静庵位于高升街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刚学会钟表装配修理技术。他的潮州老乡刘銮雄,还要6年才能从娘胎里蹦出。顺德的李兆基16岁,在老家父亲开的永生银号当学徒,是个富二代。李兆基的老乡郑裕彤,这一年23岁,拿着两万元现金和24两黄金,从澳门来到香港,替岳父张罗开设周大福分店。江门人陈曾熙22岁,日本留学归来不久,任职永隆银行,负责外汇、楼盘按揭业务。中山的郭得胜34岁,大器晚成,在上环租店面,经营一家叫“鸿兴合记”的杂货店。海上漂泊5年后,一场战争,让霍英东赚到回到岸上的资本。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际对新中国实施封锁禁运,香港跟随英国政府加入禁运。这样一来,海外物资无法运到前线。
富贵险中求。
霍英东用他的船队,把铁板、胶管、汽油、轮胎、纱布等运到澳门,交给中资公司。
一百万港元的货,能赚十万,就这样,依靠运送战争物资,霍英东淘到一桶沉甸甸的金。
北京隆重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时,霍英东是唯一被邀请出席的港胞。
有了这笔钱,1953年,霍生弃船登陆,和妻子吕燕妮创立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465万,另于1954年创办立信置业。
不得不说,霍英东眼光刁,脑瓜灵。那时的地产行业,正站在风口上。
“禁运”使得香港转口贸易萧条,整个城市漂浮着大量游资,单单香港银行体系的存款就有37亿元。
有钱没处投,大水灌进楼市。
加上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快速膨胀,到1950年,香港已经超过200万人,是日据时期的三倍。随之而来的就是愈演愈烈的“房荒”,地价和房租脱缰野马,跑个不停。
1955年,尖沙咀商业区每方尺售价200元,相当于一平1800元。同比涨幅超过50%。
当时香港的房子按幢卖,每幢3-5层不等,多数平民买不动。
有一个叫吴多泰的港漂,心生一计:何不分层出售?结果,两幢5层楼高的房子,原本要三个月才能卖完,他按照每层三房两厅出售,三天卖光。
紧接着,影响中国房地产进程的“创举”出现了。
1954年,霍英东开发第一个项目——九龙油麻地公众四方街新楼,预计建设100多幢楼,超600个单元,但他的启动资金不够。
于是,“卖楼花”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筹集资金,霍英东首创“分期付款”:交50%的订金,其它的分5期还清,房子交付时为最后一期。
因为大家买的是施工阶段的房子,恰如植物开花未结果,所以香港人称之为“楼花”。
一年时间,100多幢楼销售一空。用霍英东的话说:
“卖楼花方法一公布,整个香港为之疯狂。”
一次颠覆式营销,把普罗大众卷进地产这个大池子。买房的、卖房的,所有人如鱼得水,再也出不去了。
霍英东由此声震香港地产界,江湖喧腾起来。
03
1955年,霍英东在铜锣湾盖起17层高的蟾宫大厦,地价和建筑费合计200万,但他只从口袋掏出13万,其它通过“卖楼花”支付。
蟾宫大厦落成后,成为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标志着霍氏家族崛起。
随后,霍家敞开大口袋,在铜锣湾一带收购地皮,希云大厦、礼顿大厦、礼加大厦、礼希大厦等接连建起。
1956年,入赘周家的郑裕彤守得云开见月明,从老丈人手中接过“周大福”。
1958年,李嘉诚经营塑胶厂已有8年,是香港塑胶花大王。他给公司取名“长江”,寓意长江不择细流,能纳百川归大海。这一年,他在香港岛北角买地,盖起一栋12层高的工业大厦,叫长江大厦,以此踏入地产界。
此后,李嘉诚将制造业捞到的钱,大把大把撒进地产行业,悄悄地书写一个人的地产传奇,名叫《李家的城》。
别看李首富现在得风得雨,其实,他35岁之前是个爱而不得的光棍:
我本将心托明月,奈何明月藏静庵。
直到1963年,看着李家小子业有所成,亲舅舅庄静庵才松口,同意将女儿庄月明托付他。
李嘉诚踏足地产的同年,郭得胜也拍马赶到。拿着独家代理日本“YKK”拉链赚的钱,郭得胜拉着冯景禧、李兆基等八人组团出道,成立永业有限公司。
