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海城市八里镇小新村南侧有一片气势恢宏的陵园,海城人都知道,这清初的著名人物、“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后人的墓地。
尚可喜一生颇具传奇,他得以历史留名的理由至少有二:一是随清兵入关,战功显赫,被封平南亲王;二是助康熙时候发生的“三藩之乱”,尚可喜是坚决反对叛乱的。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亲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公元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遗嘱死后归葬老家海城,清政府为纪念他的功绩,拨8000两白银修建尚王墓园,满汉合璧御碑一通,背面铭文为康熙帝钦赐,康熙帝御笔“平南亲王尚可喜之墓”。赐田万顷,安置家属,派两名四品顶戴的佐领和100名士兵,世代为尚可喜守陵,一直侍守清朝结束,达200余年。
他的墓地民间称尚王陵,按封建说法,只有皇帝皇后的墓才称陵,王和公主一级的墓称圆寝。所以称尚王陵,是民间说法。尚王陵以“尚氏家族墓”的名字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陵园坐东朝西,有的说是传承满洲尚西的民俗(满洲人家的祖宗板子、祖先画像和家谱都供在西墙上)。也有是说是有面向当时大清首都京师,表示至死都忠心耿耿的意思。
尚可喜(公元1604年─公元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城西十二里老鹄窝,后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
尚可喜是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平民百姓,他的父亲是明朝一名职位低微的军佐。中原传统把当兵看的低贱,当兵的家族也不许考科举。
明朝低级军官或士兵,没人重视,尚可喜的父母均在战乱中丧命。19岁的尚可喜算是子承父业,入伍当兵。
尚可喜入伍,隶属于毛文龙驻守的皮岛,他赶上发生兵变,小军官尚可喜挺身而出,斩杀祸首,力挽狂澜。尚可喜因其骁勇善战,而且算是忠心耿耿,很快晋升为广鹿岛副将,成为东江总兵官黄龙部下亲信将领之一。
1629年袁崇焕斩毛文龙,皮岛总兵黄龙接任。黄龙与后金交战中,兵败自杀,沈世奎接任。战乱中,尚可喜的妻、妾在内的数百亲眷不甘被俘,全部投海自杀。
沈世奎认为尚可喜未能及时来救援,设计诳尚可喜至皮岛,意图诬以罪名,加以谋害。此事为尚可喜部下许尔显等人侦知,尚可喜备必入绝境,遂于后金接洽。
天聪八年四月十日,尚可喜投诚后金抵达盛京。皇太极率领诸贝勒与满汉群臣出城十里相迎,欢迎仪式一如孔、耿等人前来归降之规模。十五日,授尚可喜为总兵官,赐敕印。
尚可喜的军事才能在后金得以充分发挥,他的部队被封为“天助兵”,他因战功很快升迁至总兵,后又被封为“智顺王”。
清顺治元年,1644年),40岁的尚可喜等三顺王随清军入关,在歼灭李自成、南明等残余势力中,立下赫赫战功。
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平南王”,赐金印、金册。
顺治三年八月(1646年9月)以恭顺王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与怀顺王等率满洲、蒙古、汉军官兵往征湖广、两广。趁绍武政权庆祝战胜永历政权之时,攻下广州。
顺治六年1649年,南明永历叛军再度占据广东。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尚可喜与耿继茂部队攻下广州。
尚可喜在广州建平南王府,故址为今广州市越秀区的人民公园,现在越秀公园门口的一对石狮,就是当年尚王府的。营造“藩城”,史称其“以内城为藩城,置百官于外城”。
尚可喜驻粤26年间,维持社会秩序,重建礼乐文教,促进经济发展,修复广府学宫,捐资广建佛寺(现在广州很多大的寺庙,都是在尚可喜驻粤期间修建),保护宗教信仰,民众安居乐业。
吴三桂发起三藩之乱,尚可喜的部分手下响应。尚可喜表示忠于清室,拒绝响应,广州遭到叛军围攻。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发兵围困尚可喜的府邸,夺取广东最高指挥权,响应吴三桂叛乱。尚可喜闻变后欲悬梁自尽,被左右救起。尚可喜一直表示忠于清室,拒绝附逆。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是史载就是“三藩之乱”之一藩,但他的家族后代从不承认反清。)
