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宝藏多得没法数
海底除了矿藏以及各种能源外,还有实实在在的金银财宝。
在幽深的海底,为什么会有比人们想象还要多的财宝呢?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每隔29个小时就有一艘船只葬身大海。在16世纪,每100艘从美洲殖民地运往西班牙去的金银船只中,就有45艘被海盗和风暴击沉到了海底。直到19世纪初,被海盗和风暴击沉的货船仍达30%~40%。每一艘沉船几乎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笔财宝。
历史上有名的一艘沉船是1643年沉没在圣多明各北面的大型船舶“康塞普西翁的圣母玛丽亚”号。这艘沉船吸引着好几代探险家,至今据说它仍沉睡在圣多明各的普拉塔港东北163海里和特克斯群岛东北98海里之间的海底。
海底沉宝最多的地方据说是在拉丁美洲北部的加勒比海。自1498年哥伦布第三次横渡大西洋时到达这里以来,被风暴和海盗击沉的各种满载金银珠宝的船只少说也数以千计。除加勒比海外,南非的好望角海底里也沉睡着数百艘各种沉船,其中大多数都是当年荷兰人运载财宝的船舶。黄海、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之间的巴斯海峡、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和巴西的沿海,以及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南部的沿岸,也都是沉船较集中的海域。
相对于国外的沉船满载金银而言,中国的沉船则装载着更多瓷器,2007年,在广东曾经进行了一次世纪沉船打捞,“出水”了大批的明代瓷器。据专家研究,南海附近的沉船绝不仅限于一个朝代几条船,根据相关水下考古专家的估计,南海附近的沉船绝对不少于2000艘。
相对于国外的沉船,中国沉船的价值更大,同体积的黄金和瓷器相比,显然是瓷器的价值更大,加上中国自古便有着极高的造船工艺,其装载量也是让国外的船只望尘莫及,因此,中国的南海底下实实在在的是一处深海宝藏。
沉船深埋深海的宝藏:传说中富可敌国的财富
自从哥伦布远渡美洲寻宝成功以后,便掀起了寻宝发财热,先后有几百万的冒险家翻越高山,走过沙漠,企图一圆发财梦。据说,目前世上尚有8处宝藏是自古以来寻宝者苦寻不获的,正等待着幸运儿去发现。现在华夏收藏网与您一起去探寻这些宝藏!
第一处宝藏,满载金条、银条、金币、珠宝的西班牙大帆船“圣荷西”号在1708年被英国海军击沉在加勒比海。
第二处宝藏是加州黄金宝藏。公元1849年,加州发现金矿,大批美国东部佬赶往加州挖金矿,8年后,他们带着挖来的加州黄金,准备回家。不料,所乘船只遭飓风袭击,黄金全部沉入海底。
第三处宝藏是彩虹尽头的湖底宝藏。哥伦比亚穆斯卡印第安族最后一位国王的侄儿,在17世纪初期所描述的穆斯卡国王传统的加冕仪式中的大量珠宝投入湖中。
第四处宝藏是常冒陵寝宝藏。据说,在古印加奇姻王国首都常冒废墟地下的国王陵寝里面有大批珠宝。
第五处宝藏是哥伦布的沉船。考古学家深信,哥伦布有5艘船因故沉没在加勒比海,探宝者也一直在此探索。
第六处宝藏是金银岛宝藏。据说太平洋的可可岛有6处宝藏,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秘鲁利马的宝藏。
第七处宝藏是钱坑宝藏。传说在诺瓦史柯帝亚外海的一个小岛-橡树岛,岛上埋有宝藏。
第八处宝藏是亚利桑纳金矿。在亚利桑纳州迷信山的某个地方,有许多人都前去寻宝,有人还画了一张关于藏宝地的地图。
许多人为了寻宝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但人类探宝的步伐却从没有间断。
海底珍宝公墓
在幽深的海底,为什么会有比人们想象还要多的财宝呢?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每隔29个小时就有一艘船只葬身大海。在16世纪,每100艘从美洲殖民地运往西班牙去的金银船只中,就有45艘被海盗和风暴击沉到了海底。直到19世纪初,被海盗和风暴击沉的货船仍达30%~40%。每一艘沉船几乎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笔财宝。
历史上有名的一艘沉船是1643年沉没在圣多明各北面的大型船舶“康塞普西翁的圣母玛丽亚”号。这艘沉船吸引着好几代探险家,至今据说它仍沉睡在圣多明各的普拉塔港东北163海里和特克斯群岛东北98海里之间的海底。
海底沉宝最多的地方据说是在拉丁美洲北部的加勒比海。自1498年哥伦布第三次横渡大西洋时到达这里以来,被风暴和海盗击沉的各种满载金银珠宝的船只少说也数以千计。除加勒比海外,南非的好望角海底里也沉睡着数百艘各种沉船,其中大多数都是当年荷兰人运载财宝的船舶。黄海、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之间的巴斯海峡、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和巴西的沿海,以及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南部的沿岸,也都是沉船较集中的海域。
在大西洋马尾藻海附近的某个海底,存在着一个“珍宝公墓”。据说,地球上1/10的黄金都沉没在那里,其中某些地方海深还不到30米。另一个“珍宝公墓”在古巴的贝尔穆德斯东南。第三个“珍宝公墓”在阿根廷的科里昂特角250海里的外海。第四个“珍宝公墓”在智利的奇洛埃岛附近。第五个“珍宝公墓”在塞内加尔的佛得角(绿角)海底。
