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随着鸭绿江对岸不断响起的连天炮火,以及时不时越境的炸弹,中国领导人感受到了威胁,并且决定就朝鲜半岛的问题找上苏联。
希望能跟斯大林商量一番,怎样在保卫朝鲜的同时,将美军率领的联合国军赶出半岛。
鸭绿江
其实所有人都清楚,南北朝鲜之所以能打起来,不过是因为两大强国在此做局,一个意图侵入亚洲,另一个则是为了获得出海口。
正是因为谁的目的都不单纯,所以在中国找上门的时候,斯大林并没有立即给出明确的答复。
但这涉及到国家安全,中国肯定是等不及的,所以便有了志愿军抗美援朝。
当斯大林听说这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观望,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只是一个刚刚建国的新势力,想打赢这场仗是很难的。
只要中国在战争中出现颓势,自己再出现,不仅能收获一波好感,说不定还能获得更多好处。
斯大林
就在斯大林正将算盘打得精明时,一封战报突然从朝鲜前线送来,让他脸色大变,当场就对手下的人说:
“我们要尽快为志愿军准备36个师的装备,并且要确保在明年一月前,物资能全部送到朝鲜。”“不仅是装备,还要准备坦克团和防空炮,运送物资的卡车也要是新出厂的,旧卡车直接淘汰。”最后,斯大林还点名对自己身边的下属嘱咐道:“志愿军估计没多少人会用我们的坦克,你们再挑几个教官跟过去,确保训练不会影响前线。”
究竟是怎样一份战报,能让斯大林这么快改变主意,并且还说要支援志愿军36个师的装备?
这就不得不提起我国在抗美援朝中,相当令人震撼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
抗美援朝保卫战如果说在抗美援朝中的诸多战役中,有哪一场战役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这场在1950年11月27日发生在朝鲜长津湖的东线战役。不过起初斯大林并不怎么看好这场战役,甚至已经做好了志愿军会失败的准备。
在雪地里进攻的中国军队
当时志愿军进入朝鲜半岛的时间是在10月份,虽然这个时候在中国是秋天,天气刚好。但这时的朝鲜半岛已经进入晚秋,并且即将开启寒冬模式。
朝鲜的寒冬大多数时候都在零下几十度左右,当时人要想在户外呆上几个小时,必须裹上纯棉花作的棉衣,又或者是比较保暖的动物皮毛。这点从当时东北人冬天的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出来。
而志愿军队伍是全国招兵的,队里大部分战士都生活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地方。即便其中个别部队以前参与过战争,但也很少在朝鲜这种动不动零下几十度的地方长时间作战。
也正是想到了作战环境的恶劣与艰难,当时负责部署的彭德怀等人在长津湖东线战区放了15万志愿军,而东线的敌人只有10万左右。
虽然表面上来看,志愿军有人数优势,就算赢不了,也能暂时拖延一段时间,为后面的战术部署争取机会。但美国作为一个靠“战争财”发家的国家,最不缺和最擅长用的就是武器,只要炮火充足,完全不惧人海战术。
就像曾经为了胁迫日本投降一样,他们不仅最快弄出原子弹,还在日本大把投掷燃烧弹,直接火力覆盖,造成大面积伤亡。
所以准确来讲,志愿军这5万的人数优势并没有太大的用处。甚至因为人数过多,以及后方补给路线被破坏,很多战士不仅被冻得瑟瑟发抖,甚至有的部队连食物供给都出现了问题。
不过战术技巧这种东西,当然是越能利用起当地优势,效果就越好。所以为了让自己的作战部署能更有效地针对敌人,志愿军战士会伪装成韩军,迷惑空中巡视的飞机。
又或者是在双方对线作战时潜伏进韩国部队,利用战术穿插的方式让美国联军没办法释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便于我方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在雪地里冲锋的中国军人
斯大林眼中的中国军队然而,在斯大林眼中,志愿军不过是拿着曾经对付日本人的方式来应对美军。
但作为一直跟美国较量的一方,他比任何国家都清楚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
美国武器的先进程度,在当时只有苏联能抗衡。而中国当时的装备还是“万国牌”,虽说什么国家的武器都有,但也没有在装备上做到统一。
也正是起初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志愿军入朝,后面发生的事情才让斯大林震惊不已。
志愿军战士虽然衣着单薄,武装简陋,却依旧不断在战场上截断美国与各联军之间的支援和防守。
不仅能在一个山头上反复跟美军进行拉扯,有时甚至还能以闪电般的速度战胜部分联军。
当时美国为了击退志愿军,还派出了作战骁勇的北极熊团参与了这场战斗,但其却在战斗中惨遭志愿军包围。
虽然北极熊团及时展开了空陆双层攻击,试图突围,但最终还是惨遭歼灭。
原本的3288人,最后只有1000多人逃离,不仅团旗丢失,就连当时负责指挥的费斯中校也在战斗中死亡,并被抛弃。
至此,志愿军在东线战区算是赢得了胜利。虽然赢了,但东线战区的志愿军却也损失惨重,为了更有效地伏击敌人,大部分战士都穿着单薄的衣服埋伏在雪地里。
虽然有强大的意志支撑,但人体终究抗不过零下的酷寒冰雪,很多战士都死在了伏击的路上,这也是“冰雕连”出现的原因。
而美军部队在发现“冰雕连”的第一反应就是胆战心惊,并且拿着枪,在那些已经牺牲、冻僵的志愿军战士的尸体上补刀,生怕这些已经死了的人会突然再跳起来给自己致命一击。当长津湖战报传到苏联时,斯大林的第一反应就是询问身边的人这件事是不是真的?中国志愿军是不是真的打退了美国人?
