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德

时间:2023-11-29 13:23:32编辑:异灵君

“金融诈骗犯”朱培德正在坐牢服刑时却突然死亡,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法医学史上的一个谜团。虽然官方公布的死因是“自缢”,但是有许多著名专家以及朱培德的家属对此提出了质疑。多年以来,关于朱培德死因的研究屡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至今仍未定论。

一、唐继尧是怎样被赶出云南的?

优质答案1:

北伐战争的时候站错了队,选择跟北洋军阀联手对抗国民政府。滇军高层龙云、胡若愚等人为求自保,就发动兵变赶走了唐继尧。

唐继尧是同盟会的老党员,1905年9月就加入了同盟会。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他在云南跟随蔡锷发动起义。此后,他又先后参与了护国战争,讨伐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其“革命”履历在老同盟会员之中,属于大佬级别。

正是因为其资格高,履历牛,所以孙中山先生病死后,唐继尧就起了歪心思。

1925年3月19日,即孙先生病逝一周后,唐继尧在昆明发出通电,他说自己是孙先生任命的副元帅,现在孙先生不在了,他这个副元帅就应该递补元帅的缺位。(孙中山确实任命了唐继尧为副元帅,但是唐继尧此前没有正式就职)

唐继尧的言外之意,就是嫌弃广东军政府的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等人都是垃圾,只有他这个同盟会大佬才配有资格接手广州军政府。

胡、汪等人收到唐继尧的逼宫通电后,气的要死,遂即通电谴责唐继尧,说他是背了孙先生的遗命,并通电讨伐唐继尧。

唐继尧见到广东方面与自己强硬对抗,于是他就发动了讨伐战争。准备以武力接收广州军政府。

不过,唐继尧远在云南,他想讨伐广州就得经过广西,那是桂系的地盘。所以,唐继尧在出兵之前,就先派人去广西通气。

当时,广西已经改旗易帜,旧桂系陆荣廷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

这三人都拥护广州军政府。因而当唐继尧的特使来到广西后,李宗仁、白崇禧断然拒绝了唐继尧的拉拢,并表示滇军如果敢来,便就地消灭之!

PS:唐继尧当时盛气凌人,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十万多人马),给新桂系下通牒,说给他们三条路选:归顺、让道、开战。李宗仁和白崇禧觉得唐继尧就是欠抽,于是就断然选择了开战。

唐继尧见李宗仁不买自己的仗,遂即就派出三路大军,共七万人,气势汹汹的杀向了广西百色。按他设想,桂系也就两万来人,他以三倍兵力攻之,桂系立马就要崩。

然而,唐继尧点背,他的对手是白崇禧。桂军在白崇禧指挥下,以两万克七万,将三路滇军全部击溃。

滇军惨败回云南后,士气一落千丈,这支由名将蔡锷一手训练、装备精良的劲旅,至此不再是民国的主要势力之一。

而新桂系借助此战,一战成名,晋身为民国地方强权之一,同时也使广州军政府对新桂系刮目相看,认为可以拉拢。

1925年7月,广州军政府改组为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后,新桂系“带资入股”,成为国民政府的大股东。粤桂至此合作。

新桂系和广东政府合流后,他们觉得滇军一蹶不振,而且唐继尧这个太装,于是他们就不带唐继尧一起玩了,在新的广东国民政府中,没有唐继尧这个同盟会前辈的位置。

自己明明是大佬,可是现在却被一帮后起之秀甩在一边,不带自己玩了,唐继尧自然是不能忍。

于是,他就在1925年跟陈炯明玩,两个人一西一东,夹击广东国民政府。

不过,后来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杨希闵、刘震寰等部,唐继尧扼杀广东国民政府的美梦破灭。

跟广东方面彻底闹掰后,唐继尧干脆破罐子破摔,他在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后,选择与吴佩孚、孙传芳联手,共同跟北伐军作对。

按照唐继尧的设想,北伐军也就十万人,吴佩孚和孙传芳有四十万大军。他傍上北洋军阀这条大腿,吐口唾沫也能淹死国民党。

然而,唐继尧又站错了对。北伐大军从誓师开始,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从珠江流域杀到了长江流域,打下了半壁江山。而吴佩孚和孙传芳都被打的苟延残喘,奄奄一息。

