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趾甲两瓣是哪族人

时间:2024-01-15 00:02:33编辑:异灵君

我国地大物博,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每一个区域世代生活的人们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方言口音、生活习性以及饮食习惯。

长期在一个地域生活,也会因为环境、生活习惯等外在因素,造成基因上的差异。

这种基因上的差异有时会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外貌上,比如内蒙古的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高海拔的大草原上,他们多半颜面扁平、鼻梁不高、眼睛内角多有蒙古褶,体型健壮体毛较少。

新疆人由于在历史上是多民族混血,因此则是颜面立体鼻梁高挺,大眼睛的双眼皮较多,并且身形修长体毛较多,这些都是基因在外貌特征上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区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但有一种并不明显的基因符号,虽然在身体上有所体现,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比如我们的小脚趾。

如果你的小脚趾上有两瓣趾甲,或许并不是纯正的汉人,为何会这么说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小脚趾有两瓣趾甲小拇脚趾甲形状很小,常常会被忽略,大部分人的脚指甲都是完整光滑的一片,只有极少数的人存在小拇脚趾甲分为两瓣的情况。

有的人小拇脚趾甲分得并不明显,只是淡淡的一道,若不仔细看不会发现。

也有的人沟壑分明,像是两片指甲拼接到一起,不过也并不影响美观。

无论脚指甲长的何种模样,只要不是必须医治的疾病都无伤大雅,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不引起人们的过多的关注。

关于瓣状甲也有很多的民间故事,在公元640多年前的大明朝洪武年间,灾害连年战乱频发,百姓死伤无数、人口凋敝。

中原要塞都城人口急剧下降,耕地无人种植、生产力不足,四处空旷荒凉。

为了尽快地恢复国家的经济和农业生产,稳固社会稳定和发展,朝廷便想出了迁移人口的计策。

这条计策就是让人口较多的城镇百姓,迁徙至中原腹地定居生活。

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到未知的地方生活,所以朝廷只能采取强制措施,筛选出人口稠密的山西省洪洞县,作为移民的试点地方,如果有百姓拒绝迁徙就地正法。

迫于朝廷的武力胁迫,洪洞县的这些百姓不敢反抗,被士兵押解离开家乡。

朝廷为了区分山西洪洞县的移民,命令士兵在每个移民小拇脚趾甲盖上,用特制工具砍上一刀。

人为制造裂痕以证明他们来自山西,此方法一来可以防止移民逃跑,二来也便于后续的管理和分配。

后来,这一特征也在这些移民的子孙后代中遗传下来,形成了如今的两瓣甲。

不过,这些只是民间传说毫无依据。

无论是在指甲上砍一刀还是在脸上畸形,都不会造成基因的任何的改变,只是外在的符号罢了,更不会被转换成基因遗传下去,所以这种说法立不住脚。

随着人类对于基因学和医学的探究,小小的一片小拇脚趾甲也存在繁杂的基因学问,或许从基因学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小拇脚趾两瓣甲的由来。

基因上的遗传在生物学上,人类基因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决定生物体的表型,小拇脚趾两瓣甲就属于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状范畴,而这一基因的由来和鲜卑族有关。

现代社会早已不见了鲜卑族的身影,但根据历史考证和基因研究发现,鲜卑族的族人有非常明显的小拇脚趾甲呈现两瓣甲的形状,并且作为遗传基因世代流传。

如果你的小拇脚趾甲也是呈现两瓣甲的形状,有很大可能性就是出自鲜卑族。

或许很多人不解,家族里世代都是汉人,并没有和少数民族联姻混血,何况还是早已消失在历史上的鲜卑族?这一切要从鲜卑族的历史和发展说起,据《北史魏本纪》载,鲜卑族原为黄帝轩辕氏的一支后裔,黄帝之孙受封北国,因境内有大鲜卑山故以“鲜卑”为号。

鲜卑族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属于东胡族群。

西汉初期,匈奴是最为强大的游牧民族,两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蒙古高原。

鲜卑的各方面实力都略逊于匈奴,只能作为匈奴的附庸生活,领地只有鲜卑山附近。

匈奴在草原上称霸野心极大,想要攻占中原地区,不断在边境挑起战争。

鲜卑实力弱小,被逼迫成为匈奴的先锋部队,用来攻打西汉王朝。

西汉有几位抗击匈奴的大将军,以卫青、霍去病为首屡战屡胜,对于匈奴造成了致命打击致使其分崩离析。

鲜卑族趁机摆脱匈奴的控制,眼看强大的匈奴都不是汉朝对手,识时务者为俊杰,鲜卑退居到乌桓北方,远离汉朝休养生息。

蛰伏了几年以后,鲜卑族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匈奴单于被鲜卑人斩杀,族内更加混乱,不得已之下退居中亚生存。

