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陶寺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塔儿山西麓,隶属于陶寺镇。陶寺北两周墓地位于陶寺村北约800米处,因近年盗墓发现。陶寺北墓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目前探明长度4米以上的大型、大中型墓葬40余座、长度3米左右的中型墓葬100余座,车马坑8座,大型墓葬多数被盗。2017年布方面积5600平方米,暴露墓葬230座,依此推算,陶寺北墓地墓葬总数可能达到10000座。墓葬随地势大体由早到晚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从西周末期延续到战国时期。陶寺北墓地墓葬间没有打破关系,应该有统一的规划,墓葬因等级的不同存在小的分区:大型墓葬通常沿西北——东南主线排列,中小型墓集中散布于大墓周围,并与大型墓葬小有间隔。以南北向墓葬为主,东西向墓葬仅占4%。历年发掘情况2014年、2017年Ⅰ区、Ⅱ区发掘2014年在墓地西北部(Ⅰ区)发掘大中型、中小型墓葬7座。M3被盗扰,其余除M2头南向外,均北向,仰身直肢。其中M7出土青铜器11件,有鼎、簋、壶、盘、匜;玉器有缀玉覆面一套,口琀玉璜、束发器、玉璧、玉蚕、玉蝉(图五:1~5)等。棺椁之间的东西两侧散布大量铜鱼饰、蚌币、陶珠、薄铜皮饰品,应是荒帷上的饰件。出土器物中未见武器、工具,墓主人应为女性,属大夫阶层。
2014XTM7墓室全景
2016XTM1墓室全景
2015XTM1墓室全景 2017年在2014年发掘区的东南部(Ⅱ区)进行发掘,暴露墓葬230座,祭祀坑90个。目前已经发掘墓葬111座,祭祀坑30个。8座大中型墓葬分布在发掘区南部,均被盗;小型墓葬非常密集,与大型墓葬有一定的间隔,分布在发掘区北部。目前已经发掘小型墓葬109座,大型墓葬2座(被盗),年代集中在春秋早期。小型墓葬葬具为一棺或一棺一槨,仅一座墓葬头西向,2座南向,余均北向,葬式为仰身直肢或屈肢,直肢葬约占33%,屈肢葬占67%。随葬器物一般为1件陶鬲,个别有小玉饰等。2015~2017年Ⅲ区发掘2014XTM7出土铜壶
2017XTM3011
2014XTM2009、2010北部祭祀遗存
2017XTK2015马坑 2015~2017年在墓地的中西部(Ⅲ区)发掘春秋晚期墓葬36座,其中大型墓葬4座,为两对东西并列的“对子墓”,大中型、中型墓葬 9座,有四对东西并列的“对子墓”,其余为中小型或小型墓葬。墓葬均仰身直肢,头北向。2015M1口大底小,呈斗形。口长6.3、宽5.2米;底长5.8、宽4.7米,现存墓口距墓底深11米。椁壁和墓壁之间填满鹅卵石,与椁室等高,形成一周“积石二层台”。随葬青铜器中其中鼎7件,其中镬鼎2件、3件列鼎、2件盖鼎;方壶、铜鉴、铜敦、铜舟各2件、盘、匜、簠、鬲、甗各1件;乐器共计有编钟、编磬;还有铜车马器、铜兵器、铜工具等。棺椁间东部发现有大量铜贝、骨贝。陶器皆为仿铜陶礼器,可辨认有鬲、盖豆、壶各2件。棺椁间东北角还发现包有金箔的饼形饰1件。从出土器物判断,墓主人为一男性,是一名大夫。2016M1与正在发掘的M3011是东西并列的“对子墓”,均为积石墓葬。2016M1墓口长6.5、宽5.4、深10米,椁上铺一层积石,椁周壁填满积石,形成积石二层台。葬具为一椁二棺。出土青铜器有M1青铜器有鼎8件,其中镬鼎2件,内有动物骨骼;列鼎5件;小盖鼎1件。鼎盖、腹、耳上多饰繁缛细密的蟠虺纹。豆4件,鉴、壶、簠、舟各2件,盉、盘、甗各1件。铜壶2件,形制相同,制作精美。长方弧角形,长束颈,垂腹,高圈足。壶颈两侧有兽形耳,颈部饰高浮雕的鸟衔蛇纹,颈腹间以凸棱相隔,腹部宽面饰高浮雕双身蟠龙纹。另有铜镈8件,石磬2套10件;车马器4件,陶鬲1件。墓主人仰身直肢,为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女性,腹部有八个月的胎儿,应是M3011的夫人,属大夫阶层。M3011在2016M1的东侧,6.4、宽5.1、深10米。墓室西北角有一盗洞,被盗扰的面积约3平方米。