面对高奏凯歌的北伐军,各地的军阀纷纷派代表去南京或武汉求归顺,就连一向跟外界交流不多的川系各路军阀也在此时集体投靠了国民政府。(除了杨森)

革命形势可谓是一片大好。

面对此情此景,唐继尧有点坐不住了。此时让他去跟国民政府和解,他做不到,拉不下那张老脸。可是继续对抗,他又不敢。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歪招——“反共”。

在云南高唱“反共”、“讨赤”的调子。

实事求是的说,唐继尧选择反共,确实可以缓解他跟国民政府的矛盾。但问题是,他反共的时间选择得不对。

1926年底,他在云南“讨赤”,可当时国共正在合作,双方还没决裂。唐继尧此时祭出反共大旗,无疑是找死。整个滇军也极有可能被他坑死。

基于此,1927年2月,滇军高级将领,胡若愚、龙云、张汝骥、李选廷四人便结成了反唐继尧联盟。

他们认为,唐继尧连番决策失误,不仅导致滇军被边缘化,而且还导致滇军跟国民政府走到了对立面。如果再让他这么继续作死下去,大家都要玩完。既然如此,那么大家就联手赶走他好了。

1927年2月6日,胡龙张李四人发动兵变,威逼唐继尧去职。统治了云南14年的云南王唐继尧就此下台。

三个月后,5月23日,唐继尧病逝,云南当局为他举行了公葬。

(龙云和蒋介石)

唐继尧死后,胡若愚和龙云又爆了内战。国民政府对他们两人都拉拢,都委以正规军番号,但对他们的内战并不干涉。

最后,龙云击败所有的对手,于1929年7月统一云南,并出任云南省主席一职。

优质答案2:

感谢邀请,老二来答。唐继尧,字蓂赓,1883年生于会泽县一书香世家。他6岁读私塾,15岁中秀才,爱好诗书画。1904年留学日本,习军事于振武学校。次年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反清秘密活动。青年唐继尧志向高远,不仅发“涤净中华万里山”之豪言,更抒“霸权东亚几时成”之壮语,别号“东大陆主人。

1921年的春天,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通电讨唐,突然率兵进攻兵力空虚的云南昆明。此时,唐继尧最信任的部队并不在身边,而所信任的部下选择了反叛。众叛亲离之下,迫于无奈的唐继尧携带巨款、乘坐滇越铁路逃离昆明。这也是唐继尧成为云南统治者以来,第一次被迫下野。

1922年,孙中山有意请唐继尧率滇、粤、桂诸军北伐,但唐再次辜负孙的厚望,却在两广搜罗旧部,招纳土匪,回滇灭顾,重当“云南王”。此后,他曾一度专心治滇,兴办教育、筹办市政、发展实业。
1922年12月,他亲自主持创办了中国西南的第一所大学,并以自称“东大陆主人”的别号命名为东陆大学, 在发展实业方面,在昆明建成了第二座水电站,在蒙自建成云南首座火电厂,修建了个旧一碧色寨一石屏铁路,修成昆明一碧鸡关的云南第一条公路,扶持“亚细亚烟草公司”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卷烟。这些都是唐继尧后期治滇的政绩,说明他对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有所贡献的。可惜的是,唐的称霸之心终不改。就在他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期间,一旦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他又先后发兵黔、桂、川等省,仍然想独霸西南,进而与各路军阎争天下。1927年初,由于云南人民反唐呼声高涨,滇军又在军阀混战中连遗失败,部将胡若愚、龙云等趁机发动兵变,逼唐交出政权。

但唐继尧还是生活在云南昆明,一直到死,并没有因为失势而被赶出省去连立足之地也没有——龙云等人对他下台后的居住环境、保护措施等还是想得很周到的,他们不想让自己的老主公、提拔自己的恩人太难堪。唐继尧于5月23日病亡,年44岁。章太炎在昆明时,曾给唐有联:“愿君恢霸略,不必讳纵横。”唐自书另一联以明志:“千载唯推文叔量;三分宁是武乡心。”唐继尧死后,时人有“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之评论,被普遍认为是公正评价。后来史家却对唐褒贬不一,围绕其功大还是过大争论不休。但就凭这“护国有奇功”,唐继尧也应该是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

二、云南楚雄有哪些古代名人?