“阿波丸号”这艘在台湾海峡被鱼雷击沉的船上装有40吨黄金、40箱艺术珍品和15万克拉的钻石。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沉没在北海和斯卡格拉克海峡(丹麦和挪威之间)里的德国潜艇中,也有不少装载着黄金、白银以及国家机密等珍贵物品。
1942年4月下旬被德国舰击沉在巴伦支海的“爱丁堡”号上装了5吨多金块。
?船舶沉没深海的宝藏
自人类发明船舶后,跨越海洋的梦想就从未停止过。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船只沉没海底,随同沉没的还有惊人的宝藏。
¤西班牙“阿托卡夫人”号
17世纪,西班牙开始了疯狂的原始资本积累。他们将船开到了南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不断运送回国。
1622年8月,由29艘船组成的船队从南美返回西班牙,“阿托卡夫人”号是其中的护卫船。护卫船最为坚固,所以最贵重的珠宝都放在这艘船上,据说当时的财宝重达40吨,其中有8吨是黄金。在归航途中,船队在哈瓦那和古巴之间的海域遭遇飓风,“阿托卡夫人号”沉入海底。
其后几百年中,找到“阿托卡夫人”号成为寻宝人的梦想。直到1985年7月,寻宝人梅尔?费雪和他的家人终于找到了“阿托卡夫人”号。这段寻宝历程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被称为美国版“铁杵磨成针”。
¤英国“苏塞克斯”号
1694年,英国一艘名为“苏塞克斯”号的战舰率领一支英国舰队驶向地中海,准备与法国作战,结果在直布罗陀海峡遭遇风暴沉没。
据记载,这艘船装载了约9吨金币,用来收买法国南部的一位公爵。专家估计,这些金币价值至少有5亿美元。长期以来,有很多打捞公司对这艘沉船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却一直没有消息。
2007年,美国奥德赛海洋探险公司宣布发现了价值至少5亿美元的深海宝藏,但出于安全考虑,他们不便透露沉船的具体位置。有报道称,打捞的宝藏可能来自“苏塞克斯”号,该公司曾经与英国政府达成协议要打捞“苏塞克斯”号。
不过西班牙文化部怀疑沉船有可能是西班牙的,因此命令警方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也有专家认为,沉船有可能是17世纪的英国商船“皇家商人”号,据称该船装着30万英镑银子、10万英镑金子和无数珠宝。如此一来,“苏塞克斯”号身在何处又成为一个谜。
¤美国淘金船
1848年,加州归属美国,同年,这里发现了金矿,便掀起淘金热。各地的冒险者都聚集在此,为挖掘黄金争夺、流血。多年后,一群群人带着用血汗换来的黄金,乘船准备回家,然而这艘满载黄金的船却遭遇飓风而沉没。
1857年9月,“中美”号载着423名淘金者以及他们的妻子、孩子,还有多年来积攒的黄金返乡。然而途中遭遇狂风暴雨,“中美”号即将沉没。为了挽救妻儿,淘金者们组成自救队,将所有的妇女和儿童都送上救生艇,而423名淘金者和所有黄金都沉入大海。
虽然“中美”号有很多幸存者,但是他们都无法确定沉船的位置,加州黄金的下落就成为一个谜团。一位名叫史宾赛的寻宝专家对“中美”号有极大的兴趣,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找它,并宣称已经找到了沉船的下落,近年就能打捞出这批黄金。
¤德国纳粹宝船
二战期间,德军入侵希腊,希腊北部的一个港口是犹太裔希腊人的聚居地。德军入侵后,一名叫梅尔滕的纳粹高级军官宣称,交出财产的人就可以免除被处决或送往集中营。
犹太裔希腊人逼不得已把所有宝物都交出来,大量宝物都落入了梅尔滕的手中。然而,梅尔滕并未能兑现承诺,二战期间,在希腊居住的犹太人当中,90%都被杀害。后来德军节节战败,梅尔滕将搜刮来的金银珠宝装在一艘船上运走,但是遭遇事故而沉没。
二战后,梅尔滕以游客的身份重回希腊,想寻找沉船的下落,被希腊当局逮捕。据说这批宝藏价值高达25亿美元,尽管后来打捞宝藏的人层出不穷,但多次打捞均一无所获,而宝船的沉没方位至今仍是个谜。
?十大著名沉船残骸海底宝藏无数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次船只沉没海难事件,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一些曾经享有盛名,具有传奇色彩的船只已尘埃在海底,但是它们的过去和历史,却成为人们最期待探索的神秘主题。以下是历史上最具吸引力的沉船残骸:
“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是一艘4.6万吨排水量的“不沉底”远洋定期客轮,然而在其1912年处女航行中却碰撞在冰山上,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沉没于北大西洋,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难事件。直到现今为止,“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该客轮上的乘客,都成为人们讨论的富有传奇性色彩的话题。
古希腊装载橄榄油的货船
古希腊装载橄榄油的货船
希腊远古时期的货船被研究人员描述成为当时的“不间断货车”,它对于区域性货物贸易往来十分重要。考古学家对爱琴海200英尺深的海底打捞的古代货船陶罐残渣分析显示,这艘货船当时装载了大量花椒叶口味的橄榄油,经考古学家鉴定这艘货船是于公元前350年沉没海底的。据悉,这艘远古货船是由一个水下机器人勘测海底时发现的,当时发现了数百个双耳细颈椭圆土罐,其中三分之二是用于装载橄榄油,另一些罐子中很可能是装载着酒,当时希望希奥斯岛经常向外地贸易输出酒和橄榄油。