过五年,郭得胜觉得8个老板太难整,于是搞小团体,和冯景禧、李兆基另创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被称“地产三剑侠”。
每次有人问老郭,为什么取名新鸿基,他都得解释半天:
“新”是冯景禧的新禧公司之“新”,“鸿”是郭得胜的鸿昌合记之“鸿”,“基”是李兆基的“基”。
创办新鸿基时,三剑侠各出100万,互不赊账。
同样找人合伙做生意,霍英东差点运气。说起澳门赌业,众人皆知何鸿燊。
其实,50几年前,站在何鸿燊背后的男人是霍英东。
1961年,霍英东在澳门创办澳娱,大小四个股东。出资时,霍英东拿300万,何鸿燊拿200万,钱是找霍英东借的。
一代赌王,空手套白狼。
后来两人意见相左,逐渐心生间隙。霍英东看不惯何鸿燊拿赌业牟利,“澳娱”成立之初有一个宗旨:公司所得利润,九成用于建设澳门,包括发展外港、现代化酒店及高速快船等,其它的用于澳门的慈善事业。
然而,何鸿燊是个嗜“赌”如命的人。
1974年,亚洲足协会议在伊朗举行,霍英东时任香港足球总会会长,想着如何帮助中国恢复国际体坛合法地位,何鸿燊和郑裕彤相视一笑,计上心来:
简单,在伊朗开马场。
矛盾最大时,两人通过媒体呛声。
有一回,霍老放话:“当年,如果没有我出钱疏通外港码头,澳门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Stanley(何鸿燊英文名)的地位。”
何鸿燊听到,本来就长的脸,拉得更长了,隔空回应:“讲我对澳门没贡献,真是笑话!霍生说自己二十年没来澳门,公司不是我打理谁打理?”
后来,霍英东决定退出澳娱,跟何鸿燊说:“我把股份卖给你,10个亿。”
何鸿燊一听,太贵了,砍去一半价。
霍英东反过来说:“那不卖了,我花10亿买你的。”
何鸿燊也不答应。
霍英东是大股东,占股27%,何鸿燊占25%。
再后来,霍英东不玩了,把持有的澳娱股份捐出去。
除了澳门赌业,霍何两人一度携手驰骋香港地产界。1962年,两人在尖沙咀海边投建商业大楼“星光行”。
1965年,香港地产建设商会成立,会长是霍英东,副会长是何鸿燊。董事局成员星光熠熠,有发明“分层出售”的吴多泰、“五虎将”中的胡应湘、陈曾熙,以及“四大天王”中的两个:郭得胜、李兆基。
此时的霍英东,俨然华人地产圈一哥。
04
就在霍英东如日中天时,一声惊雷,毫无预兆。
1967年那场“五月风暴”,霍英东被卷入其中,受到港府处处刁难。影响最大的是“星光行事件”。
就是前文提到的,霍何联手开发的“星光行”,一栋用来收租的商业楼。
为给霍英东一点颜色look look,港府使出一个损招:不给大楼通电话。
紧接着,美国驻香港领事宣布,“星光行租户不能买卖美国货”。重重打压,霍英东只好贱卖星光行了事,接盘侠是老牌地产公司——置地,英资企业。
回忆起这段往事,霍英东说:“在香港,没有哪一个富豪发家后,像我一样如履薄冰地生存。”
确实,毕竟属他“最红”,头顶五星闪闪。
明白没有自由之岛,拳头大才有自由,霍英东淡出香港地产圈。
而他的小弟们磨刀霍霍。
趁着1967年香港地产低潮期,李嘉诚和郑裕彤低价收割大量物业。对此,以大胆名扬江湖,被称“鲨胆彤”的郑裕彤有句名言:
所有行业的兴衰都是有周期性的,在低潮时购进,总不会错到哪里去。
果然,不久后,机会降临。
1969年,“远东会”创办,英资对香港证券市场的垄断被打破,又过两年,香港股市“四会”并存,即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九龙会,华商企业上市渠道瞬间打开,港人玩股票的热情空前高涨。
1971年底,香港股市收市时341.36点,1973年3月,最高峰冲到1774.96点。
牛气冲天,地产业趁势而动。1972年,超过65家房企上市。
5月,嘉年地产上市,成为香港最早上市的大型华人房企;7月,信和地产上市;8月,合和地产和新鸿基地产相隔一天上市,郭得胜本想筹1亿,结果收回10亿;10月,恒隆、鹰君先后挂牌;紧接着,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大昌地产排队登场。如今能在香港地产界叫响名号的,大多数在72年登陆资本场。
上市第一年,长实获利4370万,比预想的多出3000万,李嘉诚欣喜之余加速跑马圈地,第二年公开发股5次,购入皇后大道联成大厦、观塘中汇大厦、德辅道中环球大厦等。
更为生猛的合和地产,1972年利润达6070万元,1973年市值36亿,成为规模最大的华资地产上市公司。
