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熟悉昆剧艺术的人都知道如许四个概念,就是昆山腔、昆腔、昆曲、昆剧。前两个概念对照轻易差别,尔后两个概念极易搅浑,并且至今曲界剧界也是各不相谋,众口纷纭。而事实上,这四个概念照样很轻易辨识清楚的,而且颇具风味雅趣。有一种相对较为风行的说法,说昆曲、昆剧的渊源,其始祖最早能够追溯到元代,所在就在以江苏昆山为中心的娄江流域,早期的发源地便是巴城镇。
2001年以前,笔者花了整整30分钟的时间,在昆山的大街上做了一项现场查询:“请问,你知道什么是昆曲吗?那知道昆剧吗?”接管采访的路人几乎没有谁能答得上来,并且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们本身的脚下就是名扬世界的昆曲的发源地。但江苏昆山切实是一个具有艺术传统的处所:六朝时期有民歌咏唱,唐宋时盛行“伎乐送祖”,到了距今已有600多年汗青的元代后期,这一带风行着一种处所小调,叫作昆山腔。
不外这一时期的昆山腔已经相当情绪化,擅长表达通俗公民的平常生活和喜怒哀乐等真情实感。有学者经由考据认为,顾坚就是其时演唱这种小调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而诗人杨铁笛也是其时非常有名的吹奏家。现存证实顾坚擅长演唱昆山腔的一个证据,就是明代魏良辅在其著作《南词引正》中所说的:
“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帽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平。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祖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南词引正》形容顾坚是“善歌”“善作古赋”“善发南曲”。其石友、元末诗人顾阿瑛在故里正仪界溪(今属巴城),建造了“玉山佳处”,广结世界文人雅士,而顾坚就是最积极的介入者,并创立了昆山腔。“昆山腔”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明中叶有名北曲家祝允明(1460-1526)所著的《猥谈》:“自国初以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故,于是,声乐大乱……盖已略无乐律、腔调,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生意喉舌,趁逐顿挫,诬捏百端——真乱说也。若以被之管弦,必致失笑。”
由此可见,这时的昆山腔对照相符民间通俗老公民情绪的表达。这就是第一个概念昆山腔的出处。上文中所言之干墩就是如今的千灯镇。文中提到的黄幅绰是唐朝时代一位宫廷艺人,擅演“参军戏”,是中国十台甫伶之一。安史之乱今后,黄帽绰流落到了昆山正仪(今巴城镇正仪街道),身后就葬在“绰墩”。因为前有黄播绰的影响,继有顾坚的原创,按照如许的逻辑链条,魏良辅革新昆山腔就变得瓜熟蒂落、师出有名了。
关于顾坚的文字因为是孤证,经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不外是魏良辅的“托古改制”,也就是说,为了推广昆山腔,而借助前人的行为为本身追踪寻源来造势。这也是历来从事立异的工资寻自保的一个有效方式。无论若何,“昆腔”的真正创始人似乎还应是魏良辅及其创作班子。
还有一个可乐的故事,就是洪武六年时,明代建国皇帝朱元璋在昆山接见百岁寿星周寿谊时扣问昆山腔。能够证实昆山腔的影响力明初就已经进入了宫廷。明·周玄隙的《泾林续记》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据说有个周寿谊岁数很大,特意把他叫来要当面看看,见到后就问他多大岁数。周寿谊回覆:107岁。朱元璋又问他,据说昆山腔稀奇好听,你会唱吗?周说我不会,不外我会唱吴歌,于是就唱了:“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欣几人愁。几人匹俦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
朱元璋一听鼓掌大笑,赏他吃了酒菜,还免除了他家的丁役,把他送回了家。这个记载解说,尽管周寿谊并不会唱昆山腔,但昆山腔在明初已费声宫廷,而且朱元璋还得知昆山腔“甚佳”。不外这个时期的昆山腔还只是后世昆曲的雏形。而昆山腔真正可以风靡开来,倒是在嘉靖、隆庆年间的事。明代嘉靖中叶,经由从江西住到昆山、太仓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的鼎力革新,昆山腔最终压服了其时南曲风行的其他声腔(像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成为委婉细腻、流丽悠远的“昆腔水磨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