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徽班

时间:2023-12-18 14:59:50编辑:异灵君

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四大徽班当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徽班是中国清朝中期兴起于安徽、江苏等地的戏曲班社,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以扬州一带为最盛,因艺人多来自安庆等地,而得名徽班。

四大徽班介绍

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以唱“二黄”声腔为主,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与昆剧。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西皮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三庆班

是中国清朝中后期活跃于北京的徽班之一,与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并称为“四大徽班”。

三庆班原成立于扬州,由江春、夏文洀、余老四等撮合,前身为三个安庆戏班组成,乾隆55年(1790年),在闽浙总督伍拉纳推荐下入京为乾隆帝庆祝80大寿。由于其以二黄为主的唱腔广受欢迎,遂留京演出。在其之后,各大徽班方才逐渐入京。

19世纪中期,在程长庚的领导下,三庆班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四大徽班领袖。其“小荣椿科班”是京剧历史上最早的科班,培养出了包括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林、卢胜奎等名伶,为徽班向京剧的转变出力良多。特别是卢胜奎(卢台子),最知名的特长是编戏。三庆班的连台戏《三国志》就出自他的手笔,此剧共36本。他还编有描写薛仁贵征东的24本《龙门阵》和其它一些剧目,其中不少流传至今,成为京剧保留剧目。

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等清末著名演员也均是三庆出身。

程长庚于1880年去世后,三庆班逐渐衰落,1887年后几无活动,1890年杨月楼去世后正式解散。

四喜班

是清戏曲班社。北京“四大徽班”之一。嘉庆时以徽班兼演昆曲著名,道光以后所演渐纯为京剧。清代杨懋建《梦华琐簿》:“四喜曰曲子。先辈风流,饩羊尚存。”张二奎、王九龄、刘赶三、杨鸣玉、梅巧玲、时小福、孙菊仙等均隶属此班。约光绪中期散班。后有人复组四喜班,不久亦散。

和春班

清戏曲班社。北京“四大徽班”之一。道光初年汉剧演员王洪贵隶属此班,传为汉剧进北京之始。清代杨懋建《梦华琐簿》:“和春曰把子。每日亭午必演《三国》、《水浒》诸小说,名中轴子。工技击者各出其技。”同治初年解散。

春台班

为安徽省太湖县清代戏班。清光绪末年(1908年),徐家桥艺人韦春台,邀集桃花铺的甘致祥和望江的蔡仲贤等组成“三打七唱”的徽剧草台班社,人称春台班,四大徽班之一。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春台班是安徽省太湖县清代戏班,清光绪末年(1908年),徐家桥艺人韦春台,邀集桃花铺的甘致祥和望江的蔡仲贤等组成“三打七唱”的徽剧草台班社,人称春台班,在徐家桥杨泗庙和县东南乡以及望江、宿松等地演唱黄梅调。黄梅戏第一位女演员胡普伢曾在此班就艺,故又称阴阳班。

民国初年解散。

上一篇:演员赵立新

下一篇:刘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