这一时期,合和、长实、新鸿基、大昌、恒隆组成的地产五虎将,各具特色。例如,新鸿基称霸工业市场,1956-1972年销售额5.6亿;恒隆沉浸于地铁上盖物业,以及当包租公,1977年租金收入2880万,占公司综合纯利超45%;大昌热衷联合开发。
眼看地产业日渐繁荣,全球航运业务江河日下,太古集团开始发力地产业。1976年,太古推出第一个项目太古城,先开的两栋大楼叫“洞庭阁”、“鄱阳阁”,担心销售不佳,让内部员工享受折扣认购,制造“短期售罄”的热销效应。
这种营销花样,40年后的今天,大陆各房企仍然屡试不爽。
当时,包玉刚也想从海洋转向陆地。
这一年,一次会面,改变香港过去一百年的财富格局,甚至,决定了未来四十年的财富版图。
李嘉诚约见包玉刚,想把手中的九龙仓股份转给船王。包玉刚意在扩大陆地版图,爽快买入。随后,包玉刚暗暗增持“九龙仓”,1980年4月,包玉刚已占股30%,把置地急坏了。
当时,香港最大的四家公司是怡和、太古、会德丰、和记黄埔,也称为四大洋行,这四家公司握着香港一半经济命脉。
九龙仓和置地都属于怡和的下属公司,置地握有九龙仓20%的股票,面对包玉刚的突袭,财大气粗的置地以100元每股的高价,收购市价77元的“九龙仓”股票。
行船跑马三分险,在海上驰骋三十多年,包玉刚什么风浪没见过?
两天内,包玉刚调动21亿现金,宣布每股出价105元,拿现金收购2000万股。置地一想,好汉不吃眼前亏,然后卖了1000万股给包玉刚。
这一战,标志华资财团集体崛起。香港,进入“四大天王”时代。
1979年,在包玉刚的帮助下,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
此后,长实、和黄双剑共舞,李家的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膨胀。
1981年年底,长实市值78.77亿,是1972年上市时的62.5倍。这一年,长实成为港股中市值仅次于置地的第二大地产公司,利润高达13.85亿,是上市时的32倍。
鲨胆彤的新世界市值43.71亿,排在长实之后,新鸿基排在第四。
和郭得胜“分手”后,李兆基另创恒基,1981年上市首年市值35亿,位列第七。
05
金光漫天,有时是泡沫反射。
陈松青,南洋来的过江龙,曾是香港的发财神话:半年赚7个小目标。
1980年,他斥资9.98亿,买入置地手里的中环金门大厦,半年后以十七亿出售,转手就赚七亿,惹得香港股民神魂颠倒,两年把佳宁股价抬升一倍。
1981年,陈松青对外宣称佳宁盈利20亿,超过包玉刚和李嘉诚。
1982年,英中谈判,香港前途未卜,各行各业惴惴不安,股市下挫。
佳宁的财富泡沫被戳破,负债累累,随之停牌清盘,多家财务公司及银行无法追回欠款。
佳宁财富大厦坍塌的原因,和现今一些企业别无二样。
陈松青玩的把戏叫“一个锅盖盖五个锅”。他自己没多少自有资金,也没有足够的抵押物,但通过行贿财务公司和银行的高层,屡屡批得巨额贷款。拿到贷款后,陈松青随之买买买,给自己打造成“财大气粗”、“运筹帷幄”的商界奇才。同时,操纵、逼高股价。
比如,1979年,他通过行贿高层人士,向马来西亚裕民财务借入大笔资金,然后收购一家上市公司,随即更名佳宁企业。紧接着通过庄家操盘,把股价从1元炒到18元。
环环相扣的精心布局之下,韭菜难逃被割的命运。
而香港楼市,终究不过是政策市。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香港的前途渐渐明朗,历史走入回归的平稳过渡期。
政治前景明朗加上本土经济复苏,地产业开启一轮长达13年的繁荣,在香港地产史上绝无仅有。
按照以往,二战后每八九年,香港楼市必经一次低迷。
这一轮繁荣的直接结果: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1985年,包玉刚以5亿新加坡币购入会德丰股权,隔一年,再买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有人说,他富得足够买下一个国家,他笑说:
“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不知所措引起心脏停止跳动。”
整个80年代,长实完成60多个项目,物业一度占据香港市场20%。李超人那时候有个嗜好:开发大盘。比如一个叫嘉湖山庄的项目,占地38.8公顷,58幢高层住宅,一万五千多个单元。
