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

时间:2024-01-05 13:43:14编辑:异灵君

载沣是清末时期的风云人物,作为清代最后一任摄政王,他亲眼目睹了清廷的覆灭。

通常认为,他是一个庸碌无为之人,其在任期间,清帝国面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他没能找出任何应对之法。

可以说,清朝的灭亡与他这种身居高位的人是有一定干系的。不过,本文并不打算探讨他在清朝灭亡的时候所起到的作用,只想说他后来的事。

载沣是首任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慈禧太后名义上的外甥,光绪皇帝的异母弟,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载沣七岁丧父,作为剩余兄弟中年纪最长者,他继承了醇亲王的爵位。

载沣虽然身为天潢贵胄,但是,身上却毫无公子哥骄堕放纵的习气,不仅行为端正,说话做事有分寸,而且,还颇为重视气节,在皇族中的形象很好。

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于当时的清朝官员来说,是非常突然的一件事情。然而,仔细观察当时的局势,这种变乱的发生,又在情理之中。

而载沣,对这种突变的局势,还是很看得开的。在失了大权之后的当天,他当即回到了自己的府中,一脸释然地对自己的福晋笑言:“此后自己除了抱孩子以外,没别的事可做了。”

载沣说到做到,在解职后的十几二十年间,他真的只过着自己的那份安稳生活,没有卷入到各种政治漩涡之中兴风作浪。

当初,袁世凯说好的要民主共和,结果,“总统”的名字没用上几天,又改回了“皇帝”。

对于此事,载沣以“胡闹”二字评论,认为:“这种行为不得人心,所以,袁世凯的统治势必不会长久。”果然,仅八十一天过后,这场闹剧就以袁世凯本人的死亡而草草结束。

民国成立之后,才安稳了几年功夫,天下又乱了。

当时,张勋带着自己的辫子军入京,将小儿溥仪重新扶上了皇位。见到这样的情势,许多前清遗臣开始笑了,他们认为大清的江山又回来了,而自己作为大清的旧臣,自然是可以重享富贵。

之后,这些人纷纷派人给载沣传去他们所认为的喜讯,希望载沣能够重新出山,再度为皇上出策出力。

然而,对此事载沣却表现得非常淡定,根本不为所动。他对局势看得很明白,认为:“张勋这票人胸无才识,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

于是,想也没想的就拒绝了。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所料,所谓的复辟,不过只持续了十几天,便潦草结束了。

又过了几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将东北三省收入囊中。彼时,他们找到溥仪,拉拢他做伪满洲国的皇帝,以掩盖自己侵略中国的行径。

载沣听闻此事,当即劝阻溥仪说:“此事万万行不得。”不过,最后溥仪没听他的,执意要做别人的牵线木偶。

之后,伪满洲国成立,日本人又想将载沣拉拢进伪满洲国,为其撑撑门面。但是,这种卖国求荣的事,却被载沣一口回绝。

由此见得,载沣作为一个清朝遗老,思想上也许有些迂腐守旧,但是,在民族大义这种关键问题上,他的立场却是非常鲜明的。

在1925年的一个下雪天,清朝的死敌孙中山,亲自前往载沣的宅子拜访,这在当时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因为此二人,一人为清末皇室成员,亦是一代摄政之王,一人为革命军领袖,是推翻清朝的关键人物,二人可说是势同水火。然而,此二人虽然从前是为死敌,但是,此次见面却仿佛想多年老友。

孙中山对载沣当年在关键时刻,舍掉自己名位的举动赞叹不已,认为:他这种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荣辱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并说:“你在此后没有参与满清旧臣发起的各种复辟活动,亦是一种很有风骨的行为。”

当然,孙中山还认为:载沣在戊戌变法之时,就已经看透了袁世凯奸诈的本质,只是因为能力有限没能当机立断除掉他。

对于这个说法,便是见仁见智。

作为回应,载沣也表示:“自己对民国政府是非常支持的,清朝覆灭那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而自己,当时处于那个位置,只是做了一点该做的事,是理所应当的。”

这次见面非常愉快,会面结束时两人还照了一张合照,将这一刻永远地记录下来。

本来,载沣说好下次他也要去拜访孙中山一次,不想,天不遂人愿,这次见面的一个多月后,孙中山先生就猝然离世了。

载沣听闻此事,心情非常悲痛,连府中都充满了沉闷的空气。他将之前那张合照放在自己的房中,在照片周围放上一圈素花,焚香点烛,日夜悼念,祈祷这位为中国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能一路走好。

据说,载沣非常喜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这首诗名为《对酒》,讲的是人生一世真的如电光火石般短暂,而那些执着于富贵荣辱的人,却真的太傻。

载沣为何能够对自己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看得如此之淡,后人也许能从此诗中寻找到一些答案。1951年初,载沣因感染风寒去世,终年68岁,死后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至此,中国最后一任摄政王,走完了自己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参考资料:

【《末代摄政王载沣》、 《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

上一篇:什么龙能秒杀霸王龙

下一篇: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