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承风穴寺在全国著名寺院中,是名字最多的寺院。后汉乾祐三年《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中就有“风穴”、“七祖”、“千峰”、“白云”四个名字。碑载:“风穴禅院,汝乳之北,嵩少之南。路广由旬,地安窣堵。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卫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之院基是也。至隋,又为千峰寺。”这里又提到了“香积寺”,说明风穴寺至少有五个名字。
民间传说更为神奇。唐初扩建寺院,院址初选龙山东南山下,待料物备齐第二天将要破土动工时,夜里突然一阵大风将砖木石料一卷而走不知去向。第二天僧人发现没有了物料,四处寻找,终于在现河南省汝州市东北九公里风穴山中找到了物料,众人决定在此处建寺院。因以“风”点穴,故名“风穴寺”。这些传说无疑增加了风穴寺的神秘感,但与风结合也合情理。
风穴寺名字虽多,但直到今天仍然用的是风穴寺,其他的名字可谓昙花一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寺院命名常常借助著名的地理标志,好让人们知道它的位置,这是常理也是常识。风穴寺之名得之于风穴山,因为风穴山是汝州乃至全国的名山,风穴山有两个风洞在周代之前在全国就很有名气。风穴山的名字就源于这两个风穴洞,这是风穴山与别的名山不同之处,后来的风穴寺自然要借风穴山的知名度来扬名。
唐代重修寺院时将隋前香积寺改回风穴寺,以神通广大的佛来镇寺东南风穴洞的风神,以减轻大风给汝州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灾害。这一说法无疑提升了建寺者的公心,也能引起人们对重建寺院的重视。
箕山南麓风穴洞
汝南自古多大风。周代汝州为王畿之地,管理汝州的官府在汝河南岸,故汝州有汝南之称。汝南超多的大风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害,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大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风的形成认识的局限性,多认为是神力所成,汝南的大风则出自汝北箕山南麓的两个风洞中。
汝州古时的风穴在全国很有名。
《中国风土谣谚释》说:宋时谚有:“汝、许、濮三大:汝州风,许州葱,濮州钟。”讲的是河南汝州的风大,许昌的葱大,濮阳的钟大。“汝州风”成为一个独立的词汇,收入《中国汉语大辞典》中。
汝州自古多大风也引起了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关注,亲来汝州考察。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写道:“今所谓风穴者已夷以矣。”沈括来汝州考察风穴洞时发现洞口“已夷以矣”,这里的夷应为“平”义,说明宋代风穴洞已被泥沙淤平,风已无出处,但汝州仍然风很大。
风穴寺附近的两个风洞,名为大风穴和小风穴,列入风穴寺的七十二景中第一和第二位。清代汝州进士任枫《风穴志略》记载:龙山阳侧有大小二风穴洞,洞深数十里,天变时,洞内出风,猛不可挡,故名风穴山,寺因山而取名“风穴寺”。《风穴志略》对大小风穴洞有着详细描述,这说明清代这两个洞还在,不应像沈括所说“已夷以矣”。不知沈括是否真的考察过这两个洞,抑或是听人说而已,毕竟宋代的风穴山还很偏远,洞周围多虎狼出没,是个危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