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李玫瑾:李玫瑾个人资料及简介
李玫瑾
时间:2024-01-19 07:14:24
《心理抚养》作者: 李玫瑾内容简介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作者简介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谁在犯罪》。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她的相关讲座被广泛传播,以其内容为主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也因此广受好评。短评提高自我是最好的修养与教育有孩子之前一定要拉着孩子爸爸也看下,不用七七八八,有时候把握几个关键点就够了,把地基打好一点。我们看到的现象,李老师三言两句就说到了本质。阐述了父母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和家庭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学到了。好书得读10遍。我在研究犯罪心理现象时发现,一些行为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他们说话不流畅,在对话时,他们经常为选择某些词语而在那里半天不吭声。若要求他们与人讲理,他们肯定发怵。正因为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动手,甚至也不愿别人动嘴,因为他说不过别人。 言语木讷的男性如果犯罪,多为突然袭击式的硬暴力;而同样言语木讷的女性假如犯罪,则多呈隐蔽的软暴力,如投毒。 为什么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人不善言谈呢?显然,他们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之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缺乏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女性与男性相比更爱说话,想必这也是老天的一种用意,因为母亲在心理抚养中担负看最重要的角色。 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你怎么回应呢?你一会下来,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 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 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但这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抚养。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尽管我没有大规模的统计数据,但这种相关性仍可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观察。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差别较大,也容易观察到一些与性格、脾气相关的事实。 大凡在鱼米之乡生活的人,性情多比较平和,如四川的成都、江苏的无锡等。因为自然条件好,水里有鱼虾,地里四季有青菜、野菜,吃的东西不那么匮乏,就不用所有的人天天外出劳作,女性可以留在家里做些女工,孩子一哭喊,除妈妈外,奶奶、姑姑等都可以过来搭把手,孩子的痛苦很快就会得到解除,长大后性情也就较为平和。 再看一些贫瘠的地方,天寒地冻,或沙多水少,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往往全家都要出去活,妈妈经常喂完奶就把孩子搁在炕上,然后到门外帮忙或给全家人做饭。孩子醒了哭喊,可妈妈手里的活不能马上停下来他只能等着,有时吃了奶肚子胀,难受的孩子又不能翻身,只能哇哇大哭,大人们还找理由:哭可以长劲!是的,他们长出来的劲儿全是蛮劲,暴脾气。 其实,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引自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如果说哺乳给了婴儿“味觉”的满足,被亲人抱在怀中或睡在父母身边可以完成他的“嗅觉”满足,那么五种感觉中还有三觉,即视、听、触觉,这三觉有什么作用呢?它们的作用就是接收“心理营养”,这种营养直通大脑,积攒下来,成为心理成长的内容。 心理学中有个很有名的实验,即感觉剥夺实验。这个实验是加拿大的两位学者在1954年做的。有一天他们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让他吃饱、喝足、睡好,让他在基本的物质保障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不给他任何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线索,即心理刺激,这个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室:一个房间,里面按日常生活所需布置好了,有床可以休息,有椅子可以坐,有洗手间可以用。至于吃的,被试想吃什么都可以点,会有人从窗口递进来。也就是说,被试待在房间里,吃喝拉撒睡都没问题。条件是被试要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还要戴上手套,把所有能引起感觉的东西都降到最低限度。房间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文字,被试只能一个人待着,不能眼人交流,也不能看书或电视。 他们在大学里招募被试,谁来做实验就能挣钱,不仅白吃白喝,而且在房间里待的时间越长,拿到的钱就越多,超过100个小时还能翻倍。 先做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后,被试就进人房间了把门一关就在里头待着。很多人进去以后先要吃的,吃饱了就睡觉。反正无事可做,有的能睡一天,醒来接着吃,吃完又睡。到第三天,他们吃饱睡足了,觉得有点寂寞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睡不着就起来在屋里转悠,一会儿坐下会儿躺下、一会儿又起来,就这么来回折腾。真难熬啊,简直是度时如年、度分如年,最后是度秒如年! 很多人应该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我们坐长途火车或汽车,长时间坐着,如果没有报纸杂志和书籍,没有手机或手机没电了,就会觉得旅途漫长且难熬,无聊到除睡觉外只能找人聊天或打牌了。这是什么需求?这不是物质需要,这是心理需要。20世纪80年代,新疆到北京的火车要走四天,这趟车上经常现“旅行性精神病”,也称“旅途精神病”。 当然,这项实验比乘火车自在多了,而且结束痛苦感的主动权掌握在被试自己手中,如果被试不想继续实验,可以主动停止,床头就有一个按钮,被试只要一摁,门就开了,实验就结束了。 实验的大致结果是,被试平均待76个小时就出来了,熬过100个小时的人极少。也就是说,一般人四天左右就不想再待下去了,弄不好真会憋出精神病来。 这个实验说明,人不是吃饱喝足就能满足的。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李玖瑾简介李玖瑾是犯罪心理学专家,二级警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师。”今日说法主持人是谁 今日说法常驻嘉宾:李玫瑾 王 涌 曲新久 李玫瑾 个人简介:李玫瑾,1982年1月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从教。