钻石地质学家意外发现海底宝藏
钻石地质学家意外发现海底宝藏
地质学家在纳米比亚海域进行钻石勘探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笔财富,他们在勘测过程中,发现了装满铜锭、象牙和金币的失事船只。这项发现由纳姆德比钻石公司发布之后,由纳米比亚和国际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公司组建的一支联合勘测小组进行了深入探索,初步分析显示这很可能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的西班牙或葡萄牙商船在暴风雨天气中沉没于海底,对货船上的打捞物品进行分析显示,该货船很可能是用于建造火炮或可能用于运送贸易象牙。如图所示,这是勘测人员打捞上岸的金币和黄铜板。
17世纪掠夺船“圣玛格丽塔号”
17世纪掠夺船“圣玛格丽塔号”
1622年,一支由28艘西班牙船只组成的舰队满载着从新大陆掠夺的黄金、银子、铜币以及其他财物在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时遭遇了强烈飓风,其中至少有6艘船只沉没,这些船只上所掠夺的财宝也沉没在海底成为了海底宝藏。上世纪70年代,首先开启了对这处海底宝藏的打捞,80年代时,研究人员成功打捞到第二艘失事船只——西班牙大型帆船“圣玛格丽塔号”(Santa Margarita),近年来,潜水员沿着“圣玛格丽塔号”失事的痕迹成功打捞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宝藏,其中包括如图所示的珍珠。
多米尼加发现17世纪海盗的遗弃商船
多米尼加发现17世纪海盗的遗弃商船
17世纪著名苏格兰海盗威廉·基德(William Kidd)遗弃了“格达号”商船,据称,沉没于海底的“格达号”很可能满载着财宝。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小型岛屿的浅海域里发现了“格达号”残骸,目前对这处残骸进行了水下保护。据悉,海盗船长基德在其海盗生涯中度过了人生多数时间,当时他和海盗们掠夺了印度“格达号”,这艘船上装满了缎子、丝绸、银制品、黄金和其他财物。1699年,基德遗弃了“格达号”,目前发现该船的所在位置在距离卡特琳那岛海岸70英尺处,该海域仅有10英尺深。
海盗“黑胡子”船长的旗舰残骸
海盗“黑胡子”船长的旗舰残骸
考古学家认为在北卡罗莱纳州海岸发现的火炮很可能属于18世纪臭名昭著的海盗船长“黑胡子”的旗舰。关于海盗船长“黑胡子”拥有许多传奇故事,他的真名可能是爱德华·蒂奇(Edward Teach),1717年,他占领了法国奴隶船“协和”号,并将其改成“安妮女王复仇号”海盗船,最终“黑胡子”船长在北卡罗莱纳州海岸遗弃了这艘海盗旗舰。从打捞海域发现的几件古器物显示这应当是“安妮女王复仇号”的残骸所在地,但是一些学者对于这处打捞位置是否是“安妮女王复仇号”产生了置疑。目前正在进行的打捞和研究工作将在未来揭晓其神秘面纱。
英国胜利号载4吨金币
18世纪英国著名军舰“胜利号”
前不久,考古学家发现1744年沉没于强烈暴风雨中的英国著名军舰“胜利号”位于英吉利海峡330英尺深的海域中。据悉,“胜利号”沉没后,虽然人们在多处地方发现了该军舰的残骸碎片,但是该军舰确切的沉没地点仍无人知道。曾有专家认为,“胜利号”是在奥尔德尼岛周边水域触礁沉没,对此舰长约翰·鲍尔钦(John Balchin)爵士和奥尔德尼岛灯塔看守人负有主要责任。但目前的发现澄清了并不是他们失职造成军舰沉没。依据奥德赛海事打捞公司宣称,“胜利号”军舰上至少有900人,其中有110门火炮,可能在舰船上装载着4吨重的金币。如图所示,这是打捞上岸的“胜利号”军舰的一个铜炮,上面刻有乔治一世的王冠图案。
秘鲁和西班牙争夺价值5亿美元的海底宝藏
秘鲁和西班牙争夺价值5亿美元的海底宝藏
秘鲁和西班牙政府就1804年被英国军舰击沉的一艘西班牙军舰上的价值5亿美元银币的归属问题打上了官司,2007年,奥德赛海事打捞公司宣称发现了一处海洋宝藏,虽然该公司试图保守这只军舰的来源和在大西洋失事的具体位置,2008年这一秘密还是走漏了风声。随后西班牙政府宣称,这些宝藏属于西班牙沉没的大帆船“Nuestra Senora de las Mercedes”号,秘鲁也宣称发现的失事军舰属于本国,并表示在军舰残骸中发现的钱币是秘鲁银币,是在利马铸造的。
百年前美国矿砂船的沉没仍有谜团待解
百年前美国矿砂船的沉没仍有谜团待解
在美国苏必利尔湖面460英尺以下发现的一艘矿砂船残骸引起了研究人员的置疑,为什么这艘矿砂船仅在第二次航行时失事沉没。据悉,这艘沉没的“塞浦路斯号”矿砂船从威斯康星州的苏必利尔湖驶往纽约的布法罗市,在1907年10月11日,这艘船遭受了疾风,但是这样的暴风并不会影响现今的船只运行。当时,许多水手猜测水进入到了该船最新设计的装货口盖,由于该船建造时出现的劳工暴乱,装货口盖这部分的产品制造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然而这艘船仍保留着未解之谜,另一项谜团让海难研究人员十分费解——目前“塞浦路斯号”失事地点位于幸存者所描述地点以北10英里处。
神秘的德国航母——“齐柏林伯爵号”
神秘的德国航母——“齐柏林伯爵号”
