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乾隆陵地宫清理之谜》一文中提到,乾隆皇帝裕陵地宫中有一个神秘的石门,这个石门的作用至今仍未解开。那么,这个石门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为什么要设文中提到,乾隆皇帝裕陵地宫中有一个神秘的石门,这个石门的作用至今仍未解开。
东陵之旅从一场网友争论开始的……说来也怪,写游东陵的文章,竟是在我去东陵多年后才动笔。原因是看到网上关于清东陵被盗与明十三陵保存完好的争论。网友刚开始还分析史料、建筑、年代,后来吵得越来越凶。抛开不理性的骂战,单看他们的分析确实有趣,找出当年去东陵拍的照片,那时,我赶场一般,与夕阳争夺时间的探墓之旅又历历在目了。
那年初秋,中午十一点吃了饭,看朋友发的东陵照片,忽然我念头一闪,何不现在去看看?
出发,走G102国道从仰山桥出发,走G102一路时走时停,京哈公路上大货车卷起漫天尘土,这样忍了很久,终于我慢慢看见了山和田地……清东陵在河北唐山市西北30公里,离北京125公里。这趟路走的不顺,到东陵时,已傍晚四点半。
初秋天高云阔,建在群山下的东陵冷寂又荒凉,殿宇的金顶,汉白石桥,暗红斑驳的围墙,层层叠叠绵延铺开,似一座沉睡的孤城。它是我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群,埋葬了皇帝5位、皇后15位、136个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烟消云灭,衰草枯杨,傍晚四点钟的光景,晚清的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好像直冲到我眼前,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换成了此刻永远的寂静。
据说当年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在巡视戍边将士,跑马赏玩时非常赞赏这里的山川景色,于是扔扳指,定了自己的佳穴。这个故事记录在《清史稿》里,作为一国统帅的皇帝这么轻易的就决定了墓地的选址,没有风水师的勘察、研究和讨论,这怎么说都无法令人信服。
夕阳照在神道上,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然而,此时我与东陵的一面之缘已极为珍贵,因为日薄西山,太阳拉出斜影照在孝陵神道上,汉白玉石像光洁温存,染着暖暖的玫红。
一群鸭子在草丛里低头忙着吃,太阳忙着要落山,我忙着赶往乾隆的裕陵,只有赶鸭男孩悠闲的坐在身披铠甲的武将旁……拍下这个镜头的瞬间,忽然想起高更的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也许人这一生永远都是忙着赶往下一时刻,终点在何时?在哪里?这是生命永恒的追问。
裕陵,乾隆皇帝的陵墓。已是“十全老人”的乾隆可曾想过死后会遭此劫难,被国民党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剿匪”为名策划的这起东陵盗案,把乾隆与慈禧墓几乎洗劫一空。
有人说因为生前乾隆最爱古董,慈禧又喜奢华,分明是宝贝被人惦记上了;有人说因为清东陵的陵墓结构完全仿照明十三陵,而规模和深度又不及定陵,所以容易被盗,如此,在网上吵的你死我活。真来了,看到墓园斑驳破碎的旧痕,群山依陇,松柏环抱的苍茫,孤独的碑楼,三孔桥,隆恩殿,棂星门,还有夕阳远照的明楼,阴影里的哑巴院……好像所有争论不休的是与非,都被沉默的时间打败,飘在了空中。
解密“哑巴院”哑巴院在正史中叫月牙城,是明楼下的扁院。传说为了保守地宫入口的秘密,皇家找来不能说话的哑巴当工匠。其实,在中国古建中常把比较隐蔽、从外面看不到的部分用“哑巴”来起名,比如“哑巴当”、“哑巴椽”,还有“哑巴院”。
哑巴院的地宫入口就在彩色的琉璃影壁下。此刻,它沉在夕阳的阴影里,深灰色的院墙坑坑洼洼,青砖癍痕累累。金色琉璃,绿色琉璃禁不住岁月冲刷,丢了颜色露着粉灰的砖……
故宫里我见过类似这样红绿黄的搭配,当时觉得颜色很“焦”。清朝的审美就是这样繁复又俗气。但是此刻,走过素白的石拱桥,入天之门棂星门,石五供桌,再石阶而上,一层比一层庄重,一层比一层低沉,像乐曲一直走低的哀调,心情降到极点。直到穿过明楼,见了这“俗气”的影壁,好像忽然触到了一丝安慰,有了人间的温度。
乾隆地宫的谜题从此而下,漫长甬道的尽头,就是乾隆人生的终点。
走进地宫,寒气袭来,墙壁湿漉漉挂着青苔。当年因为渗水,乾隆命大臣费了很大劲儿维修整治才解决问题。但是直到1978年地宫开放至今,每年盛夏阴雨连绵,必须天天抽水,否则渗水会更加严重。
据说当年孙殿英打开地宫,墓道里全是水,进入前两道墓门后,第三道门却无法开启,最后用炸药炸开,才发现是乾隆的棺材飘起来抵住了墓门……此间,被固定的石棺如何会飘起?地下水从何而来?抵住石门的石柱又是何时竖起?这些谜题,让乾隆地宫充满了神秘。
据说,那陪葬墓主人的九龙宝剑被孙殿英送给了蒋介石。元代黄公望著名的《富春山居图》也被他盗出……
至于乾隆尸骨难辨,甚至辫子都被扯下的过往,在看过了他的棺椁,墓壁上的石刻,三世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每一处都雕刻精美,每一处都生动传神,但它们又保佑了主人什么呢?
