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馆藏,黑釉油滴釉盘,宋,高5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6.5厘米。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内外满施黑釉,釉色乌黑锃亮,釉面布满银白色油滴状结晶,仿若大小不一的油花点点,故称“油滴釉”。“油滴”之状又如夜空繁星闪烁,令人目不暇接。
此盘神奇之处在于注水后富于各种变化。如注入清水,则银白色结晶愈加明亮,如夜空中繁星闪烁,令人目不暇接;如注满茶水,则结晶闪现出金黄色,十分耀眼,充满神奇魅力。
此盘胎釉特征与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地区调查窑址时发现的标本相类似,因此可断定此碗应为山西瓷窑的制品。
油滴釉,瓷器釉色名。黑釉特殊品种,属结晶釉。创于宋代,有典型建窑特色。一般用石灰石配釉,铁为呈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焙烧到一定温度,釉料中的铁形成结晶体,并聚合成黑色油滴新状,降温熄灭后,结晶颗粒保留在釉层中,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南宋灭亡后,油滴釉工艺逐渐失传,建国后,轻工部组织一系列的恢复性研究工作,山东淄博立足于华北油滴釉的基础上,较好的恢复了传统油滴釉的配釉和烧制工艺,当时,博山美陶厂曾接受过来自日本的油滴釉产品的订单,后因烧成难度大和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再度沉寂。
此后,山东有诸多的能人志士继续研究此项工艺,尤其是宁庭业老师多年来致力于此项工艺技术的恢复和研发,他使用土石原矿制作的雨点釉作品基本还原了宋元时期的雨点釉风格,倍受日本、韩国及国内人士的青睐。
尔后,宁老师结合现代陶瓷制作工艺,抛弃原有的纯土矿原料的釉药配方,进而通过不同的化学试剂的配比,使用二次施釉的方法,于2008年发明红色雨点釉,并申请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