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时间:2024-01-16 03:27:48编辑:异灵君

胡子的蒙娜丽莎是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创作的一幅肖像画,也被称为“拉丁之河的耕者”。这幅画展现了一个穿戴典雅、神秘内敛的女子,她留有一抹胡须,似乎成为画面中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让这幅画充满了神秘感,并引发了无数人的研究和探讨。胡子的蒙娜丽莎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了蒙娜丽莎肖像画中的另一种经典形态。

一、蒙娜丽莎的微笑美学鉴赏?

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的内容及比例:高兴 83%,厌恶 9%,恐惧 6%,愤怒 2%。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次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

还有一种近乎无稽之谈的说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欢愉激素。这种说法很少有人相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巧克力呢。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 人类学教授辛科尔 肯瑞尔认为蒙娜丽莎有这样的微笑是因为她把饭吃饱了,因为她嘴角的弧度和她手轻放在自己的腹部上的动作与人类在饱食一顿之后的反应完全相同。

画中,左边的地平线比右边的低,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大。历史上左边代表女性,体现达·芬奇崇拜女性。其实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有很多共通之处,埃及传说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将其读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丽莎非男非女,是两性的结合体。

二、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作品赏析?

画胡子的蒙娜丽莎是艺术史上的惊雷,这是对传统艺术的颠覆与不屑一顾,从这个胡子开始,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亵渎的,不在是被定义的被固定的,艺术不仅仅是形式美,他是应该是无限的自由。

这幅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作品本身,毕竟连蒙娜丽莎都是印刷品,他只画了个胡子,但是他是第一个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颠覆。在他之后,现代艺术的思潮滚滚而来,艺术不仅仅是挂在艺术馆,博物馆,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个人都可以定义自己眼中的艺术。

三、给蒙娜丽莎画上小胡子的原因?

后现代解构主义 表现为对权威的一种反对 嘲笑

四、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先驱是谁?

优质答案1:

最近刚好在写有关西方现代美术的书,有一些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超现实主义脱胎于无政府主义的达达运动,达达主义在成员、精神、艺术手法上为超现实主义做了前期铺垫。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广泛些,可以说是19、20世纪之交那些具有创新、反省、独立、批判精神的欧洲前卫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共同推开了超现实主义艺术世界的大门。而绘画,作为其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态,在与超现实主义的结合后,创造出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景象。

而提到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先驱,大家可能最多联想到的是籍里科,但籍里科本人并不承认自己是超现实主义。他热衷搞自己的形而上画派。此外杜尚等人也给超现实主义产生巨大影响。而最早提出超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并不是绘画领域,而是阿波利奈尔在他的一个剧本中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超现实主义,有着自己的组织、宣言和核心人物,这一运动与欧洲社会、宗教、科学、哲学、美学、心理、艺术相互影响、相互辉映,从诞生之初一直到后期渐趋式微,它的发展历程折射了半个多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轨迹。在我们如今的后现代、信息社会中,比喻、置幻、同构、空间矛盾、变异、夸张、蒙太奇、拼贴,这些超现实方法也常常被用于各种艺术创作及大众文化中。利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或者理念所拍摄的电影、摄影、时装、绘画、音乐、小说等等仍然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当它们被使用于各类商品的设计或者广告宣传中,更容易俘获大众的购买欲望。

在瑞士苏黎世以一家名叫伏尔泰的小酒馆于1916年2月5日正式开业。在这家酒馆里,特里斯唐·查拉宣布了“达达主义”的正式诞生。他是一位来自罗马尼亚的犹太人,本名塞缪尔·罗森斯托克(Samuel Rosenstock)。查拉在达达主义运动宣言中,引用了笛卡尔的话说:“我连在我之前是否有人存在都不想知道”、“我贬低未来!”。

由信奉无政府主义、反战争的年轻艺术家们所发起的这场文艺运动,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从而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的另一位发起者理查德·胡森贝克,是一位逃避兵役的德国人。作为一位成长于多特蒙德的诗人,他先是在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学习医学,后来又于1912年到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哲学。1914年,理查德·胡森贝克应征入伍,他利用自己学过的医学知识假装头疼,逃避兵役跑到了苏黎世。

达达主义者们认为催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口号听上去显得有些自相矛盾,比如:“你们抛弃所有,抛弃达达主义,抛弃你们的妻子、你们的爱人、你们的希望和你们的恐惧。上路吧。”而且他们的对这场运动的命名也显得随意,据说“达达”一词也来自于一个随意挑选的法语词汇——1916年2月8日,查拉将一把裁纸刀插进一本德法辞典,翻开辞典后在刀尖所指的位置正是“达达”这个单词:Dada,于是就用了这个单词作为活动的旗号。

这些看似荒谬的做派正反映了这群年轻人对待现实世界的看法:在战争的摧残和破坏下,所有社会既定价值、道理或者美感标准,都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具有偶然性和不可知性。达达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的色彩,而但这些外在的形式也准确地概括了他们的主要特征: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