波兰海军已肯定他们发现了德国纳粹唯一一艘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的残骸所在位置,这艘航空母舰是于1938年建造完成,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希特勒逐渐对德国海军经费的削减,导致这艘航空母舰并未真实地参与军事行动。1947年,德国战败之后,苏联接管了“齐柏林伯爵号”,并将它作为射击靶子,最终这艘具有传奇色彩的德国航空母舰神秘沉没,也没有人精确知道它沉没的准确位置。直至波兰海军通过水下机器人发现到了该航空母舰的残骸。如图所示,波兰海军中校丹尼尔·贝斯泽克(Daniel Beczek)拿着一张介绍“齐柏林伯爵号”的照片,照片中顶部是该航空母舰的图样;中部中声纳系统;底部是上世纪30年代建造该航空母舰时的情景
西班牙着手绘制“海底宝藏图”
2005年9月,一探宝公司宣称他们在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的鲁滨逊·克鲁索岛上发现了以前海盗在此埋下的数额高达100多亿美元的财宝。1704年,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因与船长发生纠纷,被赶上该岛,孤身一人生活了4年零4个月。英国记者丹尼尔·笛福据此写成著名的《鲁滨逊漂流记》。塞尔柯克独居的小岛因此得名“鲁滨逊·克鲁索岛”。 据传说??
加勒比地区是当年西班牙船队掠夺财富的重要地区。图为特雷热岛一个酒店顶上的海盗雕像。
美国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在大西洋海底一艘沉船上打捞上来的钱币。
重点标记一:直布罗陀海峡 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交通要道直布罗陀海峡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沉舟侧畔千帆过,千年来那里的海底静静躺着无数的沉船,只能在阵阵涛声中如歌如泣地讲述各自的故事。西班牙所处的伊比利亚半岛则正好紧紧扼住这条水道的咽喉,因此在其“海底藏宝图”中,就在家门口的直布罗陀海峡当仁不让地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在那里的诸多沉船中,英国战舰“苏塞克斯”号又像一颗海底明珠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探宝人的眼球。 17世纪末,正是法国“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在欧洲大陆呼风唤雨的时期。大片的土地已逐渐满足不了那位留下“我死后,哪怕他洪水滔天”名句的君主的野心,他进一步将目光投向了更为辽阔的海疆,而这注定要与掌握了海权的英国发生冲突。 为了遏制“太阳王”野心勃勃的海上扩张,英国纠集西班牙、荷兰等国结成联盟,与法国展开了一场争夺战。1694年2月,英国派出了以皇家“苏塞克斯”号为旗舰的一支海军舰队前往地中海,增援在那里与法国交战的英国部队。据历史材料记载,“苏塞克斯”号还肩负一个秘密任务,它运载了大批金银财宝,意在用这些财宝拉拢萨伏伊公爵加入反对法国的联盟。当时位于法国东南侧的萨伏伊公国虽然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却是进出巴黎的门户,因此成为英法争相拉拢的对象。法国当时也准备用金钱来拉拢萨伏伊公爵,法国国王开出的价码是6吨黄金,历史学家因此估计战舰上大概装载有10吨黄金。 然而,或许是这批财富太大,竟然引起了海龙王的垂涎,舰队刚刚航行到直布罗陀海峡就遭遇强烈的海上风暴,“苏塞克斯”号不幸沉没,12艘护卫舰也无一幸免。“苏塞克斯”船长维勒的尸体在船失事后很快被冲上直布罗陀海滩,当时船上载有560名船员,仅有两人生还。由于风暴很强,幸存者也并不知道战舰沉没的具体位置。 如此巨大的宝藏直到300多年后仍一直让寻宝人垂涎。从1998年开始,探险公司的探索船就一直在直布罗陀海峡进行勘探,希望确定沉船的位置并实行打捞。而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政府则宣布称,它也有权分得沉船上宝藏,因为沉船遗骸中那些“有丰富考古价值的部分”全都位于安达卢西亚地区。为了保护好“自己的”海底宝藏,西班牙甚至出动海军舰艇在目标海域巡视。 但从归属上讲,由于“苏塞克斯”号战舰属于英国政府所有,因此如果有朝一日这些财宝能够重见天日,英国政府也能分得一杯羹。英国国防部反复重申了英国拥有“苏塞克斯”号及船上财宝的立场“‘苏塞克斯’号是英国的财产,不管它沉没在哪里。” 重点标记二:维哥湾 除“苏塞克斯”号外,在西班牙水域还有“本土化”的沉船可以打捞,这就不用看别国的脸色了。 1702年,由于对英荷战争导致财政日渐窘困,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下令把从美洲殖民地掠夺来的金银珠宝用船火速运回国。17艘满载着从秘鲁和墨西哥掠夺来的金银珠宝的大帆船组成著名的“黄金船队”6月离开哈瓦那返航。而正当“黄金船队”驶到亚速尔群岛海面,即将抵达西班牙时,面前突然出现了一支150艘战舰组成的英荷联合舰队。面对来势汹汹的强敌,“黄金船队”决定还是走为上策,驶向西班牙西北部的维哥湾暂时躲避。 在与“黄金船队”僵持了一个多月之后,英荷联合舰队10月21日在鲁克海军上将指挥下对维哥湾突然发起攻击,3000多门重炮的轰击,迅速摧毁了炮台和障碍栅,被打蒙了的西班牙军队全线崩溃,港湾很快沦陷。此时绝望的“黄金船队”总司令贝拉斯科下令烧毁运载金银珠宝的船只,因此除几艘剩余的帆船被英、荷联军及时俘获外,绝大多数均葬身海底。英国潜水员随后开始冒着风险潜入海底,他们捞回了一些战利品。但是,在西班牙地面部队的炮火下,英荷联军不得不放弃打捞财宝。 据被俘的西班牙海军上将恰孔估计,约有4000到5000辆马车的黄金珠宝沉入了海底。