而他也很快得到了答案,不过在得知志愿军是如何打败美国联军,以及志愿军又是如何损失惨重时,除了震撼,斯大林心中还有些许感动,不禁感叹自己之前小看了中国军队。
因为按照长津湖战况来看,如果装备和后勤跟得上,志愿军或许根本不需要付出这么大的损失,就能将美军击退。
说到这里,斯大林有些愧疚的同时,拿着战报的手也开始颤抖起来。他现在也算是明白了,中国军队能走到这一步,确实是因为拥有强大的信仰与意志力,以及出色的战术指挥,而非单纯地依靠装备和人海战术。
并且根据之前与中国军队的接触得知,中国军队的大部分装备还是以前苏联撤离中国后留下的。
中间也有其他国家的补充装备,又或是长津湖战役中缴获的一些美国军队的武器,光是种类就有很多种,整体规格很混乱。
不过当斯大林听说志愿军每个师只有3到4门大炮时,终于镇定不了了,因为他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这次作战中,中国志愿军原本的计划是歼灭联军一整个军,并且原先这个计划是可以做到的。
不过因为美军属于机械化军队,行军速度远非中国志愿军能比,所以就算美军战败,也能用很快的速度逃离战场,导致中国志愿军没办法如期完成目标。
想到这里,斯大林基本上已经能看到朝鲜战场上的你来我往,也让他更加坚信,如果补足了中国志愿军在装备和后勤上的硬件短板,美国未必能在朝鲜战场上占到便宜。
支援志愿军斯大林非常清楚,美国现在肯定也反应过来中国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并且绝对会在后期进行更加疯狂的进攻。
如果苏联这边继续不出手,中国志愿军就算能打到最后,也肯定会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毕竟在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还没来得及休养生息,就要被迫大放血,肯定会伤到国家的根本。
作为苏联最大的盟友国,斯大林虽然也打着中国的主义,但这并不表示他愿意看中国这么大伤元气。
所以于情于理,斯大林都不可能让中国志愿军在朝鲜孤军作战。于是就出现了之前的那一幕,为了志愿军在后续的作战中能轻松一些,斯大林计划将志愿军的装备做一个大换血处理。
不仅36个师的装备要做到统一,为了后续能无缝切换更替,运送物资的车辆也要进行更换。
不过,36个师的装备可不是说换就能换好的,苏联这边不仅需要工厂加班加点进行工作,还要有人负责清点这些部队所需要的具体装备数量。
这些装备可不单单只有步枪,机枪或者冲锋枪都是要靠人力进行检查和搬运的,需要耗费不少时间。
但前线战事吃紧,等到苏联这边清点完,志愿军那边可能已经遇到了更猛烈的进攻。
因此,斯大林决定先将一批早就安装检查好的武器运往前线,先帮志愿军升级一下装备,后面物资争取在1951年1月前送到。
等到抗美援朝战役进行到第二阶段时,部分志愿军部队已经装备上了苏式的现代化步兵武器,在战场上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等到第三阶段时,36个师已经全部装备完毕。
但光在装备上支持还是不够的,斯大林还专门考虑到美军坦克群在战争中对志愿军的碾压式攻击。
因为中国军队在之前的战场上很少接触坦克,在这次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坦克对志愿军的威胁将会非常大。
再加上志愿军那边没有制空优势,如果苏联这边再调一批专业的反坦克兵和防空炮兵过去帮他们进行训练和指导,效果会更好。
与此同时,美军这边也展开了激烈的商议。
麦克阿瑟
美国计划正如斯大林想的那样,美国在见识到中国志愿军的厉害后,其高层很快就开始针对中国进行讨论。是的,美国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考虑如何解决在朝鲜的中国军队,而是想着怎么对付中国这个国家。
当时有人提出建议,在中国南部进行干扰,因为那里不比朝鲜,是中国自己的领土,只要闹出的动静够大,就一定能让中国军队因国内压力离开朝鲜。
没有中国在其中进行拉扯,就算苏联再强横,也要应对欧洲哪些国家,没精力干扰美国插手朝鲜半岛的事,那么就能完全控制半岛,达成侵入亚洲的目的。
美军
这个建议一出当即就遭到了否决,原因很简单,在参与朝鲜战争之前,中国军队已经开始计划武力收复台湾。
如果现在这个时候再返回去在中国南部搞事情,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几率让中国放弃支援朝鲜,但也相当于在中国收复台湾的路上推了一把。
台湾问题的存在本就是美国想借此做跳板,不停干涉中国内政,企图隐性操控中国社会。