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者们都与之针锋相对。他们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他们所发起的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唤起新视觉幻象及新内容,对传统的观念批判和审视,通过反主流文化达到解脱。达达运动即破坏和冲击了西方的文化传统,也孕育出现代艺术的火种。这正如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说:“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

达达主义看似一场偶然诞生的、时间不长的运动,但也有其承上启下的思想的沿革。达达主义被看作是一场早期的超现实主义,尤其体现在视觉艺术方面。而早在达达这个名称出现以前,法国人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注1】就表现出了明显的达达精神。

在1912年,杜尚将“时间-运动”作为考察对象,创作出了《下楼梯的裸女》

(《下楼梯的裸女》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1912年 147.3cm x 88.9cm 收藏:美国 费城艺术博物馆 )。反映出杜尚已经开始对传统静止、凝固的绘画表现方式产生了怀疑并做了突破。

在画面中,他把下楼梯的裸女分割成一块块由线条组成的形体,我们隐约从中能够看到许多重叠的动作状态,寓意了工业时代机器和人互相交织的紧迫感和速度感。杜尚的这幅画曾参加了美国首次“国际现代艺术展”,但当时的《华尔街日报》却对这幅作品评论说:“牛头不对马嘴,画布上没有裸体的人,不管你怎么用心看,也不管你从什么角度看,都只能看到一块画布。”的确,杜尚没有在画布上描绘出一幅人们习惯思维中那样的裸体女人,但正如这种对杜尚否定的言辞,他正是用这种方式来质疑《华尔街日报》所代表的传统审美观。

除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外,他还尝试在创作中使用锡片、铅丝、油彩、粉末等非传统材料和全新技法进行创作,这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大胆的狂热想象力。后来,他发展到用自行车轮、铁锹、梳子等现成品做成雕塑,甚至让现成品直接成为作品,比如在1913年,他就把一辆自行车座倒置在一张凳子上,利用光影投射,让作品显示出独特的几何图案。

( 《现成的自行车轮》杜尚1913年)

杜尚这类“现成品”艺术,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艺术乃至整个世界的看法,引领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并质疑。他将现成的工业生产品作为艺术品,让人们感到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融了,这种行为本身正是针对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文明,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开始重新思考。杜尚的创作被认为是典型达达式的——这意味着思想的开端,一扇朝向新事物的窗户被悄然打开了,新的艺术游戏规则开始因此而酝酿。

1915年,杜尚来到了纽约,将他的达达主义带到了美国,继续以他惊世骇俗的创作思维反叛传统艺术。他把署有R·Mutt签名的一尊陶瓷做的小便器送至1917年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题名为《泉》(图5-3 杜尚 《泉》 1917年) 。

以《泉》命名的艺术作品首先会让人联想到安格尔那副著名的《泉》,这幅新古典主义名画是一幅将抒情美、纯洁美和恬静美结合在一起的典范,成为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审美法则。

( 安格尔 《泉》 The Source 1856年 4100pxx2050px 收藏:法国巴黎卢浮宫藏),这种审美思维已经占据了人们的脑袋几乎一个多世纪了。而杜尚这种标新立异的行为当然被当时的人们视作是对传统审美的亵渎,自然这幅作品也遭到了自诩前卫的组委会拒绝。此后,1919年,杜尚又用铅笔给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于是“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成了西方现代绘画史上的名作。

在杜尚漂洋过海将达达主义带到美国时,这场文艺运动很快传遍了欧洲,席卷了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各个领域,他们通过公开集会、示威、出版艺术及文学期刊,表达自己对艺术、政治、文化的热情洋溢的评述和见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论是战胜国英、法、俄等国,还是战败国德、奥等国,都不可避免受到了创伤。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世态炎凉,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厌世、悲观的情绪。此种形势之下,人们(艺术家们)开始否定一切,开始逃避现实,追求不存在的梦幻,以脱离现实的悲哀与残酷。战争的创伤使人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更多共鸣。在美国纽约,达达的风云人物是杜尚;在德国柏林,达达的核心是理查德·胡森贝克;而在巴黎,达达则以文学界力量为主,法国作家布勒东(André Breton)和苏波【注2】、路易·阿拉贡号被称“三剑客”,1919年3月他们在巴黎办了一份名为《文学》的杂志,虽然取名为“文学”,但这份杂志的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

在查拉于1919年到达巴黎后,以安德列·布勒东为首的巴黎“三剑客”携带他们创办的《文学》杂志集体加入了达达主义阵营,这本杂志也成为达达主义团体的机关刊物,成为他们表达自己主张的喉舌。由此,巴黎便成为达达主义运动的活动基地。

尽管如此,影响范围波及全球的达达团体本身,却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达达主义者们展示的是杂乱无章和惊世骇俗,它产生于混乱,又致力于创造混乱。在破坏一切的同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打破现成品与艺术品、创造者与欣赏者、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但是在打破之后,如何重建新的审美秩序?达达主义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系统理论或者成熟的艺术作品。