这时开发大盘有个好处,财富的雪球滚得快。
1991年,嘉湖山庄首期推出,每方尺1850元,相当于每平16650元,到1997年房价顶峰时突破36000元。八九十年代,长实开发了4个这样的大型项目,揽金130亿。
繁荣滋养下,长实为首的地产寡头,加速长成。
1995年,香港四大地产上市公司的坐席依次为:长实、新鸿基、恒基、新世界,第五是陈曾熙的恒隆,第六是包玉刚的会德丰。
100家多家上市地产公司中,前10家的股票市值约占地产建筑类上市公司总市值的七成。
1996年,李兆基的资产高达127亿美元,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首富,跻身世界十大富豪榜第四名。
同一年,香港631万人口中,有41万人处于赤贫,60万家庭月收入仅5500元。
一个更有趣的现象:这一年,香港从事地产业的有64028人,相当于每100人中有一人干地产,还不包括全民炒房。
当年,有个金牌经纪人廖玉娟,全年收入超过400万元。足见楼市有多火爆。
社会流传一句话:High Teah就揩,Low Teah就捞。意思是,高科技费钱,炒房子赚钱。经商获利不如炒房投机。
炒房投机的后果是什么?
1996年,香港甲级写字楼租金每年每平945美元,全球第一,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莫斯科711美元,第三名的东京666美元。
这一年,地产业产值1157亿,占香港GDP10.2%,超过制造业和金融,仅次于进出口贸易,位居第二位。如果把建造业和楼宇业权业算上,则占到29.1%。
仅仅卖地收入,就占到政府财政收入的14%,这还不包括地税、买卖印花税、物业税、差响、溢率税。
土地养肥了香港,也反噬着这片土地。
1999年,一部批判“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TVB热剧——《创世纪》开播,用这个剧名来形容彼时香港,恰如其分。
剧中人物许文彪,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不是没有尝试过安分守己,但我拼命干活,就挣那么一点点钱!外面那些人,他们懂建筑懂盖楼吗?他们只是拿一点点钱出来,花一点点时间,把房价炒高赚大钱!这公平吗?”
狭窄的香港,塞满来自底层的呐喊。
06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阔别百年的怀抱。中英双方的交接仪式上,霍英东被邀请就坐主席台,身份是全国政协副主席。
地产盛宴正酣,后辈钵满瓢满,霍英东徐徐转场。
1979年,中国女排在香港战胜东洋魔女,首夺亚洲冠军,霍英东为此宴谢八方。
宴会上,邓丽君坐在女排对面,献歌两首。身姿灼灼,音之靡靡。
1984年,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豪取三连冠,路过香港时,被霍英东拉去购物中心挑礼物。
琳琅满目,女排姑娘们看了又看,最后挑了绒毛玩具。
同年,霍英东捐赠一亿港元设立“霍英东体育基金”,用来支持中国体育事业。
19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霍英东是申奥顾问。他个人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向国际奥委会捐资100万美元,同时承诺:若申奥成功,我捐10亿港币建一座容纳10万人的主场馆。
不仅仅是体育。
1983年,他投资兴建的广州白天鹅宾馆开业,成为第一个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化大型酒店。参观的市民摩肩接踵,宾馆5个公共卫生间,仅卷筒卫生纸就用掉200多卷。
1984年,广州另一座由港商投资的酒店——中国大酒店开业,牵头人是胡应湘,出资者包括李嘉诚、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郑裕彤。
也是从这时起,胡应湘将合和的重心转到内地,投资电力和交通,从而掉出香港地产五虎之列。
有一次,胡应湘向广东省提出兴建广深高速,并根据未来车流设计6个车道。有工程师觉得胡应湘不切实际,问他:“这里不比香港,普通人连自行车都买不起,你建6车道的高速公路给谁用?”