优质答案1:

云南楚雄人杰地灵,自古就有许多名人,给大家介绍5位楚雄历史人物,还有最牛的甘氏家族,三代族人,五位举人,你都知道吗?

优质答案2:

优质答案3:

楚雄市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 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楚雄市位于云贵高原中部,东接昆明、西连大理、南至普洱、北达攀枝花,东距昆明152公里,西距大理179公里,320国道、108国道、G56杭瑞高速以及成昆铁路、广大铁路穿境而过。

纵观云南楚雄历史,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下面小编就让大家一起来看看楚雄出现了哪些历史名人。

1.李启东

李启东1503年生于云南楚雄鹿城,字元叔,又字伯宿,祖籍江西庐陵。他天资颖异、强记忆、博览百家,小入邑庠,学使郑良贵称为奇才。

李启东被认为是云南历史上"失落的状元"。据文献记载,明朝嘉靖十一年,殿试中原拟云南楚雄人李启东为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新科状元,边疆莘莘学子齐集云南会馆相庆,透露出科举时代的惊喜。给事中万岑南为其料理后事,检点行囊,积蓄官俸十金,清白之操至死不渝。

2.读体

读体生于1601年,卒于1679年,号见月(世称"见月律师"),俗姓许,云南省楚雄县人。少好游,曾到金沙江、甸尾等地,因羡慕赤松子,遂出家当道士。三年后遇一老僧,授以《华严经》一部,研读后,幡然有悟,舍道入佛。32岁从宝洪山亮如法师剃度,法名读体。

其著述有《大乘玄义》、《僧行轨则》、《三反五八戒正范》、《教戒尼正范》、《幽冥戒正范》等传世。

3.西袜里

西袜里,女,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耿马人,傣族,木邦宣慰司女。从小习艺练武,崇祯五年(1632)夫亡,庶子罕闷摆尚幼。清顺治十二年(1655),缅甸洞吾王朝派兵进犯耿马,西袜里女扮男装率土司府亲兵和土练迎敌,首战告捷。以后的战斗中,一阵大风吹起战袍,露出脚环(妇女装饰),敌见反之士气大振,四面夹攻,西袜里兵败阵亡。后人为纪念她的民族气节,于勐永立祠堂供奉。

4.杨畏知

字介甫,陕西宝鸡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保举特用,历官云南副使,分巡金沧道(金沙江、澜沧江)。乙酉年(1645年)九月,元谋土知县吾必奎反明,接连攻陷禄丰、广通、楚雄等地,占据楚雄城近20天。杨畏知自大理率兵攻克楚雄,讨平吾必奎。退兵之日,楚雄士民“攀辕遮道”恳留,于是移驻楚雄。

5.刘联声

字毅庵,楚雄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丁酉乡试中举,次年十二月清军入滇,永历帝仓惶西逃,未授职便经历亡国之痛。他不肯趋附新贵,不赴试,不受官,专心近古体诗创作,成为云南明未清初著名诗人。

刘联声早期的诗,多以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为题,抒写民族气节。或托物寄兴,或借景寓情,或吊古伤今,个人家国身世之感每融于篇中。笔力苍劲,意境沉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到了晚年,清王朝政权得到巩固,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他开始从偏见中解脱出来,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逐渐走向现实,写了一些描绘家乡景物、思想各级、情景交融的好诗。其诗风“出入于唐宋之间“,反映了明未清初一大批知识分子思想的经历过程。