随着岁月推移,风浪海潮已使宝藏蒙上厚厚泥沙,但相信当这些珠宝出水的那一天,仍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重点标记三:大西洋圣马利岬 在西班牙“无敌舰队”与英国海上对垒,大肆争夺制海权的历史上,有无数西班牙船只葬身英国人的炮口之下。当时那是耻辱的战败,而现在看来,却是一笔笔海底的财富。 1804年,西班牙海军准将荷西布斯塔蒙特率领舰队从美洲返回,来到葡萄牙南方的圣马利岬时,遭遇到一支敌对的英国战舰,双方爆发激战。西班牙保存的一份航海记录写道,西班牙4艘军舰之一的“麦瑟德斯圣母号”被英舰击中后爆炸沉没,“犹如一颗鸡蛋破裂,蛋黄流入海底”。而文中所称的“蛋黄”肯定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同类物品,因为该舰载有几十万枚金银币,因此成了世界最大的海底宝藏之一。 如此巨额的财富,自然引得无数人闻风而动。去年5月美国奥德赛海洋探勘公司宣布在大西洋某处发现一艘载有17吨金银制品的沉船,其中约有50万枚硬币,估计值5亿美元。该公司为避免与其他寻宝者争夺,没有公布沉船位置,仅表示位于国际水域,也不确定发现的是哪艘船,只给它取了“黑天鹅”的代号。但知情人士透露,那应就是“麦瑟德斯圣母号”。 西班牙闻风后立即认定这艘沉船上的所有物品归西班牙所有,并一纸诉讼告进美国法院,要求奥德赛公开沉船名称和位置,且不得进一步打捞,已捞获的货物也须归还西班牙。西班牙海防部队更将奥德赛的打捞船“奥德赛探险者号”围堵在英属直布罗陀的港口内,威胁若敢离港就要扣押。 在去年10月,奥德赛海洋探勘公司的打捞船已经被西班牙围堵在直布罗陀海峡长达3个月之久后打算冒险离开,但没想到打捞船刚刚启航,通过“缓冲区域”的时候,一艘严防死守的西班牙海军战舰便逼上来,并强迫打捞船掉转航向,开往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港。 重点标记四:加勒比海 虽然西班牙队沉没在自己水域的船只归属毫不含糊,对英国关于“苏塞克斯”号的要求一口回绝。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去盯着别国水域的西班牙沉船。在这方面作风很像经典游戏《大富翁》里的台词: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比如远在大洋彼岸的哥伦比亚海岸就在他的藏宝图中占有重要位置。 1708年5月28日,一艘西班牙大帆船“圣荷塞”号缓缓从巴拿马起航,向西班牙领海驶去,这艘警备森严的船上载满西班牙从新格拉纳达和南美其他殖民地掠夺来的金条、银条、珠宝等贵重物资。当时西班牙正与英国、荷兰等国处于敌对状态,英国著名海军将领韦格正率领着一支强大的舰队在附近巡逻。然而“圣荷塞”号船长费德兹对此却全然不顾,天真地认为在如此广阔的海域上,碰上敌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虽然在出航的前几天“圣荷塞”号帆船的旅程一直风平浪静,从船长到船员也因此愈发大意。或许是费德兹人品太差,10天后当他在加勒比海惊恐地发现前面出现英国舰队时顿时傻了眼。早就接到情报以逸待劳的英国舰队则第一时间对西班牙船只展开攻击,几颗横飞的炮弹准确落在“圣荷塞”号的甲板上,在冲天的火焰中,无情的海水逐步吞噬了巨大的船体。“圣荷塞”号连同600多名船员以及携带的宝藏一同沉入大约在距哥伦比亚海岸约25公里的加勒比海水底。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哥伦比亚政府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这笔财富。据估计如果卖得好,比如请行家向收藏家和博物馆出售,这一船宝藏可以卖到100亿美元,抵得上哥伦比亚外债总额的三分之一。但作为“金主”的西班牙也不愿意就此放弃,他们强调“圣荷塞”号是西班牙皇家舰队的一部分,因此一直紧盯着这艘宝船的打捞工作,时刻准备上来分一杯羹。 重点标记五:哈瓦那海域 在殖民时代,拉美是西班牙的“后院”,西班牙对殖民地的财富的掠夺采用了野蛮的方式,一船又一船的金银珠宝成为殖民掠夺的罪证。在漫长的“黄金航线”上,有的船队顺利返航,有的则永久留在了海底。在拉美海域,除了哥伦比亚近海外,哈瓦那海域也藏有重宝。 长期海上行走,对西班牙运金船威胁最大的除了英军外,就是臭名昭著的加勒比海盗和难以捉摸的恶劣天气。对于前者,西班牙船队的解决办法是配备船坚炮利的护卫舰起到“以武止武”的作用。“阿托卡夫人”号就是一艘“打手”型的护卫船。1622年8月,“阿托卡夫人”号及其他28艘船组成的船队载满财宝从南美返回西班牙。由于是护卫船,大家把最贵重、最多的财宝放在“阿托卡夫人”号上。 可对与恶劣天气来说,犀利的炮火也起不到作用。当船队航行到哈瓦那海域时,忽如其来的飓风袭击了船队。“阿托卡夫人”号由于装的财宝太多,航行速度最慢,这支“贪心”的大船成为飓风头号打击对象,船很快沉到深17米的海底。其他船只上的水手马上跳下水,希望抢救出一些财宝,但是就在他们找到残骸,准备打捞金条时,又一场飓风袭来,所有水下捞宝的人都在飓风中丧生。 且? 不论列维·施特劳斯等伟大的人类学家埋头研究神话学对现实有什么启迪,但起码神话里有一处说到了点上。比如在中国被认为最富的神仙并不是天上的玉皇,而是海底的龙王。就连刚出道的齐天大圣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时刻不忘敲诈这些富得流油的老邻居一番。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广袤的海底不但蕴藏着难以估量的资源,就是想想有人类文明以来,躺在海底无数的沉船,上面装载的财富也足以让最富足的国家觉得囊中羞涩。