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苏鲁神话”中的未解之谜:如何解释其短篇小说中的“永恒人”、“无限难民”等神秘存在;2、“码头谋杀案”中的未解之谜:如何解释故事中的“雨果提尔”、谋杀的真凶等问题;3、“钞票藏宝图”中的未解之谜:如何解释为何作者张图时使用的是“美洲土著语”,以及这图中是否真的藏有宝藏等问题;4、“百慕大三角”中的未解之谜:如何解释21世纪依然存在的船只和飞机失踪现象,是否真与神秘力量有关等问题。
一、安徽花山石窟之谜
安徽花山谜窟猜测安徽黄山脚下屯溪郊区,一座不起眼的高不过一两百米的小山腹内,藏着一个大大的疑团—花山谜窟。 石窟为大家带来一连串的“谜”。它是怎么建成的?为何要缔造石窟?挖出的数百万方石料去了何处?当年是怎么挖掘和运送的?
二、林家宅37号神秘事件之谜
1956年武宁路发生一起灭门血案。接电话的刑警赶到现场却没有人,只剩下满地的血。后来怀疑一名叫叶先国的人杀害了妻儿,最后抓获此人拍X光照时却发现他没有脑组织。林家宅37号后来改建成了所谓的2万户房子就是工人新村,但是事件却成为轰动中国的灵异事件,也没有就此结束。
后来,才知道原来林家宅主人也是一观道护法,并且看起来三十多岁房主叶先国至少已经七十多岁了,并且越长越年轻。费尽周折,叶先国终于落网,但是此时他已经疯疯癫癫。
这个案子毕竟已经进行了快三年,叶先国先后被进行了三次不同层级的精神鉴定,在一次照x光中,当时在场的人差点都吓个半死,因为叶先国竟然没有脑组织。一个没有脑组织的人根本就不是人的概念,叶先国到底是什么东西。
三、慈禧夜明珠之谜
萤石雕琢成珍珠者即叫夜明珠,能发光的夜明珠不是珠贝蚌所产的珍珠。夜明珠还有很多奥妙,至今还没有被专家们了解。至今仍是没有完全掀开的一个千古奇谜。
最著名的夜明珠,估量就数慈禧口含“美龄饰鞋”的那颗了。据孙殿英讲:此珠分隔是两块,合拢即是一个圆球,分隔通明无光,合拢时透露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以内可照见头发。有书记载:说它重四两二钱七分(合今133.4375克)。慈禧含在嘴中是为保尸身不化。
四、西周九鼎现今下落之谜
九鼎是镇国神器,象征华夏九州。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但至今却不知其下落何处。有一种说法认为九鼎是秦始皇喜爱的宝物,被葬于秦始皇墓中了,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五、营口坠龙事件之谜
1934年的夏天,营口阴雨连绵,持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辽河水暴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变成了一片汪洋,大雨过后,当时生活在辽河北岸的人们在一个苇塘的芦苇丛中,惊奇地发现在困着一巨奄奄一息的蛟龙。
据说,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为了使困龙尽快上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
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然而,二十多天以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红崖天书,原名“红岩碑”,是深藏贵州省安顺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晒甲山半山。其神秘的位置、怪异的符号引起古今学者文人极大的兴趣,千百年来却无一种解释能得到普遍的认可。
红崖天书发现于明代嘉靖年间,黔籍文人邵元善,游山玩水之余写了一首《红崖诗》: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旋非一状。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成走飞象。诸葛曾为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领尚且盟。
时至今日,有关“红崖天书”的解释有很多种,下面将认可度较高的几种解说一下。
第一种,诸葛亮驻兵说。
发现“红崖天书”的邵元善,在诗中表达了这种看法。大概是说诸葛亮平定南族后,用当地语言书写的记功碑,又一说为结盟碑。