6.果成

(1821--1897年) 晚清时人,祖籍山东,俗姓黄,法名转功,字果成,又字香海。

6岁出家华严寺(位于今西云乡紫峨山上,明隆庆三年建,已毁),研习佛法之余,借书画以陶冶性情。初学以郑所南书画为范本,摩研深透,得其精髓,后广师各家,兼收并蓄,自成一格。且栽竹种兰,以之为友,朝夕相伴,细观默察,领略其风姿神韵。故每挥毫作画,已兰竹在胸,尤以画兰见长。青壮年时期,仅凭一领袈裟,一只画笔,云游四海,浪迹名山古刹。曾长期驻留峨嵋、武当、普陀诸山,拜师访友,眼界豁然开阔,佛法艺事随之精进。一次,过镇江金山寺,寺僧早备纸砚以待,果成见此技痒,即兴写下一幅“悬岩回风”的兰草。时逢巡抚某来游,见此捋须沉吟,赞赏不已。遂邀果成至府,尊为上宾,留其长住,切磋艺事。果成婉言谢绝,巡抚乃赠金助游。清光绪初年,果成罢游回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寿终,享年76岁。现楚雄西山有果成墓,峨碌公园建有果成苑,收藏果成作品颇多。

三、古代历史上哪些著名的事件背后有鲜为人知的一面?

优质答案1:

我们都知道美中两国联合开辟的“驼峰航线”,在抗战时期为我国提供了很多物资,是我国与盟国主要的空中通道。可是,这条航线也是一条最危险的运输航线,飞行员每天都在进行自杀式飞行。

驼峰运送行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

在日军侵占缅甸,中缅交通线被切断后,中美于1942年,开辟了驼峰航线。驼峰航线穿越缅甸北部与中国西部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东抵我国云南。虽然航程只有500英里,但是,其需要穿越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山崇岭,气候条件非常复杂。

在开辟航线之初,国民政府根据抗战需要,提出每天至少要有7500吨物资通过航线运输到中国,才能满足抗战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需求,美军先后投入了2100架飞机,共飞行了8万架次。在忙碌的时候,盟军飞行员(主要是美军)一天要往返三次。在1942年-1945年间,共计为我国运输了65万吨物资。

这个记录,直到后来苏联封锁西柏林以后,西方国家为给西柏林运输物资,才打破。当时,西柏林有两百多万人被围困,每天需要4500吨物资。在11个月的围困期内,欧美国家共计为西柏林提供了约28万架次运输机(是驼峰航线的三倍以上),空运货物211万吨。

当然,柏林危机时的空运是基本没有风险的,而“驼峰航线”确实死亡航线。

飞“驼峰航线”,就是一次自杀式飞行。

由于日本占领了缅甸北部。每天都有日军战斗机埋伏在驼峰航线上,准备肆意猎杀盟军运输机。而盟军为了保证中国抗战需求,不能因为日军战斗机的猎杀,就停止运输。而盟军又不能提供足够的战斗机护航。所以,盟军飞行员们每次执行任务,都是一场死亡之旅。

美军在驼峰航线上,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美军共计投入2100架飞机)。基本上,每个月会损失50%的飞机。

同时,还有3000余名优秀飞行员牺牲(468个美国机组和46个中国机组),死亡率超过80%(我国飞行员死亡率超过50%)。战后,在我国树立的抗日航空烈士的纪念碑上面,一共刻着3300位烈士的名字,其中有2200位美国人。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除了日本)。

(文|勇战王聊历史)

优质答案2:

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军中出现了很多勇敢的日裔士兵。

(珍珠港事件)

1941年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数千名美国人丧生,美军损失严重。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演说,正式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但是,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日本人移居美国,他们的遭遇是怎样的呢?

当时的日裔主要集中在美国的西海岸地区,比如加利福尼亚、华盛顿,以及夏威夷。而且在美军当中,也有不少的日裔士兵。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首先开除军队中的日裔,然后把所有日裔划分为4C类人群。所谓的4C类人群,大概意思就是“敌国侨民”,属于很特殊的一类人。

之后,这些日裔被要求卖掉房产等东西,被政府没收部分财产,每人只能携带固定重量的行李,然后送到安置中心。当时,美国对日宣战,就意味着日军有可能攻打到美国西海岸地区,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军真的入侵了,这些日裔极有可能帮助入侵的敌人。所以,不能把他们留在西海岸。

于是,十多个安置中心被设在了内华达州以及亚利桑那州,这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说是安置中心,其实就是集中营。在这里,曾经生活的很不错的日裔,一下子失去了自由,生活水平也明显下降。

当然,安置中心的日裔心里都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待遇。尤其是第一代移民,心里还是认同自己是日本人,对于珍珠港事件内心还是有一定的负罪感的。但是,那些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美国的第二代日裔,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美国人。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的遭遇非常的不公平。