而最近就有国家打上了这笔早就被海龙王揽在怀中的巨额财产的主意,甚至画出一张海底的藏宝图详细标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有时刻准备挽起袖子来场规模浩大的“淘宝”活动的架势。 这个觊觎这笔财富的国家就是曾经的海上霸主西班牙。近日西班牙文化部成立了由航运考古学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绘制一张“海底宝藏图”。他们大翻故纸堆,锱铢必较地统计每一艘散落在全球海底的西班牙大帆船。据专家估计,仅在西班牙海域散落着大约700艘沉船,这些沉船上载满了金银珠宝,都是西班牙人在16世纪至19世纪期间从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掠夺而来的,如果打捞出来,其价值比西班牙中央银行的财富都多。此外,在西班牙纵横四海的时代,散落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太平洋的海底运宝船更是难以计数。因此,西班牙人决定先下手为强,绘制出标明所有西班牙古沉船位置的“海底宝藏图”,然后按图索骥,根据图上标定的位置组织探索,真正“海捞”一笔。虽然目前西班牙还对这些“国家宝藏”秘而不宣,但有些沉船在那张颇具神秘色彩的藏宝图上被标上重点符号却是板上钉钉的事。
国海底宝藏惨遭浩劫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中国香港西南海域的海面上静静地停着一艘打捞船,在漆黑的夜幕下,它犹如幽灵一般。据一本收藏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里的古航海日志记载:1752年,一艘名为"歌德马尔森"号的中国商船,在这片水域触礁沉没。当年,这艘从广州出发的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准备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两百多年后,一个名叫迈克·哈彻的英国职业海上打捞者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将自己的打捞船开到了这片海域。幽灵从此出没于此。哈彻从"歌德马尔森"号打捞上来了青花瓷器23.9万件,每块重达45公斤的金锭125块。1986年,哈彻将这笔宝藏交给了荷兰嘉士德拍卖行,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从此,哈彻以"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的头衔名噪天下,而"南海沉宝无数"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一批又一批的国际寻宝人来到这里,盗捞中国的水下宝藏。
南海沉宝堪称"海底瓷都"
哈彻发现的宝物,或许只是埋葬在南海水下宝物的"冰山一角"。15世纪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通,海洋成为沟通全球的主要通道,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贯通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但是,在那个没有机械动力的帆船时代,往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随时会遇险沉没,几乎每隔30个小时就有一艘船葬身大海。直到19世纪初,因遇上海盗和风暴而沉没的货船比例仍高达30%-40%。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在中国的茫茫海域下"沉睡"着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以宋元船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等的外国沉船。这些船满载的中国陶瓷、丝绸、金银珠宝等宝藏也就随船体下沉被大洋淹没。这些沉船完全构成了一个"海底瓷都",其数量难以估量。对中国考古学者来说,这些海底藏品承载着历史的密码,中国的航海史、海外贸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家关系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都将由此有新的延伸。可是,这些珍贵的历史标本,在海外盗捞者的眼中只等同于钞票。几乎就在考古学者深入海底的同时,逐利而来的各色人等也瞄准了发财机会。
发现中国古代宝船
比利时文物投机商的目标也是打捞南海沉船宝藏,他们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展开合作,共同寻宝。比利时投机商们总共出资 500万欧元,注册了一家公司,然后与印尼政府共同运作捞宝项目,所得的收益平分。
这个捞宝团队高薪从世界各地请来了潜水员和捞宝专家。公司还购买了数艘装备十分先进的捞宝船,其海底探测雷达的先进性甚至超过了印尼海军。