尚可喜有24位夫人,共生了33个儿子32个女儿。因为他的哥哥没有儿子,大儿子过继给了哥哥,所以剩了32个儿子。陵园排列着尚可喜32个孩子的墓碑。尚可喜的32个儿子大多在军中任副都统以上的军职,其中以世居京城的第七子尚之隆一脉尤为显赫。海城当地有尚可喜两个儿子的后裔。现在尚可喜32子的后代分布于全国各地,海外大概也有几万人。
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清明节和尚王尚可喜诞辰日,全国各地的尚王后裔都派代表在尚王陵举行祭祖活动。尤以2004年尚可喜诞辰400周年的纪念活动最为壮观
《尚氏宗谱》一修谱是从四世祖尚可喜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亲自修建。其子孙分别于康熙五十三年、乾隆十七年、五十六年续修三次。满洲国康德六年(1939)再次续修,这次续修扩充了自乾隆五十六年至满洲国康德六年共一百五十余年间的宗族人口,世系分明,井然有序。
《尚氏宗谱》的最后一次编修是从1994年开始的,历时4年才完成。至1994年粗略计算家谱中已续入近1.5万人口,到现在家族人口估计已近5万人。
尚可喜后裔隶属于汉军八旗,汉军八旗后可报满族,也可报汉族,故其后裔有的报满族,有的报汉族。
平南敬亲王尚可喜第八子尚之隆,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与和硕和顺公主订婚,被晋封为和硕额驸,奉孝庄婚配。他的儿子儿子尚崇廙娶和硕格格(郡主,简亲王雅布第十女),封和硕额驸。尚之隆的前三个女儿也都嫁入王府或宗室。所以尚之隆的后裔均报满族。
即使到晚清,尚可喜家族仍很荣光。尚可喜第八世后裔尚其亨是很受慈禧和光绪帝宠信的重臣。1905年,尚其亨和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回国后对慈禧和光绪帝陈述了适应国际形势,革新政治,实行宪政的必要性。其中许多意见被慈禧采纳。尚其亨的长子尚九由慈禧做媒,娶肃亲王善耆之女和硕郡主为妻,被称为和硕郡主额驸。他以三品衔花翎即选知府分省补用道的身份,在其父出国考察宪政时,又以出使各国考察政治随员身份随行。
新中国成立后,尚家依然出了很多人才,如尚世武曾任外交官,尚世铉是北师大物理系的教授,在学术研究上很有成就。尚世南在钢铁冶炼研究上有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津贴……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尚派艺术的创始人尚小云,汉军镶蓝旗人,平南王尚可喜的第十二世孙。
尚小云的祖父尚志铨,曾任广东清远县令。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1905年其父病亡,家道中落,尚小云才被迫走上“戏子”之路。
尚小云因当了“戏子”,被逐出尚氏族门,他曾到海城老家寻根问祖时,被撵了出去。
古典文学家周汝昌曾在雍和宫附近的一处小摊见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的彩色花卉一幅,镶在镜框里,钤一白文印,审视四字印文是“平南后裔”,盖言是清初平南王尚可喜之后代也。尚小云曾自号“平南裔子”。
尚氏宗谱,记述其世系字辈为继、学、可、之、崇、玉、维、政、宗、吕、其、世、德、尔、祖十六字。平南王尚可喜为第三世,尚元照为第十二世,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本名德泉),则为第十三世。
所以说,尚可喜是清王朝三个藩王中结局最好的一个王爷。民间传说的“三藩之乱”,只是误传讹传而已。在清廷重要文献《清史稿》中,只记载有吴三桂、耿精忠两个藩王叛乱,对尚可喜则是给予充肯定的。
尚可喜作为三朝元老,赫赫功臣,威镇南疆,爵至封王,却从不居功自傲,反而更加小心翼翼,久萌急流勇退之念。早在顺治十年(1653),他在知命之年,广东取得军事上节节胜利,“四境渐安”时,就以“痰疾不时发作”为由,疏请“解兵回京调养”,有意引退。顺治帝婉言慰留,作罢。历史上多次发生“功高震主”和“尾大不掉”的骄兵悍将与朝廷的矛盾,尚公不能不想到此点,于是多次主动请求引退,可见其对清廷的忠诚是无可怀疑的。顺治帝因广东尚未彻底安定,需要他继续出力,屡示“应俟承平之后另议”。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到康熙十年(1671),全国基本统一,清朝统治业已现固。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请:“方今四海升平,臣年已七十,精力就衰,正退耕垅亩之日”(平定三逆方略》卷1),疏请“以两佐领甲兵及藩属孤寡老幼自随,归老辽东海城”,留其长子安达公尚之信镇守广东(《清史列传》卷78)。康熙久蓄削藩之志,立即批示:“览奏,具见恭谨,能知大体,朕心深为嘉悦。”。尚可喜登记造册,准备举族迁回海城。
