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起源

时间:2023-12-10 04:42:44编辑:异灵君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声的历史。

相声的历史

1.发源人

春秋战国时期,在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的宫廷内,有一种被称为“俳优”的艺人,他们是专为统治者逗笑取乐的。俳优与歌舞艺人不同,他们虽然也会表演歌舞,但主要是以滑稽的言语和动作来博取观众的笑声,有人考证,俳优为相声界的发源人。

汉朝时期,汉武帝统治期间,当时宫廷里养着一个小丑,名叫东方朔,常在武帝身边说些俏皮话,供皇帝谈笑取乐,他经常想出一些点子和怪招,劝阻皇上不要去干无益的蠢事,因此后人称颂他为演滑稽戏与说相声的“祖师爷” 。

清朝道光年间,出现了一位名叫张三禄的艺人,又被称为“管儿张”,北京人,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被公认为“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一位艺名“穷不怕”的艺人,本名朱绍文,朱绍文十分喜爱张三禄的表演,就尊称比他年长40岁的张三禄为“老师”,向张三禄学习口技和笑话,并在模仿人声及鸡鸣犬吠的口技的基础上掺入故事,发展成单口相声、对口相声、三人相声,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从朱绍文一代开始,行业上有说相声这一行道了,有师徒关系和行业观念了,从而有了相声宗谱。

2.发源地

相声表演最早出现在北京天桥一带,天桥是民间杂耍艺人卖艺求生之地。清代朱一新所撰《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街东井五,东南侧天坛在焉。”清末,相声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并由单口相声向对口相声发展。清末,北京形成了以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为代表的3个相声流派。他们广收门徒,扩大了相声的影响力。

相声大事记

1862年(同治元年),咸丰帝驾崩,勒令百日之内不能动乐演戏,迫于生计,朱绍文改行到北京天桥一带“撂地”说相声。

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21岁的“万人迷”李德钖应邀进入石头胡同的“四海升平”茶社等杂耍园子演出,这是相声创立以来第一次由撂地演出转到园子。

1908年,百代公司为“万人迷”李德钖和“张麻子”张德泉合说的相声《对对子》《交租子》《灯谜》《怯封钱粮》等录制了唱片,他也成了录制相声唱片的第一人。

1927年7月,张寿臣和陶湘如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直播,表演相声《对春联》,这个表演是“相声上电台”现有可查证的最早记录。

1956年2月11日,侯宝林与郭启儒参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节目《春节大联欢》,并表演了相声《夜行记》,这是新中国最早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是相声第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上一篇:宝墩遗址

下一篇:老嗨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