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夜巡

时间:2024-01-14 01:35:07编辑:异灵君

天才少年、宠妻狂魔—伦勃朗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后,重返艺术的本真。

早在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晚期的杰出画家伦勃朗,与其他热爱游历的艺术家不同,他的一生从来没有离开故乡荷兰,却凭借高超绝伦的艺术造诣声名远播。

伦勃朗的一生度过热浪迭起的高光时刻,也捱过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的低洼生涯。他的成名和陨落非常富有戏剧张力,耐人寻味。

出名要趁早

伦勃朗于1606年出生于荷兰莱顿,他的磨坊主父亲将幼年的他送进了拉丁文学校,在伦勃朗14岁那年,他从莱顿大学退学,因为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当一个画家。

退学后的伦勃朗拜了当地画家为师,后来经由一个当地名流的推荐来到了阿姆斯特丹。

公元1632年,伦勃朗画了《杜普教授的解剖课》,这张画毫无疑问是伦勃朗早期的巅峰作品之一。

在许多艺术家还没弄明白怎么处理好集体画的时候,伦勃朗这张《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描绘了从容冷静的医生、观察的助手还有闭目躺在木板上的病人。这张画没有夸张的表情与构图,完全充斥着理性与真实。

这副作品成就了24岁的伦勃朗人生中的第一笔生意,为其在荷兰上流社会赢得声誉,自此,画作订单纷至沓来。

宠妻狂魔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肖像画的成功,使得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声名鹊起,不仅为他奠定了艺术界中坚实的地位,更为他赢来了甜蜜的爱情。

伦勃朗在画商范·厄依伦比格的家中遇见了一名女子,她有着洁白无瑕的透明肌肤,褐色的头发和深绿色的眼睛,女子天使般的容貌深深吸引着伦勃朗。女子是画商的侄女萨斯基亚,她的父亲曾几度担任瓦尔登市市长,家世显赫。

伦勃朗担心自己的寒酸出身无法获取这位上流望族名媛的芳心。谁曾想到,爱神之箭也同时射中了萨斯基亚。

萨斯基亚对寄宿在叔父家中的年轻画家伦勃朗青睐有加。大凡天下美人多是深爱才子的,这对年轻人很快便坠入爱河。于是俩人在相遇数月后就火速订婚,携手踏入美妙的婚姻生活。

伦勃朗深爱着萨斯基亚,不仅因为爱妻为他提升社会地位、广交人脉做出贡献,更因为萨斯基亚姣好的容貌、温柔的性格使伦勃朗沉浸于浪漫而美好的婚姻生活里,创作灵感如同开了闸的水库,佳作频频。

被爱情滋润的伦勃朗为萨斯基亚绘制了一幅又一幅画像,在《扮作花神的萨斯基亚》中,伦勃朗描绘了他们结婚那年萨斯基亚的模样。

画中的她穿着一条闪闪发光的裙子,看上去像是怀孕了。她捧着一束花,头戴花环,花神手杖从身后伸出,顶端缠绕着的藤蔓,充满了向上生长的势头。这幅画生命力跃然纸上,暗示着宁静祥和中孕育着挡不住的蓬勃。

伦勃朗宠爱娇妻,不惜贷款购置豪华地产。在伦勃朗描绘的很多画像中,我们都能看到很有可能是萨斯基亚的身影。

比如她身着荷兰贵妇的昂贵装扮,或是在读书,或者是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或者是看着腿上并不可见的物品。又比如她站起身,如同穿着发光的金色长裙的女神。

伦勃朗给予萨斯基亚,他唯一的爱妻子的,是无限的心灵上细微的刻画,从精神到眼神的全方面的理解,就如同伦勃朗给予他自己的一样。

屋漏偏逢连夜雨

然而天妒这对幸福的爱侣,仅仅度过8年的快乐时光后,伦勃朗36岁时,萨斯基亚就永远离开了他。萨斯基亚去世时,他们的儿子仍在襁褓之中。

萨斯基亚的死给伦勃朗带来了难以忍受的悲痛,他为此放弃作画数年。他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幸好他创作的萨斯基亚画像,则纪念了他们短暂、浪漫而令人叹惋的婚姻。

伦勃朗思念爱妻时,展望画像中的女神聊以自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伦勃朗生命的盛宴只维持了短短8年时间,生下4个孩子,只有一个儿子平安长大。

萨斯基亚的骤然离世,像是触动了厄运的机关,爱情、财富和名望转眼就从伦勃朗身边消失了。

1642年,爱妻萨斯基亚病死。同年,名画《夜巡》(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问世。

《夜巡》没有伦勃朗想象中的成功,一些画中人不甘心支付了报酬,他们认为伦勃朗并未在画中给予他们地位上的尊重。他们要求画家修改此画,而画家拒绝,造成僵局。

而自从《夜巡》这副画之后,伦勃朗的画风变了,他不再是个精雕于细节的大师,也不再刻意的迎合客户那庸俗的审美。他开始用很重的堆叠肌理,曾经的写实主义者开始享受酣畅淋漓的感官享受。

伦勃朗因而成为阿姆斯特丹上层社会中不受欢迎的画家。

命运和伦勃朗开了一个大玩笑。

一个曾经被阿姆斯特丹视为“金童”,拥有最好地段的房子,最美丽妻子的成功人士一下子跌落到谷底。

一直到1656年,伦勃朗经济每况愈下,房子的贷款,一系列的外债以及庞大的生活开支让他不得不申请破产。他的收藏在一次次落槌竞价中被拍卖出去,当这一切结束后,他面对的是空空如也的房子,一切都没了。

重返艺术的本真

晚年的伦勃朗穷困潦倒,他变卖了所有不动产和珍贵收藏品,搬进了租金便宜的陋室。

人生总有一个阶段,放下世间所有的浮华,张扬不再,回归本真,那就是晚年。

人到了晚年,都不愿照镜子,不愿看到自己皮肤松弛、眼袋下垂、目光呆滞的脸。而伦勃朗恰恰相反,他从未因为自己容貌的老态而困扰过。

镜子与形影不离的画笔对伦勃朗同样重要,伴随着他孤苦伶仃的晚年生活。

伦勃朗透过镜子,忠实地记录下生命将尽的无可奈何:疲惫不堪的面容、老态龙钟的身躯。

他的笔触依然坚定有力,俨然还是那个24岁便盛名远播的天才画家,而粗糙肆意、不媚他人的画风,又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凝重、一份无畏、一份本真。

应该说,伦勃朗晚年的画作,是用他一生厚积薄发的力量,重新定义了前无古人的艺术,那便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在孤独和贫困中重获的艺术本真。

1669年伦勃朗在贫病中去世,享年63岁。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伦勃朗前半生的辉煌使得他的殒落显得尤为悲壮。他的作品在荷兰被打上了落伍的标签,与莫扎特一样,死后被葬在了穷人墓园。然而,就在伦勃朗逝世后不久,他的价值再次得到了世人的承认。

唯有返本归真的艺术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世间伟大的作品。时间终究会证明艺术的价值。

上一篇:潘驴邓小闲的典故

下一篇:女人越老越吃香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