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续高温、降水偏少的影响,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水流量明显减少,位于三江交汇处的乐山大佛“真身”也全部露出,但是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所谓大佛“真身”就是佛头到佛脚,都是一直能看到的,是常态。即使在2020年特大洪水来时,也只是淹到脚趾,大佛身体都是露出来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佛像,那么乐山大佛是谁建造的呢?
乐山大佛是谁建造的
古代的乐山位于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海通和尚本名清莲,出生于大唐开元初年,中国贵州人,他十二岁出家,师从于高僧慧净,二十四岁时离师游历天下。开凿乐山大佛,他为了募集资金,挖出自己的一只眼球放在盘子里,托钵化缘,以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乐山大佛后有海通塑像,上书"唐代贵州人"。
话说祖籍贵州的海通和尚,当年结茅于凌云山,他看到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经常发生“舟随波去,人亦不存”的水患,决心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减煞水势,永镇风涛。
建造大佛的消息一经传开,远近的能工巧匠都争先恐后的云聚到了凌云山。到了开工的那一天,千锤击石,喊声震天,场面真是千古少见。一方方巨石从高高的山岩上坠落江中,激起千重巨浪,那些深藏在江底的兴风作浪的水怪,都惊慌地窜出水面,仓皇逃遁。海通在大佛开工后,又肩负起了筹措资金的重担。他心怀宏愿,一衣一钵,足行千里,八方募化,历经艰辛,终于满载而归。
春去冬来,岁岁年年,大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三江汇流处也越来越平静。一日,嘉州郡守听说海通手里有一大笔钱财,就带了一大批随从前来讨要。海通面对威胁,毫不畏惧,断然拒绝了,他斩钉截铁的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海通高傲和蔑视激怒了贪财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会有人有胆量挖出自己的眼珠,他恼羞成怒的说:“那你就挖出来看看!”面对寡廉鲜耻的郡守,海通威严的盘腿坐定,端起一只铜盘,毫不犹豫的剜出自己的一只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举到郡守面前。顿时,郡守大惊失色,吓得失魂落魄,仓皇逃下山去。海通舍己献身的浩然正气感天动地,更激发了广大人民的造就大佛的雄心。
由于工程浩大,海通没能等到完工的一天,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后来由剑南道西川节度史章仇兼琼和韦皋先后续建,从公元713年到公元803年,跨越了唐玄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三代,经历90年时间才最终完成。
乐山大佛佛像凿在红砂岩上,红砂岩是一种非常容易风化的岩石,佛像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不坏,全赖佛像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佛像矗立江边已有1200多年。这充分显示古代中国人民卓越的才能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