胡应湘确信,深圳和广州会高速发展,回道:“香港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动动嘴的反对,向来容易。
1983年,胡应湘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仃洋大桥,但方案一直搁置。2001年,胡应湘又提建桥,这回的计划更宏伟:港珠澳大桥。
计划一出,香港豪门争论不休,有赞同,有反对,也有吃瓜静观的。
李家是反对的。
2002年,胡应湘拉拢李兆基、郑裕彤、何鸿燊、郭炳湘,提出集资150亿,发动民间腰包的力量来推进方案。
和记黄埔是香港最大的港口运营商,同时在深圳和珠海有建有码头。
有了桥,港口业务势必笙萧默。
个体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是大佬的终生必修课。
有人问过霍英东:“你从商半个世纪,如何评价自己走过的路,假如人生满分是100分,那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霍英东不假思索:“不止100分”。
接着补充道:我不单自己赚钱,还帮别人赚钱。
07
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就曾在霍英东帮助下,让家族企业免于破产。
董建华他爹叫董浩云,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的创始人,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世界级船王,顶峰时拥有149艘船,总吨位1100万吨,比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多出一倍。
董浩云的青年时代,战火弥漫,几度创业都因战争无疾而终。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被他寄予厚望取名建华。
之后,董家其余子女相继问世,老父亲殷殷期盼,取名建成、建平、小平、亦平。
1986年,董建华接掌下的“东方海外”出现财政危机,霍英东输血9.36亿,帮助解困。也有传闻,中国交通部通过霍家施以援手。
后来,董建华由商转政,他以为自己能“救”香港。
一上任就推出“八万五”建屋计划,即“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85000个;10年内全港七成家庭拥有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年。”
白纸黑字,写在他的施政报告《共创香港新纪元》里。
宏伟蓝图还没铺陈开来,风暴袭来。
1998年,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将炮口对准香港,试图做空港币。
股市跌跌不休,香港危在旦夕之际,董建华拍板:调用外汇储备,放手一搏。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失败,香港一蹶不振,并且要饱受西方的指责,说这是“对自由经济原则的践踏”。
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后来回忆说:“决定由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忍不住哭了,压力很大。生怕这个决定如果错误,害了香港,怎么向中央政府、向市民们交代。”
香港政府动用100多亿美元,消耗13%的外汇基金,总算平息这场无硝烟之战。
一场艰难的外战,赢了,对内之“战”,董建华却输得彻底。
“八万五”对香港楼市冲击巨大,2003年,香港房价跌落谷底。有人高呼:
董建华滚蛋。
说他是杀富济贫,中产走上街头抗议,地产大佬公开喊话:房价大涨大跌都不好。
迫于压力,董建华宣布无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计划单位,理由是:
违背私人住宅物业市场应由市场主导的原则。
把市场还给自由,谁又能把生存的尊严还给蝼蚁?自由之港,从这时开始,再也没有地产江湖事。
大佬转身离去,豪门内斗不休。
2005年,董建华称病辞职。2006年,没能撑到北京奥运会开幕,霍英东在京病逝,留下300亿遗产,霍家人争争吵吵。他的拍档何鸿燊尚在,但17个子女早已明争暗战,抢着结婚霸热搜。
2016年,91岁的郑裕彤去世,同为88岁的李嘉诚和李兆基,在旁扶灵。
2018年,李嘉诚退休。2019年,李兆基也隐到幕后,交班前给香港年轻人留下致富秘诀:经济未定,不宜早婚。
去年,林郑月娥率队北上,领着香港代表团访问深圳、北京,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
代表团成员中有李嘉诚次子李泽楷、郭得胜三子郭炳联、李兆基长子李家杰、郑裕彤孙子郑志亮。
一个时代就此结束。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在支持香港填海计划的宣传短片——《让下一代看见》里,老去的刘德华,用年轻的声音念旁白:
你觉得香港还有希望吗?很多人觉得没有,我觉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