是年七月,吴三桂亦疏请移藩,实为对清廷的试探,康熙帝对其早有怀疑,得疏即下议政王大臣会户、兵二部议奏。康熙说:“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及今先发,犹可制也。”(《清史稿?吴三桂传》卷474),下令同意撤藩。吴三桂大失所望,于是便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反清。南方群起响应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西等地皆为吴三桂统辖;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因是耿精忠女婿,也参与叛乱之中。广东平南王麾下将领刘进忠、祖泽清等多人举兵响应,沿海群岛并起。吴三桂由起兵时三万兵力,短短几个月旗下就有30万兵马。在这紧要关头,可喜公立即上疏表明自已的立场:“臣与耿精忠为婚姻,今精忠反,不能不跋踏于中,惟捐驱矢志,竭力保固岭南,以表臣始终之诚”。康熙帝遂命尚可喜留镇广东,参与平叛。尚公得知吴三桂遣兵二万屯黄沙河,建议“请就近移师,同臣会剿。”康熙对他的自告奋勇和战略策略完全信任和赞同,谕称“王累朝旧勋,性笃忠贞,朕心久已洞悉。”更加委以重任:“王为国抒忠,厥功懋著。当兹军兴之际;提督抚镇以下,俱听王节制。文武官员,听王选补奏闻。一切调遣兵马及招抚事宜,亦听王酌行。”十四年正月,康熙加封可喜公平南亲王,授次子之孝平南大将军 (《八旗通志》卷183)。
尚可喜坚定不移效忠清室,分兵以广东弹丸之地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为清政府平叛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广东亦受到贼寇冲击,盗贼并起,博罗、河源、长宁、增城、从化诸县先后告警,可喜于是分兵将他们剿定。
不久,尚可喜痰疾发作,卧床不起。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公在广州病逝,享年73岁。临终前,一直昏迷的他忽然强睁眼睛说:"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 他令诸子把皇太极所赐冠服取出,穿戴好后扶他起来,向北叩头,说:"吾死之后,必返殡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说完便逝去。棺椁暂厝于广州大佛寺。
康熙皇帝闻讯不胜震悼,特遺国子监祭酒宜昌阿、礼部郎中范承勋等赴粤,谕祭二坛、赐谥曰敬,立碑为念。康熙二十年(1681),其骸骨运往海州凤翔山归葬(后又迁葬今海城市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时,圣祖派钦差沿路往莫,又传谕其子称:“王素笃忠贞,若人人尽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联每念王至老怀诚,克尽忠荩,心甚着注,殊为伤悼。”这是大清最有作为的康熙皇帝对尚公非常敬重、充满感情的盖棺论定。
尚可喜亲王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国家的统一,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南征北战数万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屡次受到清朝崇德帝、顺治帝、康熙帝的褒奖,蒙受“三代皇恩”。
尤其是尚可喜在镇守广东期间,对祖国东南地区人民休养生息关切备至,力辞“址地分耕”,反对迁移沿海居民,赈济饥荒黎庶,终成清代前期安定的大局;竭尽全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坚决反对吴、耿两藩的分裂,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尚可喜去世后安葬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尚王陵园门前竖立有康熙帝亲笔书写御赐的汉白玉石碑,上书:尚亲王谥敬可喜尚公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