目前清理至椁盖板,露头的青铜器有西南角的鼎、壶,西北角盗洞处的椁盖板下有被破坏的铜鉴。大中型、中型墓葬中,“对子墓”M3017、M3018东西并列,M3017长4.5、宽3.1、深7.5米,出有铜器鼎3件、敦2件、盘、舟、匜、甗各1件,还有车马器、武器等,另有陶壶、陶豆各2件,陶鬲1件。是中型墓葬中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1座墓葬,是高等级的士。M3015、M3014是东西并列的“对子墓”,M3015属中型墓葬,墓葬规模大于其东部的M3014,出有青铜器5件,其中鼎、盘、匜、等各1件,敦2件,墓主人是士一级的低等贵族。M3014属中小型墓葬,外棺南北两端的立土上暴露出红色的纺织品痕迹,其上绘黑、黄彩色图案,应为“荒帷”遗迹。外棺长约2.6米、宽约1米,目前高度不详。由于棺椁之间的空间小,被淤土塞满后,罩在外棺上的荒帷附着于淤土上,荒帷的遗迹得以保存下来。因荒帷附着的立土有断裂的情况,现场条件不利于荒帷的加固、保护,对外棺东西两侧的荒帷未做进一步清理,目前已经套箱提取,将在实验室内继续工作。陶寺北墓地M3014中的荒帷遗迹,在目前北方地区两周时期是第三次发现,是唯一的春秋晚期荒帷实物资料,保存较完整,实属难得,对两周丧葬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墓祭遗存
2017XTM3017
2017XTM3015 2016XTM1出土铜方壶、铜鼎
2014XTM7出土部分玉器 2014M7北部距墓口0.2米处有长12米,宽6米的玉石器祭祀掩埋层,多为碎石圭,也有少量玉圭、玉璧、玉环、玉玦等。石圭是有意打碎的,玉器中完整的较多,有的玉环断裂成几块,能拼对完整,应该也是有意破坏的。这些玉石器散置在地面上盖土掩埋。2017年发掘区中部有一对东西并列的大中型对子墓M2009、M2010,西侧的M2009规模大,应是大夫一级的墓葬,推测墓主人是一名男性,东侧的M2010规模略小,墓主人自然是其夫人。M2009、M2010周边有祭祀遗存,动物祭祀坑30个,多数集中在M2010的北部,个别祭祀坑在M2009的东北部、M2010的西部、西北部,马坑分布在祭祀坑的外围。M2010的北部还有玉石器祭祀遗存,因距地表较近,部分被破坏,有玉环、石圭等,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与2014年M7相差甚远。另外有2座大型墓葬的周边共有近60个有动物祭祀坑,多数分布在墓口北部。陶寺北墓地是继北赵晋侯墓地、曲沃羊舌墓地之后又一次发现的有祭祀遗存的墓地,其中的玉石器祭祀遗存仅在陶寺北墓地发现,且仅限于女性墓葬,为进一步探索古代“墓祭”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对墓地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凡可确定属姬姓贵族的墓葬,无例外都是南北向,这应是姬姓贵族墓葬葬制之一。”陶寺北墓地从西周末期延续到战国时期,伴随了晋国的兴衰,无疑是晋国的一处“邦墓”,墓地已经发掘的春秋时期贵族墓葬均仰身直肢,头北向,与姬姓贵族的葬制相符,大中型墓葬的主人应是晋国分封到此地的贵族。从发掘情况看陶寺北墓地春秋早期小型墓葬的葬式、头向形式多样,头向有北向、南向、西向,葬式有直肢、屈肢。说明春秋早期墓地人群来源比较复杂,姬姓贵族是实际的统治者。春秋晚期,晋南的小国早已被晋国悉数兼并,晋国的生活习俗、文化教育也随之推广,文化一体性增强,人群之间的差异缩小乃至消失,葬俗上渐趋同一。表现在葬式上,陶寺北墓地春秋晚期均为仰身直肢,头北向。陶寺北墓地丰富的地下文物是填充构筑晋国史的宝贵资料。在晋国史中陶寺北墓地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当时的社会层级结构、族群之间的等级差别、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附属关系、婚姻状况、家族形态等等都是需要探讨的学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