所以,为了证明自己对美国是热爱的,很多的日裔开始强烈要求加入美军,参加战争。

由于第二代日裔不断的争取,美国政府最终对日裔的态度有所松动。1942年,一群夏威夷日裔青年被编入了当地美军的工程兵部队。

之后,夏威夷的1300名日裔在接受训练后,被编为100步兵团,送往欧洲战场。不过,一开始的时候艾森豪威尔拒绝接受这支日裔队伍,是第五集团军的克拉克将军接收了他们。1943年9月,这支日裔队伍登陆意大利,开始了正式作战。

可能是为了摆脱被歧视的命运,这些日裔士兵非常的拼命,与德军作战中损失惨重,到1944年的卡西诺战役之后,1300人的队伍,还剩下500人。不过,他们的勇敢也赢来了部分美军的尊重。

100步兵团的勇敢战斗,也让安置中心的日裔青年热血沸腾,他们纷纷要求加入美军。

很快,4000多名日裔应征入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编入了著名的442步兵团。而战功赫赫的100步兵团,也于1944年并入了442步兵团。

这支日裔队伍,在战场上依然受到一定的歧视。不过,他们的作战确实非常勇猛,从意大利到法国,442步兵团一路上损失严重,当然也获得了很多战功。其中最值得提及的,就是1944年10月的“万岁冲锋”。

当时,有275名美军在德军的反攻中被包围。442步兵营接到命令,去营救这支队伍。经历了三天的急行军之后,442步兵营抵达了前线,正式开始解救行动。因为德军的炮火猛烈,当地自然环境也很恶劣,日裔士兵的进攻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于是,他们组织了“万岁冲锋”,一批又一批的日裔士兵,大喊着万岁,自杀式的冲向德军阵地,在遭受巨大损失之后,终于救出了这200多名美军。在此战之前,442步兵营还有近3000名官兵。此战之后,442步兵团只有800多人还能战斗,受伤和阵亡的士兵近两千人,全团没有一个连还有完整建制。

442步兵团的建制是3800人,先后服役的日裔士兵超过14000人,伤亡人员超过9000人,伤亡率极高。

不过,日裔士兵的作战确实缓解了美国人的仇日情绪,让安置中心的日本移民,在二战结束前就被释放了。

四、怎么评价辛亥革命李烈钧?他真的抢了自己结拜兄弟的老婆吗?

优质答案1:

谢邀!

一个杀友夺妻的爱国分子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矛盾地走下去的呢?他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好友,夺走好友妻子,那么他的原配是何反应?

优质答案2:

李烈钧是辛亥革命元勋,他不仅能文能武,在军事上有着很深的造诣。而且他在反清、反袁及抗日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他去世后,不仅国民党为他举行了国葬,我党高层领导也前往吊唁。

然而在他去世后,却传出他见色忘义,杀友夺妻的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李烈钧)

李烈钧年幼习武,又善读书,其性格颇为侠勇。

早在1902年就考取了江西武备学堂。由于品学兼优,被清政府选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现代军事。

在日本留学期间,李烈钧见国家遭受列强侵略,却只懂割地赔款,这让他在怒其不争的情况下,与革命人士黄兴等人组织了反对列强侵略的“攘白团”。

1907年,在黄兴的介绍下,李烈钧认识了孙中山,对他“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深以为是,并加入同盟会。

学成归国后,李烈钧在江西地方军队里担任管带职务。此时的李烈钧,心怀革命火种,在军中不断开展反清活动。事泄后出逃北京,并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1911 年,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于李烈钧既是同盟会元老,又在江西光复及保卫武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被任命江西都督。

在任期间,李烈钧在军事、教育、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裁减旧军,扩编新军,开设军事学校,培养专业化的军事干部,使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他还整顿吏治,肃清匪患。在维护安定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惠农惠商政策,使地方经济一派繁荣。

除此外,他还开办学校,选拔人才,修路筑堤,使江西的军事、教育和经济都焕然一新。

(袁世凯)

1913年,妄想达到专制独裁统治目的的袁世凯,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事情败露后,袁世凯向外国银行筹借巨款,准备发动内战,除掉国民党势力。

