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熊猫,不用说,看名字就知道,始熊猫就是大熊猫的祖先,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始熊猫出现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大多生活在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让人意外的是始熊猫并不和现在的熊猫一样是吃竹子,始熊猫是以食肉为主的。
始熊猫的化石出现在晚中新世,那时人类的进化尚处在古猿时期。发现的地点在云南西北禄丰和元谋的褐煤地层,说明它们的生活环境接近沼泽地带,食物还不完全以竹子为主,以后由于大熊猫分布到特殊的生态环境,才转变为以少竞食者而分布又广的竹类为生。始熊猫可能是现代大熊猫的祖先。在禄丰的化石被发现后,经过研究定为禄丰始熊猫(Ailurarctos lufengensis), 后来又在元谋找到了一件带有部分颧骨的上颌骨化石(1991),定名为元谋始熊猫(A.yuanmouensis)。据化石推测,它们比以后在更新世早期发现的大熊猫小种还稍小一些。它们的前臼齿与大熊猫小种的前臼齿相似,已具备现今大熊猫这个家族的特征。虽然目前只在云南西北发现了始 熊猫的化石,但这就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大熊猫的祖先类型,中国很可能是人们寻觅一个世纪的大熊猫祖先的祖籍地。
中新世晚期,在法国和匈牙利的褐煤地层中,还发现过早期大熊猫类的代表,定名为葛氏郊熊猫(Agriarctosgoali),化石标本保存在匈牙利。它们的牙齿已具有大熊猫的另一些进步特征,加上它们出现的时期较晚,故倾向性地认为它们只是大熊猫类的一个绝灭的旁支,没有留下直系的现代后代。
始熊猫进步的一支,到更新世初期(约180万年前)已演化为属于大熊猫属的一种大熊猫小种(Ailuropoda microta)。它们扩伸到广西、陕西秦岭等广大地区。但到了距今60万~7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小种在生存斗争中逐渐趋于绝灭,取而代之的是经历了多次冷暖交替、体型进一步增大的大熊猫。由于这种大熊猫的头骨结构特征与大熊猫现生种 (Ailuropoda melanoleuca)没有本质的差别,可认作同一物种。但从头骨的大小上判断,它的体型较大,有异于现生种,因此多数学者赞同将它命名为大熊猫 巴氏亚种(A. m. baconi),也称为巴氏大熊猫。它们不仅遍布中国的东南地区,还出现在中国邻近的东南亚国家,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到距今1.8万年以前,最后一次(第四次)冰川期的高峰到来以后,气候变冷,加上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地壳抬升,巴氏大熊猫逐渐衰退。到距今约1.2万年 的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该亚种已经大量绝灭。秦岭以南地区随着人类的兴起,长江和珠江流域的河谷和山麓地带大量被开垦,惟独长江中上游向青藏高原东部的过渡地带有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又少人类干扰,气候稳定,现今的大熊猫在此得以生存。它们的体型已比巴氏大熊猫缩小了1/8~1/9,这个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存活下来的物种今天仍然生存于秦岭、岷山、邛崃山、相岭和凉山等山系的森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