这些综合因素导致这一运动走向了死胡同,在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行列。

这时的达利正在马德里越来越变得引人注目, 达利的创作之路与达达主义虽然没有直接、明显的交集,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1923年,达利在巴塞罗那的达茂画廊(Galeries Dalmau)展出了自己的8幅作品,开始引起一些现代派画家的关注。此前,这个前卫的画廊曾于1922年举办了一次达达主义的画展,画展的目录序言正是当时巴黎达达分子的领袖安德烈·布勒东所撰写。同时,这位未来超现实主义者的领导人在巴塞罗那的阿顿洛发表了—次讲演,题为“现代演变的特征及其结果”。

1896年出生于法国的安德列·布勒东比达利年长8岁,从1913年开始学习医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部队退伍的布勒东回到巴黎在一家医院的精神病科室工作,他痴迷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成为他后来领导超现实主义运动明确了思想基础。同时,他在巴黎结识了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8.26—1918.11.9),后者将他引荐给阿拉贡、菲利普·苏波、阿拉贡和保罗·艾吕雅等人。

1922年布勒东同查拉的达达主义产生分歧,开始提出自己的超现实主义理论。被他控制的《文学》杂志开始载文对达达主义发起攻击,他提议召开“明确方针和保卫现代精神的国际会议”以便把超现实主义国际化,上文提及的他这一年赴巴塞罗那发表的演讲,正是他的系列行动之一。1924年布勒东团结了当时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包括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人一起同达达主义决裂。他参与成立了“超现实主义研究室”,主持出版《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起草了《超现实主义宣言》。

这些都标志着超现实主义正式登台亮相了,而布勒东成为这一运动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

布勒东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布勒东认为,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种状态——梦与现实、理性与疯狂、客观与主观——是可以统一的,统一的状态便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

给予超现实派最大的启示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的理论。布勒东有过学医的经历,他在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立即领会到精神分析与达达派的无意识表白之间的关联。精神分析注重对梦想、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加以诱导。一方面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依从潜意思,不受不受理性支配,另一方面他们也探索如何表现现实和理性世界之外的世界,创作一种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超现实题材。

“超现实”一词最早是由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提出的,他的剧作《蒂雷西亚的乳房》一直被公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这部创作于1918年的剧本中,阿波利奈尔为其取了个副标题:“超现实主义戏剧”,这是历史上艺术家们首次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

阿波利奈尔尝试用诗句来构成图画的“图画诗”,他与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圈子很紧密。阿波利奈尔才华横溢,除了创作诗歌外还写了大量的艺术评论,他对造型艺术保持着长久的兴趣,对形状、色彩的天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使他能够比常人更准确地对艺术潮流和艺术品的价值做出判断。这位巴黎的文艺积极分子,在那个时期扮演了诗人画画家之间一个桥梁的作用。他撰写评论文章为马蒂斯、毕加索推销画作,也结识了米罗、籍里科等一批超现实主义的画家。但他此前就曾对米罗、基里科、夏尔加等人表现出高度的评价。他的艺术思想对夏尔加、杜尚等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夏加尔就画过这幅《向阿波利奈尔致敬》。

( 夏加尔 《向阿波利奈尔致敬》 Homage to Apollinaire 1912年 200cmx4747.5px 收藏:荷兰 Stedelijk Van Abbe美术馆)

可惜阿波利奈尔于1918年英年早逝,他没有见证达达主义的谢幕也没有看见超现实主义的流派兴起所掀起的巨大风浪。

优质答案2: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取自于达达主义的部分观念,它最重要的哲学依据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代表画家有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里特、等。意大利画家基里科应该是比较早的。

五、你觉得《蒙娜丽莎》美吗?为什么这幅画如此著名?

优质答案1:

《蒙娜丽莎》已经不需要别人来评论她美不美了,《蒙娜丽莎》的价值是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幅画是什么?答案毫无疑问是《蒙娜丽莎》,无论学没学过绘画、关不关心艺术,你一定都听过它的大名,看过她神秘的微笑。卢浮宫里精品云集,能让人里三层外三层、伸长脖子垫着脚用绳命围观的只有《蒙娜丽莎》。

优质答案2:

世界文化宝库里有许多令我们现在人都十分赞叹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有的体现了向上的精神,还有一些充满了神秘感,深深的吸引着我们现代人的目光,用它们的艺术之美牢牢的抓住我们。其中比较受大家欢迎的就是绘画作品了,这些作品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和社会变化。在我国出现的画作一般都是水墨画,利用墨笔来勾画出一幅幅惊世之作。在早些时候的西方国家,那里的画家都喜欢画油彩画,他们也创造出了许多震惊世界的作品。

上一篇:螣蛇

下一篇:屈原姓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