如果跳板直接没了,那反而是得不偿失。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美国都不会干出这种事儿。
现在唯一让他们纠结的,就是在朝鲜战争这件事上,美国究竟是要再大力增派兵力,还是放弃朝鲜半岛这块肥肉。
美国会放弃吗?当然不会,但有了斯大林的支援,这场战役的结局也在暗中埋下了引线。
想通了之后的斯大林做事也果断了许多,除了之前的军事援助,还向中国无偿提供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
并帮志愿军组建了3个坦克师和3个独立坦克团,让志愿军有足够的底气应对美军。
先进飞机支援陆地上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天上的威胁。
美国对于制空权的把握,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使得在后续最重要的战斗中,物资险些没追上大部队的作战计划。
但好在斯大林后来越来越重视抗美援朝战争,并送了3000多辆卡车给志愿军运输物资,确保弹药和粮食充足。
不过保证运输只能算是扬汤,想要止沸,还需要在空军上下功夫。
因为飞机带来的伤害和破坏力太大,一味地补救而不治本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当时苏联虽然也派出了空军,但起初只是保卫志愿军在东北的后方安全。
而新中国因为刚建国没多久,水陆空三军只有陆军能打,其他两个都处于建设阶段,并没有成型的战斗力。
也正是这个原因,志愿军在一开始的时候几乎是拿着伤亡惨烈的代价,才换来了胜利。
当时美国空军非常强悍,恰巧很多美国陆军士兵在见识到中国军队的强大后,已经失去了跟志愿军正面对抗的勇气,开始利用空军的制空优势对志愿军进行打击。
志愿军虽然作战勇猛,但却熬不住美军飞机火力覆盖式的轰炸。而自己想要反击,却没有合适的战斗机。
在一些比较激烈的战场中,为了对志愿军赶尽杀绝,美军甚至对一些山头狂轰滥炸了数天,将山头的海拔硬生生地给炸低了。
不过战争紧贴着现实。就算美军有这么多弹药补给,就算志愿军熬得过火力覆盖,可朝鲜自己也不一定能经受住这种高强度的狂轰滥炸。
时间拖得越长,不确定因素就越多,为了拉平和美军之间的差距,帮志愿军赢得胜利,斯大林决定向中国提供米格-9战斗机。
虽然这种飞机的制式不如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机,但也能分散美国空军的火力。
战争前期苏联的先进战机还在研制生产中,一时拿不出手。等到了1951年,米格-15研制成功并生产出来后,苏联立即抽出大半战机份额支援志愿军。
新研制出的500架飞机,就有372架都被苏联送给中国。
苏联甚至因为担心志愿军没人会使用这种飞机,还专门派了专业人员进行训练,并且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这种新研制的米格15-战斗机的性能优于美国战机,很快就从美军那里抢来了大半制空权。
谈判停战眼见志愿军战力越来越强,美军也失去了最开始强硬蛮横的一面,开始在战斗中跟中国进行谈判。
最终,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这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有人曾说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中国靠着人海战术和苏联的援助打赢的,这种说法属实可笑。
不可否认,当新装备还未到时,志愿军就依靠自己的战术和意志打赢了艰难的长津湖战役,又何来依靠他人之说呢。
不管在这场战争里中国和中国志愿军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之后的中国和中国军队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发展的渴求。
就像每次阅兵典礼上,不断出现在天安门前的国产新式武器一样,中国不断用努力打破了早年间只能依靠国外援助的困难。
期间还不断突破,让自己逐渐成长为一个军事实力强的国家。
如果说周总理曾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的写照,那么“为中华复兴而奋斗”则是后来有关中国的写照。
对于斯大林的选择,各位读者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