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镈,春秋时期击奏体鸣乐器,国家一级文物。秦公镈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宽30.4 X 26厘米,重62.5公斤。其上有铭文135字,那么秦公镈上的铭文是什么呢?秦公镈上的铭文有什么作用?
秦公镈铭文
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公及王姬曰:余小子,余夙夕虔敬朕祀,以受多福,克明厥心。盩和胤士,咸畜左右。々允义,翼受明德。以康奠协朕或(国), 盗(肇)百蛰,具即其服,乍厥稣钟云 音鉠鉠 ,以皇公,以受大福,屯鲁多 ,大寿万年。秦公才(在)立(位), (膺)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有四方其康宝。”
其上有铭文135字,得知秦公镈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系,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
这组铭文极具特点,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它从西周金文演化而来,继承了周人金文细劲挺健的特点,又自出新意,别具一格。秦公钟铭文与《石鼓文》的书风一脉相承,成为秦系篆书的先祖,对秦篆的创造起到了楷模作用。它无论从用笔、结字或章法等方面,都对秦篆书风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铭文大意为:我先祖襄公受天命被授以宅,被授以国,得到了土地和臣民。功业昭著的文公、静公、宪公不敢怠慢勤奋做事,没有辜负上天和先祖的期望,光明显赫,并小心谨慎地处理与周围部族、方国的关系。
经过文物专家的考证,结合铭文给出的信息,铭文中“我”就是秦武公。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
秦公镈的出土和所刻铭文的发现,表明了秦代自先主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后,才受封列为诸侯,赐地岐山以西。铭文也明确记载了自秦襄公的儿子文公之后,到秦武公的世系,印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文公—静公—宪公—出子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铭文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充分再现了秦国辉煌的“发家史”,而从铭文文体风格到铸造技术也表现出秦文化走上了自己的发展轨道,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秦公镈的主人秦武公是开创中国县制先河的第一人。县令由秦王直接任命,县向秦王提供赋税、兵员,从而强化了国君军政实力。受益于此,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少有其他大诸侯国内常见的内耗现象,而能够不断地积累国家力量,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从秦非子获封秦地,到秦襄公建立诸侯国,再到秦始皇,秦国经历了30多位君王,近700年的励精图治,几乎每个历史阶段都经受战争的严峻考验与社会的重大变革。秦文化在社会动荡和改朝换代中,不断发展、提升,不断获得补充和完善,每位君主都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定义。纵观秦国历史,不管是领地的开拓,还是国家体制的创新,都展现出秦人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延续。而正是这种拼搏、开拓精神,使秦人一步一步走到强盛,最后夺取天下。
这件秦公镈便是秦人开拓精神的缩影,上面的铭文既是对秦人祖先功勋的彰显,也是秦武公自己发愤图强的决心。而它的重见天日,也让史书里关于秦人开拓精神只言片语的记载,立体丰富了起来,后人透过器物以及上面的铭文,就能感受到秦人的雄心壮志。而这种精神力量也被一代代秦人传承下去,终于在秦始皇时期,成就了一统华夏的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