李烈钧深感愤怒,与孙中山等人商议了诛袁事宜后,他在江西宣布独立,发表讨袁檄文,并在湖口发动起义。

尽管受武器装备落后,兵力悬殊等原因,李列钧起义失败。但在这场革命中,李烈钧却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加清楚地明白了袁世凯“伪共和,真独裁”的丑恶嘴脸。

1915年,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自然又遭到了国人的口诛笔伐。

侨居南洋的李烈钧听闻后,愤而回国,与蔡锷等人再次发动讨袁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为恢复共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此后,李烈钧一直追随孙中山左右,先后又与北洋军和陈迥明战斗。

直到1923年,陈迥明战败,孙中山重回广州,再次出任海陆军大元帅。而李烈钧则继续担任参谋总长一职,从此不再带兵,只是帮助孙中山制定军事计划和指挥工作。

虽然不再掌有兵权,但李烈钧在国民党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在孙中山筹建黄埔军校的时候,李烈钧认为蒋中正对孙中山忠心不二,且懂军事,有才能。再加上年纪也才30出头,正是干大事的时候。所以在他的力荐下,蒋中正被任命为军校校长,这为蒋中正以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极力主张抗日的李烈钧不光数次劝说蒋中正团结抗日,还将5个儿子全部送上了战场。

此时,李烈钧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但他为了联合抗日,还奔走南北,劝说冯玉祥与阎锡山等手握军权的将领组成抗日同盟军,共同御敌。

除此外,李烈钧还多次抱病演讲,鼓励年青人锻炼体魄,学习知识,以报效国家。

(李烈钧全家福)

1946年,64岁的李烈钧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肌梗塞病死在了重庆。

在他去世后,国民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而我党高层领导也相继前往吊唁。

谁知,在李烈钧去世后,却传出他杀友夺妻的消息来。

据说,在李烈钧担任江西都督的时候,他顾念旧友龚永,将其提拔为副官。

后来,李烈钧发现龚永的妻子华世琦不仅是明朝相国之后,而且很有学识,且通英语,除此外,华世琦的美貌更是十里挑一。

所以李烈钧便想将华世琦据为己有。

于是他使了一招借刀杀人的阴谋,让福建都督孙道仁正法了龚永。

而他则以关怀为由,对华世琦嘘寒问暖,最终抱得美人归。且华世琦还为他生下了10个孩子。

不过,这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事。

一是,孙道仁在政治上是个骑墙派,李烈钧和他根本不是一路人,所以就算借刀杀人,也不可能找个信不过的人来做。

二是,孙道仁早在1935年就病逝了,他又何尝有机会在李烈钧病逝后说三道四。

三是,民国时期并没有提倡一夫一妻制,但李烈钧一生没有纳过妾,只有华世琦一位夫人。而他与华世琦的结合又是宋庆龄做的媒。

所以,说李烈钧杀友夺妻,完全就是子无须有的事情。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传闻,显然是因为有人试图丑化革命者,按照阴谋论的惯常思维,人为恶意编造出来的罢了,不足为信。

(参考史料:《讨袁名将——李烈钧》等)

五、战争史上发生过最不可思议的巧合是什么?

优质答案1:

1948年5月,正在兰州担任第八补给区司令的陈长捷中将,突然接到了转任天津警备司令部总司令的调令,这让身处西北偏僻之地的陈长捷感到有些错锷。孰不知,这是傅作义和南京那位蒋某人经过激烈博弈的结果,原本该职可不是他的菜。

(陈长捷剧照)

陈长捷是保定军校第七期毕业生,与五期师兄傅作义在军校时期就关系良好,毕业后在傅的邀请下投身晋绥军,因功一路擢升,到抗战爆发时的1937年,已经成为晋绥军第61军军长。陈长捷打仗是不孬的,素以彪悍善战著称,可惜他不是黄埔系的,所以始终未获重用。

傅作义接手“华北剿总总司令”一职后,对北平和天津两地的警备司令人选特别看重,在北平,他不惜以多次辞职相胁,总算逼走了“八大金刚”之一的陈继承(剿总副总司令兼北平警备总司令)。在天津,傅作义同样不肯让步,反对由中央军将领执掌警备总司令之职,最终提名了自己的老同学老部下陈长捷。

(刘亚楼剧照)

驻扎天津的守敌第62军、第86军以及第94军等部,都算是中央军系统,并且黄埔系将领以南方人居多,按理说基本出自北方的晋绥系将领是很难掌控的,但是蒋某人居然批准了傅作义的提名。原因之一当然是陈长捷素有善战之名,更重要的第二点,晋绥军出身的陈长捷其实是福建闽侯人!

