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陵

时间:2024-01-18 22:47:35编辑:异灵君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咸阳城东北20千米处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礼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追封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墓称陵。唐玄宗即位后,下诏削去杨氏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将顺陵改回王妃墓,但后世习惯性仍以顺陵称之。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顺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武则天之母杨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九月,年92岁。初赠晋国夫人,以王妃礼埋葬于咸阳洪渎塬上,称杨氏墓,墓园及石刻一如旧制。其后,为了政治需要,唐睿宗永昌元年,武则天距登上帝位仅咫尺之遥,为抬高身价,追尊其父为“忠孝太皇”,母杨氏也被尊为“忠孝太后”,杨氏墓改称“顺义陵”。武则天正式称帝后,为了和自己的地位相称,于天圣二年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其陵为“顺陵”。

随着杨氏身份的不断改变,武则天对陵园屡屡进行扩建。最后的陵园面积从83070平方米扩大到1094624平方米,增加了12倍,居然超过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的献陵面积(554510平方米)近乎一倍。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奉武则天之命,一通由杨氏的孙子、梁王武三思撰文,外孙、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书丹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又称《顺陵碑》),立于顺陵南门的司马道旁。这通高约10米的巨碑,全文4300字,刻字方正规范,间有篆隶,字迹娟秀俊美,其中还有武则天新造字16个,是唐初的一通名碑。

同时,武则天还下令,征集天下的能工巧匠,精选石料,僭越先朝帝陵的制度,超标准地为顺陵雕造了多尊巨型石刻。不过,顺陵的墓主杨氏毕竟不是真的帝王之后,所以不但不为世人所承认,还成了李唐后代泄愤的场所。开元元年(713年),刚登上帝位的唐玄宗即下诏削去杨氏的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十分明确地将顺陵改称王妃墓,顺陵之名也不复存在。顺陵虽然不是帝陵,但它是唐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处皇家外戚陵园,石刻气势雄伟,在唐代陵墓中最为杰出。

顺陵分三次修建而成:

第一阶段,太原王妃墓时期。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八月二日,杨氏卒,武则天为皇后,参与政事,追封杨氏为太原王妃,称杨氏墓为“太原王妃园寝”或“太原王妃墓”。覆斗形的墓葬封土前,列置了1通石碑、1对石柱、2对石虎、2对石羊、1对石人,共13件石刻,陵园规模相当于今天见到的内城。

第二阶段,顺义陵时期。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高宗病死后的第二年,武则天独掌大权,追封杨氏为魏王妃、忠孝太后,改太原王妃墓为“顺义陵”,并对顺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在陵园四周修建了陵墙,在南门内侧列置了8对石人,共计16件石刻。

第三阶段,顺陵时期。天圣二年(691年),武则天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陵名为“顺陵”。在内城陵墙之外,列置了大型的石雕造像多对,其中包括南门的1通石碑、1对石柱、1对独角兽、3对石人、1对石走狮,东门的1对石蹲狮,西门的1对石蹲狮,北门的1对石蹲狮、3对石马及3对牵马人,共计31件石刻。还在南门神道外建造了两个大型的长方形乳阙,使其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顺陵从唐高宗咸亨元年最初营建开始,至长安二年顺陵碑的设置才最后完成,历经太原王妃墓、顺义陵、顺陵三个阶段,其修造与扩建的时间长达32年之久,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顺陵陵园。石虎和石狮同时出现于陵墓之前,在看似矛盾的石刻组合与陵墓制度面前,实则反映了顺陵营建的不同阶段和武则天政治地位的逐步提高与变化。

武则天在制定和推行自己一系列治国纲领的同时,着手顺陵园寝的扩建工程,以抬高杨氏的身份地位。扩建的陵园为外城,扩建后陵园面积是初葬园寝的100多倍。通常认为帝王陵寝是按照帝王生前居住的宫廷格局来设计的,但顺陵并不是据杨氏生前所居住的宫廷规格来布局,而是按照武则天的思路构想的,在外观上大致承袭了唐初以来封建帝王陵寝的形制,但赋予了新的内涵,陵墓从象征到体像,体现出与易图的对应或演绎关系。如陵墓位于内城北部略偏西的原因,主要与九宫八卦中的方位有关,在九宫中的乾六宫位置,避开了天盘、人盘的遮盖,符合至高无上的原则。

顺陵有一座陪葬墓,是杨氏孙武三思墓,在顺陵附近曾出土过武三思的镇墓石一方。然武三思在唐睿宗时曾“剖棺戮尸”,墓也被掘,出土镇墓石的地点并不见得真是武三思墓址。

陵园格局

顺陵的平面布局,按照建造的先后顺序,从里向外形成了三重布局。

陵园中心的封土为第一重,以封土周围的陵墙形成的内城为第二重,以4对石狮象征的四门形成的外城为第三重。三重建筑的布局,其中轴线不相重合,这也从建筑学上验证了这三重建筑不是同时修建的,因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讲究对称布局的,很难想象一次建成的顺陵会有三条不同的中轴线,而石刻的体量、造型、雕刻技法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1.第一重:封土。封土和封土前的石刻,构成了顺陵陵园最核心的区域。在顺陵营建之初,这就是顺陵陵园的全部内容。

同时期的建造物形成同一条中轴线,不同时期的建造物形成不同的中轴线。遵从这一原则,以封土几何中心与封土前5对石刻连线的中点形成一条中轴线(1轴),也是整个顺陵陵园形成最早的一条轴线。

覆斗形的封土符合杨氏埋葬时的身份,“以王礼葬咸阳”;封土前对称列置的石刻,组合完整,与封土浑然一体,应为一次性营建的产物。

2.第二重:内城。内城主要是指以陵墙形成的一个封闭性的空间,陵墙上的建筑设施还有4个角阙以及南门门址两侧的两个门阙。此外,还包括南门内侧的8对石人。

顺陵以内城南门及8对石人建立内城南北轴线,此为顺陵第二次营建的产物(2轴)。此时顺陵已“号墓为陵”,墓主身份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与墓主的身份、陵墓的称谓相符合,建立内城陵墙,建造司马道,雕刻新的石刻也就必不可少。陵墙的建造,使陵园的规模有所扩大,在空间上也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整体。

从封土、封土前石刻、内城陵墙和陵墙南门内石刻的布局来看,封土与封土前石刻形成一条中轴线,内城南门和南门内石刻形成另一条中轴线,两者的差距较大,所以,将内城陵墙和南门内石刻归于第二次建造较为合理。

3.第三重:外城。

外城的存在,是以陵园外侧的4对石狮象征性地体现出来的,因为石狮一般位于大门之外,所以4对石狮应位于4个大门之外,但顺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4个大门,甚至连围墙也不存在,所以外城的存在仅是象征性的。但在南神道南端,却有两个高大的乳阙,标志着陵园的最南端。

顺陵以1对独角兽、1对石走狮连线中点建立司马道轴线,因为独角兽与石走狮、乳阙以及北门外的石蹲狮、石马都是同时期的石刻,这条轴线向北延伸,必然贯通整个陵园的南北。

外城以四对石狮象征大门,以一对乳阙为神道南端的标志,以分布匀称的大型石刻为主要内容,形成规模宏大的分布格局。

上一篇:鹅头红

下一篇:古噬人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