红岩碑所处晒甲山相传由诸葛亮南征时兵士晾晒盔甲得名,地名关索岭、关索镇、孔明塘、孟获屯、诸葛营也是以此事命名。据《永宁州志》记载:"诸葛碑在红崖晒甲山悬崖上"。据《贵州图经》载:"红崖山...崖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厉。世传为诸葛训侯驻兵息鼓之所。"
贵州省安顺市文物研究所所长李业成解释说“比较盛传的就是在公元225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跟孟获的后代在这儿把彝族的各个部落、支系召集起来,搞了一个彝汉结盟修好碑,共同讨伐外敌。”
这种说法不足之处在于,从三国时期到明朝从未在古籍中发现有“红崖天书”的存在。
云南的黄先才先生研究“红崖天书”的结果也跟诸葛亮有关。
他认为,这些奇怪的符号是诸葛亮在云贵高原时派人刻下的,记录了当时的每一场战争。每一个符号就是易经八卦中的一卦,每一卦都有一个故事,如“七擒孟获”、“扮鬼割麦”等,里面还记录了一些阵法,诸葛亮希望能够流传给后人,为了“保密”,不想让敌军知晓,所以记录成了天书。
第二种,殷高宗伐鬼方记功之石说。
晚晴湘籍学者邹汉勋先生认为红崖天书的内容“当为殷高宗伐鬼方还经其地纪功之石”,并将天书之文训释为二十五字,并破译其意为:殷高宗攻克鬼方,除暴安良,东还经卤,这里的郡长都归顺了。殷高宗又分兵东进义播,南去自由(指缅旬)。再者又从金石学角度指出,红崖天书结体之古茂,文义之雅奥,非尚质之世,断不能为。观其磅礴之气,盎已上侪禹碑,下陋秦石。此论赢得了金石学家潘祖荫,汉学家祁隽藻的赞许。
在贵州西南大山深处红崖山的半山上,有一块巨大的浅红色绝壁,壁长100米,高达30多米,石壁上有20余个深红色的形似古文的符号,似篆非篆,若隶非隶,非镌非刻,横不成列,竖不成行,大者如斗,小者如升,似文非文,似画非画。这些符号在石壁上成上下两行不规则排列,线条深浅不一,走势苍劲有力。
明代的黔籍一落第举人邵元善因躲避仇人追杀进入到这里,发现了这隐藏与深山之中的神秘符号,百思不解其意,离开后,他写了一首《过红崖天书致宋氏大》,诗中详细描述了他见到的神秘红崖天书的经过与疑问,从此,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引来了无数人的探寻,红崖天书带着其诡异、难测的面貌一次次成为多少人探究的目标。因为刻着“天书”的岩壁呈红色,所以又被称为“红崖天书”。
关岭县外宣中心主任张定文说,有关“红崖天书”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公元1500年前后,那时“红崖天书”被人们称为“红岩碑”,晒甲山被当地人称为红岩山。
据《贵州图经新志》记载:“红岩山,在永宁州西北八十里。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声,或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疠。世传以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
据介绍,“红崖天书”的发现者并非地理学家、考古学家或探险者,而是一位古代诗人。明代的黔籍文人邵元善,游山玩水之余写了一首《红崖诗》,由此,“天书”被世人所知,史学家、考古学家蜂拥而至。
红崖天书似画如字。字画混体,笔势古朴,结构奇特,虽然排列无序,却也错落有致,仿佛上古书家谋章布局,红崖天书千古迷,无论是禹迹殷碑说,还是苗文诸葛说,都肯定了红崖天书的人文历史价值,将天书的内容当成了一段轶事,一曲古歌,一部史迹,一种传说。这些轶事,古歌,史迹,传说虽然都未赢得专家的首肯,却也不失为一家之说。
清光绪末年,日本学者德丸作藏、鸟居龙藏不远万里到黔考察,并将“红崖天书”摹本带回国内,在日本学术界引起轰动,“红崖天书”扬名海内外。
一个多年研究宝藏考古的专家罗伯特·考努克来说迷失个惊人的发现。在查阅大量中国历史和参照天书周边地理、地貌后考努克得出结论;红崖石壁上留下的并不是什么难解的天书,而是一副藏宝图。
红崖天书到底是什么?谁能为我们揭开这个千百年来的迷团?如果是它记载的不是历史的事件,也不是什么鬼神的咒符,那么,它又是什么呢?趣闻解密小编与大家一样期待早日得到答案。
青铜书:起源于商代后期,一直沿用到前汉。指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器皿上,内容为记事性的材料。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
3、卷轴:在公元前2世纪,开始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成为了书籍的主要材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