随着鲜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的部落诞生了一位文武双全的首领檀石槐,此人颇具军事和政治能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率领部队统一鲜卑各部,成为草原新的霸主。

鲜卑一举取代匈奴在蒙古高原上的地位,成为崛起的新兴力量,称霸草原以后,鲜卑族不再满足于一亩三分地,开始觊觎广阔的中原地区,不断地发起战争抢夺中原土地。

不过,鲜卑族的力量不足以对抗东汉和三国的军力。

三国时期,鲜卑几次三番在边境挑起战争,但都被曹操狠狠地打回了草原。

因此,这一时期的鲜卑族对待中原王朝的态度,就是时战时和、不停试探。

直至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力量崛起纷纷建国立业,比如:西秦、南凉、代国、燕国等,形成了几番割据的局面,鲜卑族的实力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中最为强劲的是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

文化的融合与基因的融合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强盛一时,他们率领大军攻打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并统一北方地区,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最有影响力的游牧民族北魏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管理和控制,进一步拓展在中原地区的面积,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

鲜卑冯太后率先实行均田制,改革政治体制,颁布俸禄制度。

这一系列举措,让其皇孙孝文帝拓跋宏深受影响。

为了让鲜卑族更好的汉化,他首先将以南伐为名迁都到洛阳,彻底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摆脱游牧民族的习性。

除此以外,孝文帝拓跋宏还规定用汉服替代鲜卑服,用汉语代替鲜卑语。

无论朝堂之上,还是私塾里都要书写汉字,不能写鲜卑文字,鲜卑贵族的孩童也要学习汉族文化和历史典籍,摒弃鲜卑文化。

此外生活在都城洛阳的鲜卑人,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要更改姓氏为汉姓,皇室姓氏拓跋氏改姓元氏,步六孤氏为陆氏,勿忸于氏为于氏,乙奚氏为叔孙氏......在改变姓氏以后,他们便取得洛阳籍贯,不可以再沿用自己的鲜卑姓名。

最为重要的一条举措就是,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提倡和促进鲜卑族和汉人联姻。

为了可以更好地推行这一条举措,孝文帝元宏率先领头,迎娶了汉族士大夫的女儿充盈后宫、封为妃嫔,和鲜卑族的女子地位并无不同。

鲜卑贵族都在孝文帝的指婚下,和汉族大家氏族联姻,隋文帝的六位弟弟所娶的王妃都是出自汉族大士族,汉族和鲜卑族的联姻,造就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融合,北魏王朝的这一次鲜卑族和汉族大融合的政策,不但让鲜卑族融入了汉族,并且在后世的汉族人中,掺杂了鲜卑的基因。

比如,隋文帝杨坚的母亲就出自鲜卑族。

他所娶的皇后独孤伽罗,是鲜卑权臣独孤信的三女儿,非常纯正的鲜卑血统。

两个民族之间的基因和血缘融合在一起,鲜卑族小姆脚趾甲上有两瓣甲的性状也遗传下来,成为最为明显的鲜卑族特征。

大唐时期,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拇脚趾甲也是两瓣甲的形态,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是李,迎娶的妻子也是独孤信的女儿,留着着鲜卑族的血液。

因此,鲜卑族的基因也在唐朝皇室里传承了下来,李世民的小拇脚趾甲出现了鲜卑族的基因特点,实属正常。

根据历史考证以及基因研究,除了鲜卑族具有这一明显的生理特征以外,其他中华民族并未发现相似特征,所以说小拇脚趾两瓣甲是鲜卑族独一无二的基因遗传。

不过在581年,北周最后一位皇帝静帝将皇位禅让给隋文帝杨坚以后,鲜卑族也随着北周灭亡,逐渐融入汉族文化,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两瓣甲的基因却并没有改变,作为鲜卑族的象征在汉人中传承。

事实上,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基因传承,作为此民族独一无二的象征。

在历史洪流的推进中,各民族也早已进行过多次的融合,将一些基因特点保留了下来。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同为华夏儿女早已不分彼此,永远都是一个大家庭,所以这些区别特征也逐渐被人忽视。

上一篇:去黑头面膜

下一篇:鸯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