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先锋,大渡河畔英雄。
这是1991年4月,杨得志书写的悼念挚友孙继先去世1周年的字幅。长征期间,开国中将孙继先作为指挥员,带领17名勇士成功强渡大渡河,在他的戎马生涯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在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军一直对外宣传的是“大渡河17勇士”,作为指挥员的孙继先,并未被列入在内,这是为什么呢?
孙继先
1911年,孙继先出生于山东曹县尖嘴刘庄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特别是对刀、枪、棒和三节棍非常精通。1931年1月,国民党第26路军到曹县招兵,孙继先被顺利挑中,成为了第26路军第73工兵营的一名二等兵。
不久以后,第26路军奉命开往江西“围剿”红军。1931年11月,在参谋长赵博生和旅长季振同、董振堂等人的率领下,第26路军共1.7万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宁都起义”,孙继先随部队起义后,被编入中央红军第5军团,并于1932年2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孙继先任红1军团第1师第1团第1营营长,担负着先头部队前卫营的重任,一路突破了敌军的各种围追堵截。1935年5月23日,红1团经过70公里的强行军,在安顺场前的一个大镇子上停了下来。
这里离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只有10多公里,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是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两岸高山耸立,河中水深流急。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带着2万名将士转移至此,正逢冰雪融化、大雨滂沱,石达开虽然组织部队多次渡河,但均遭失败,最终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绝境中全军覆没。
石达开
此时中央红军的处境与石达开当年的形势毫无二致,十分险恶:前有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的部队扼守大渡河的所有渡口,后有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周浑元、吴奇伟等部数十万人追赶。蒋介石也断言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中央红军先遣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决定派孙继先的1营消灭守在安顺场的国民党军,找到船只,强渡大渡河,为长征中的红军部队杀出一条血路来。刘伯承还要求孙继先每完成一项任务,就点一把火作为信号。
出发前,聂荣臻问孙继先:“孙继先,你知道石达开吗?”
聂荣臻
孙继先高声回答:“管他什么十达开、九达开的,咱们是红达开,到哪里哪里就得开!”
5月24日晚,孙继先带领全营赶到了安顺场,并消灭了这里的守敌,但由于敌人已把船拢到对岸,他们好不容易才搞到一只船。
但孙继先光顾着找船,忘了点火发信号了。焦急的刘伯承和聂荣臻派人来前线打探情况,才知道孙继先已经占领了渡口。刘伯承见到孙继先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怎么搞的?为什么不发信号?”
孙继先一脸认真地解释说:“一是大雨,野地里点不着;二是我们在路上听老百姓讲,敌人正要放火烧了这镇子,我们一来就放火,老百姓怎么想?三是光顾着打仗、找船,把点火的事给忘了!”
刘伯承听后点头说:“好吧,1营睡觉,我们把全街能买到的好东西都买来给你们吃,明天一早强渡!”
刘伯承
这个晚上,孙继先和全营的指战员都睡不着,大家聚在一起吃着东西,说说笑笑,等待着战斗时刻的来临。
第二天早上,孙继先从1营2连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由连长熊尚林任突击队长。他们每人佩戴一把大刀,背一挺冲锋枪,一支短枪,带着五六个手榴弹和工作器具,很快便准备完毕了。
但由于一条船太小,装不了17个人,孙继先临时决定突击队分两批渡河,熊尚林先带领8名同志第一批渡河,等船回来以后,再由孙继先带领剩下的8名同志第二批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