从2005年开始,他们忙了近一年,仍然毫无收获。这时,当地的一些渔民给他们送来了撒网打鱼时捞到的陶瓷碎片。稍作鉴定后,投机商马上意识到应该派人下潜查个究竟。于是潜水队一行 13人来到了发现碎片的海域。第二天,他们找到了几块陶瓷碎片,然后是一个约30厘米长的瓶子,瓶子内是一柄金刀的手柄。这时他们确信,找到宝藏了。最终他们在距离海岸约200千米的海底发现了一艘沉船,这是一艘很大的商船,长70米,宽15米。随行的比利时海洋考古专家告诉投机商,这是公元10世纪的中国商船,那时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比利时投机商们坐镇捞宝船,指挥潜水队先后下潜2万次,这才把将近25万件珍宝全部捞上来,然后运往印尼首都雅加达一间毫不起眼的仓库保存起来。
站在仓库的门口,比利时投机商们得意地用"头晕目眩"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地上、架子上堆放着成千上万件古色古香的瓷器、铜镜、彩色玻璃器皿,迷你香水瓶旁放着厚重的陶器……这里简直如同中国古代君王的藏宝洞。研究认为,这肯定是一艘出海为君主采购宝物的商船,因此25万件文物中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品。有瑰丽大方的精雕铜镜,以优美阿拉伯文写着"真主"的铸具,还有曾统治古埃及的法密德王朝的七彩玻璃器皿,艺术、考古、经济价值都非常惊人。宝藏的多样性同样耐人寻味:碟子上的饰纹是龙、鹦鹉和其他异鸟,瓷器的边沿精细无比,莲花图案茶壶,青瓷的釉完好无缺。另外还有14000串珍珠、4000块宝石,其中包括400块最名贵的红宝石、400块蓝宝石和2200块石榴石。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和比利时的投机商盗捞中国珍宝后,并没有急于出手,而且直到现在也没有拍卖一件宝物。原来,他们与欧洲的拍卖行进行接洽后,被告知这些宝物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因为2008年的中国北京奥运会,全球将掀起中国文化潮,那时候这些宝物肯定能卖出更好的价钱。比利时人捞到的珍宝已经轻松赚得6000万美元。
65万件珍宝毁于一旦
从2005年底开始,哈彻又组织了一个捞宝船队,"热情似火"地盯住了中国领海以外的南海海域。他出高价雇来各种"人才"-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以及技术纯熟的潜水员。这支捞宝船队载有高科技设备,船员使用声波定位仪和磁感仪不停地扫描海床。由于这些装备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因此整个船队每天的探测成本高达1万美元。
当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时,他们首先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直径达一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他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出这些瓷器有杯子、盘碟、碗、罐、花瓶等。投机商喜出望外,认为他们找到了一艘中国古代商船的残骸。他们在对沉船的位置、船只的规模、船上的货物及众多遇难者的遗骸认真研究之后,肯定地认为,这是一艘触礁沉没的中国清代商船。
于是,这些英国投机商悄悄地开始了打捞工作。他们只关心珍宝,而船体和众多遇难者的遗骸则被打捞队员"丢得到处都是"。他们最终打捞了约100万件瓷器,而且大多数保存完好。但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这些利欲熏心的投机商为了能在收藏市场上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竟然将其中 65万件珍贵的瓷器打碎,只留剩下的35万件运往德国,交给了内戈尔拍卖行。
据专家估计,这么大数量的瓷器光靠欧洲的文物市场在几年内都无法全部消化,拍卖行很可能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买家。最终这批珍贵的瓷器可能会给英国投机商们带来3500多万美元的纯利润。
海外盗捞者猖狂至极
在苏富比拍卖行,一件中国元代青花瓷罐曾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如此巨大的商业利益,引诱着越来越多的"哈彻"加入到沉船打捞的队伍。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他们不惜血本,利用各种手段在各个海域搜寻水下文物。与此同时,一些无力打捞本国领海内水下文物的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印尼、越南也开始与西方捞宝公司合作。他们向这些公司颁发许可证,允许他们在领海内捞宝,之后再与颁证国分享利润。不过,这些西方公司的勘查范围通常都不会局限在颁证国的领海内,而会秘密潜到中国海域盗捞水下文物。于是,南海成了他们满足欲望的"乐园"。盗捞、窃取、走私、拍卖……在中国海床上静躺了千百年的沉宝,也在通过一条条隐蔽的商业通道流失。
参加过越战的美国老兵费尔·格雷科就借与菲律宾政府的合作,盗捞了数万件中国古董。为了"开发"南海宝藏,格雷科在菲律宾至少住了10年,从当地渔民的讲述中一点一点搜集沉船信息。据菲律宾媒体披露,从1997年到2002年,格雷科先后在南海发现了16艘沉船,捞起了约2.3万件古董。这些文物都悉数被他运回了美国。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到过他位于洛杉矶的住所。据他们形容,格雷科的花园里赫然立着几个两人多高的巨型花瓶;一大堆精美的瓷碗、陶碟被随意摆在地上,"整个家就是小型中国古董博物馆!"发达的互联网让格雷科轻易绕过公开拍卖文物的法律障碍,将古董卖给了私人收藏家。这一点让菲律宾政府异常恼火,曾发出逮捕令并要求美国将其引渡回菲律宾。但美国拒绝配合。