离开东陵,太阳落山了夕阳染红了墓园,游客寥寥,在一片落日余晖里我匆匆走完了这一趟。
不知现在道路有没有修好,我记得当时车子颠得几乎散架。晚归,远方的玫瑰红一瞬间从灿烂转向黯淡,羊肠小路我走得不紧不慢,还是从容点吧,反正太阳已经落山了。
本集完感谢阅读,图文原创版权所有
清东陵是值得一看的景点。
乾隆皇帝名字叫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清高宗,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让位嘉庆皇帝后又当3年零4个月的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掌国家权力达到63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一生活了89岁。
乾隆皇帝于1799年2月7日病逝,死后被安葬在清东陵的裕陵,这个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这个超大的皇家陵园一共安葬了清朝的五位皇帝,分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和道光。
乾隆皇帝生前就是一位有作为、有知识、有能力的风流皇帝,在位63年,颇有成就,曾经创造了康乾盛世的辉煌,还自诩有十全武功,乾隆去世后相传有两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九龙宝剑与朝珠,随乾隆一起安葬于地宫。
九龙宝剑相传是乾隆皇帝的陪葬宝物,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新疆的爱乌罕、巴达克山、霍罕和哈萨克等部落遣使来京朝贡,所贡宝物为一锋利无痕、削铁如泥的宝剑,四部使臣深知乾隆皇帝的爱好,特议由四部共出材料,共寻一名匠铸一宝剑进贡皇帝。
此剑锋长五尺,柄长一尺五,剑刃锋利无比,可以说吹毛断发,削铁如泥,剑鞘取深海鲨鱼皮为料制作 ,剑鞘与剑柄均镶嵌大小红蓝宝石与金刚钻点缀,炫丽夺目,取名九龙宝剑,剑身上雕刻了九条金龙,象征着“九九归一”、“皇权永驻”,乾隆非常喜欢这件宝物,要求陪葬。乾隆驾崩后,嘉庆皇帝遵父遗命,将九龙宝剑随葬乾隆裕陵。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是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一般是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为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朝珠都有区别,而乾隆是清朝的皇帝,他佩带的朝珠自然与人不同,相传是用翡翠所制,代表十八罗汉,是无价之宝,在乾隆死后随其一起安葬。
清朝皇帝的陵墓原来就有军队看守和专门的机构负责清理维护,到了清末民初,清政府已被推翻,陵墓的管理已名存实亡,1928年,被蒋介石收编的军阀孙殿英率部驻扎蓟县和遵化一带,与清东陵一山之隔的地方,结果孙殿英借军事演义之名,行盗墓之实。
相传孙殿英盗取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所盗取的宝物装了满满二十大车,乾隆皇帝的九龙宝剑和朝珠也被孙殿英盗走。
此事一传出,舆论哗然,纷纷要求惩办盗墓贼,蒋介石迫于压力,开始查办此事,孙殿英为了消除影响,逃脱追究,将盗墓得来的宝物大肆收买国民党高层,其中最珍贵的九龙宝剑,孙殿英托戴笠送给了蒋介石,而将乾隆皇帝的朝珠中最大的两颗送给了戴笠,一番打点之后,孙殿英盗墓的事也就不了了知了。
戴笠得到九龙宝剑后,由于抗战时期,没法交给蒋介石,因此放在其手下马汉三处保管,马汉三动了贪财之心,私藏了宝剑,后来马汉三被日本人俘虏,献出宝剑,这把剑就落入日本间谍川岛芳子手中,抗战胜利后川岛芳子又被国民党俘虏,交出宝剑,后来这把宝剑又回到戴笠手中。
1946年戴笠带着宝剑和朝珠,从青岛去南京面见蒋介石,飞机撞在南京江宁岱山上,机毁人亡,大火烧了几个小时,国民党军统派沈醉去收敛戴笠的遗体,沈醉在飞机失事附件的农民手上发现这把烧毁的九龙宝剑,当时剑鞘和剑柄已经烧得面目全非,沈醉将烧毁的宝剑和遗物一起放入戴笠的棺木中收敛,后被安葬在南京无梁殿西侧。
1951年,戴笠墓被当地农民挖掘,墓中也出土了那把被烧毁的九龙宝剑,当时开棺的人认为没什么价值,后来将戴笠的棺木掘出后,又重新将一些没用的物品就地埋起来了,其中就有九龙宝剑,之后就一直长埋在原戴笠墓地的陵近,直到现在也没有消息,估计还在地下。
至于朝珠,孙殿英当时只将最大的两颗送了戴笠,而戴笠因飞机失事而去世,这两颗宝珠戴笠肯定是随身携带,朝珠相对来说不是很大,很可能在当年的飞机失事中烧毁,要知道飞机携带,金属都被烧毁,何况朝珠呢。
而剩下的朝珠,孙殿英不知道送给谁,几经流转,现在是在台北故宫的博物馆中,应该是当时国民党军中的某位将领带到台湾去了,后来捐献给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