正因为陈长捷也是南方人,一直就是蒋系拉拢的对象,同时跟中央军将领也容易沟通,这样的安排,无论是蒋系中央军系统和傅作义的绥远系都不会抵触。于是1948年6月3日,陈长捷走马上任,率领九个番号师、二个保安师和一个警备旅,以及地方保安团队共13万余人担负天津城防任务。

(林罗刘剧照)

平津战役打响后,1948年12月中旬,东北野战军兵临天津城下,平津战役前线总指挥部起初根据西柏坡的命令 决定以第2、第7和第9等三个纵队共十个师,统由7纵司令员邓华指挥,首先攻取敌人可能从海上逃跑的必经之地:塘沽和大沽,如果不出意外,邓华也很可能成为后面天津战役的总指挥。

但是塘沽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滩,毫无隐蔽物可以利用,敌人(侯镜如兵团)则干脆把指挥部都搬到了军舰上,随时准备逃跑,因此这仗很是难打。为了了解第一手资料,林彪特别安排东野参谋长刘亚楼、特纵司令员萧华前往塘沽前线视察,26日刘亚楼到达7纵司令部后,与邓华反复研究也认为先打塘沽并不明智,部队接敌困难,也很难达到全歼敌人的战役目标。

次日刘亚楼赶回孟家楼平津战役前指,向林彪提出了自己跟几位纵队司令员的一致意见:“先打天津,同时不放弃对塘沽的包围,即使塘沽部分敌人最后跑掉了,也不影响全歼华北敌军主力”。林彪考虑再三,终于向西柏坡发出了请求调整战役部署的电文,得到批准后突然追加命令,以刘亚楼为天津战役总指挥,率领五个纵队34万大军夺取天津。

于是战争史上出现了最不可思议的一次巧合,在冰天雪地的华北战场上,这场重要战役的双方最高指挥官,居然都是福建籍将领,因为刘亚楼将军是福建武平人。关于林彪选择刘亚楼担任攻城总指挥的原因,恐怕有三点原因,其一是参战部队较多,纵队司令员出任前指首长略显级别不足(东野当时还没有正规的兵团建制),其二是给自己的参谋长一个独自带兵作战的机会,因为不久刘亚楼即将出任了第14兵团司令员。

(邓宝珊剧照)

第三点更为重要,即东北野战军攻击天津的战役,是一次多兵种配合的大型军事行动,攻坚作战的规模、守敌的数量、情况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天津的城区范围是锦州的三倍以上,而沈阳基本未经激烈战斗。因此,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刘亚楼对于各兵种调配更有心得,在林彪坐镇平津战役总指挥部、罗荣恒前往西柏坡汇报工作的情况下,刘亚楼是非常合适的人选,至于他和陈长捷的同乡身份,则完全是一个巧合。

北平和谈此时仍然进行中,《大决战平津战役》里有邓宝珊的断言:“别说三天,我看三十天也未必”。而我东北野战军集中22个师、12个炮兵团(538门大口径火炮)的强大兵力,在刘亚楼的统一指挥下,以“东西对进,拦腰截断”的战法,从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发起进攻,仅用29个小时就全歼守敌。

天津战役生俘敌警备总司令陈长捷和副司令秋宗鼎,在两位福建名将的对决中,刘亚楼将军完胜。

优质答案2:

1935年3月5日23时,贵州鸭溪,中央红军前敌司令部。红军总司令朱德和前敌政治委员毛泽东联名向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干部团发布了“关于歼灭萧、谢两师的作战部署”这一作战命令。此时正好是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二次占领遵义并重创国民党军吴奇伟所部,准备以遵义为中心开辟川滇黔根据地的时候。

上一篇:潘锦功简介

下一篇:三年自然灾害是哪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