今年50岁的德国工程师蒂尔曼·沃特法有个野心,他要在未来的岁月里"一网打尽"南海最重要的海底宝藏。1998年,他在印尼勿里洞岛(位于南海与爪哇海之间)附近水域20多米深的海底,找到了好几万件保存完好的陶瓷制品。沃特法将这座海底宝库取名为"黑石"号。在接下来的3年里,他先后捞起6万件唐代文物,包括陶瓷酒壶、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银餐具等。研究推测,"黑石"号很可能是在穿越爪哇岛途中,遇上暴风雨触礁沉没的。据中方考证,"黑石"号上的长沙窑瓷器品种相当丰富,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国都没有出现过,"黑石"号的青花瓷也是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对研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非凡。然而,在中国几家博物馆与沃特法的接触中,沃特法都坚持把"黑石"号的绝大部分出水文物打包,以至少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而这是中国的博物馆所无力承担的。从今年年初开始,沃特法竟将他的捞宝工具伸向了中国南海。据印尼海洋渔业部估计,在"印尼周边"的南海海域,有至少463艘货船残骸,许多船龄超过1000年。鉴于沃特法的"成绩",印尼政府打算将这463处南海沉船位置,尽数交给沃特法的探宝公司。
除了国际盗捞者,国内也有许多文物贩子在盯着南海的宝藏。尽管我国早在1989年就对水下文物进行立法保护,但已发现的古船文物还是遭到当地一些渔民的哄抢。他们捕鱼时有时候会一网拖出瓷器或古钱,便知道下面有沉船与宝物,于是就借机打捞,而有组织、有规模地盗取这些水下文物更是防不胜防。在国内,盗捞海底文物的"销售"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通畅的渠道和市场。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盗捞行为,都会在造成中国文物流失的同时,使这些文物的考古价值遭到毁灭性破坏。
盗捞者为何肆无忌惮
为了抢救中国的水下文物,1987年成立了中国水下考古中心,而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的即将出水,就是这个中心的杰作。目前制约我国水下考古的头等问题就是资金。国外的水下考古都有企业赞助,但中国目前只有香港一家企业曾出100万元赞助打捞"南海一号"。沿海调查一次就要花100多万元,到一趟西沙来回要300万元,一套潜水服要4000多元,就连一支深海灯也要1万元,水下考古无疑是个昂贵的行业。被称为"水下考古之父"的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甚至曾建议中国不要搞水下考古,因为太费钱了。
外国打捞公司能频频潜入中国海域,进行商业性盗捞或在其他海域打捞中国沉船,还因为无论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海洋文化遗产的界定都太模糊。
目前我国相关文物法规定,"对于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以及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外国,均属中国所有。对遗存于中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中国享有辨认器物物主的权利"。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样的法律界定都是不够准确和完善的。因为对于中国领海外的其他海域可以确认为起源于中国的文物,它仅仅是规定了辨认的权利,也就是说仅仅运用了文物的"属地原则",而没有追究文物的"属物原则",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文物所有权的保护。而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就采用双重原则,有利于其追讨文物。此外,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两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区域内海洋文化遗产的归属,我国法律也没有作出任何的相关规定。
与此同时,目前国际通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给商业盗捞留下了法律漏洞。该《公约》规定,对于在国家管辖权之内的海底发现的具有考古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应予以保护,并且特别强调对这类文物"要注意来源国(文化来源国或历史、考古来源国)的优先权"。但公约中提出的这些条文大多概念含混不清,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来源国难以依此追讨自己应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