长期从事犯罪心理的研究与教学,曾参与或主持《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综合治理与社会稳定机制研究》;《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预防中的价值》等国家课题研究,还有部级项目《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与英国合作《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受害保护》等项目。出版过《犯罪心理学》专著和《犯罪心理画像》译著等。同时还是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王 涌 个人简介:王涌,男,1968年11月23日出生,江苏省盐城市人。 1990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1990年-1993年在盐城市人民政府工作,1993-1996年就读于南京大学法学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师从江平教授,获民商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003-2004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律中心、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学。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商法研究所所长,教授。 曲新久 个人简介:曲新久,男,1964年10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北京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顾问等。 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自1988年开始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历任助教(1988年)、讲师(1990年)、副教授(1994年)、教授(1999年),博士生导师(2002),2003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2005年至今任刑事司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刑法学、刑事政策学,专著有《刑法的精神与范畴》(2000年版、2003年修订版)、《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2002年版)、《金融与金融犯罪》(2003年版),论文集《刑法的逻辑与经验》(2008年版),教材有《刑法学》、《刑法概论》、《刑法学案例教程》等。我读李玫瑾教授的《谁在犯罪》【2020.8.11星期二多云转阴中雨】时间:6.10-7.23书名:《谁在犯罪》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页数:264页作者简介: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她擅长犯罪心理分析、侦查中嫌疑人心理画像、破解疑难犯罪动机、解析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由来等。内容:概括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犯罪类型以及各自的发展特点,其中穿插真实案例向读者具体解析各种犯罪人的心理问题由来,从而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识别并预防犯罪。第一章 犯罪防控以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的一起大学生杀害四名同学的案件为始,向读者输送了第一个重要观点——“调查显示的结果几乎相同:当人意图犯罪时,大多存在着无视法律的态度倾向。明文的法律规定对于那些已有犯罪意图的人,其控制力和威慑力几乎微乎其微。”第一章结尾处,如是——“治理犯罪普通治病,不能只看病情而不看病人。看病人则需要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性,家庭病史,遗传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犯罪防控也如此,只有找到问题的起点才能找出真正有效的治理和防范的关键,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和有价值的犯罪防控。”不得不承认,第一章就彻底颠覆我的遐想:我每每看犯罪片时,总觉得只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实在不行威逼利诱总能找到生路,想来实在犯蠢,犯罪人已经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对其恐吓威逼恐怕会适得其反,他们已经不在乎之后的刑罚了,还会怕你的要挟吗?第二章 谁在犯罪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或人格。心理过程是指日常心理现象,包括认识、情绪、意识等。个性或人格指终身心理现象,包括以遗传为主的气质、智力等和以后天早年为主的言语、性格等。犯罪人分为有危险心结的犯罪人和有危险人格的犯罪人。危险心结属于刺激反应型,犯罪率占60%。危险心结包括认知执结、情绪瘀结、意识抑结。危险人格属于持续终身型,约占40%。以先天因素为主的危险人格是反社会人格;与后天早年抚养有关的危险人格是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书中对这几种犯罪人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就懒得抄录于此了。)我就用我自己理解的大白话来简单说说吧。我不敢保证绝对没有偏误噢!姑且听听吧。所谓危险心结嘛,好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平常看起来很正常,跟常人一模一样,家庭结构完整啦,正常地上学上班结婚生子,但是他们身上存在特殊的刺激源,一旦生活中某些不良的刺激触发了他们的负面情绪或持久的心理冲突,而无人问津、无处释放的压力,久而久之,会促使他们在某些情境下做出失去理智的不当反应,通常是发生暴力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危险人格比较稳定,有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在里面。反社会人格通常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征兆,比较容易发现。反社会人格很难纠正治疗,几乎只能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共同保护以起到犯罪防控的目的。危险人格多是因他们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其基本社会化过程出了问题。犯罪人格属于“乏爱型”,是指人在基本社会化进程中因缺乏情感抚养而造成其终身的人格问题,以情感缺陷为核心的危险人格者在犯罪时表现出更多的无情与暴力特点。缺陷人格属于“溺爱型”,是因人在基本社会化进程中给予无度的宠爱、导致其成长中缺乏观念和性格培养而造成的终身人格问题,以性格缺陷为核心的危险人格者在犯罪中表现出更多的肆意与无耻的特点。(抄录)第三章 简论心理第四章 心理基础缺陷与犯罪纯属理论知识的普及了。太专业了,我复述不了。主要意思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因素会导致人的生理或心理基础缺陷从而出现犯罪行为。物质匮乏之所以是万恶之源,恐怕不单纯是因为吃穿住行上的困窘,更多的是因伴随其后的往往是更严重的心理贫困。由此我们应该明白,相比一个更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有爱的陪伴与正确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才是至关重要的。第五章 危险心结与犯罪第六章 认知执结与犯罪关键词是偏执。日常生活中时常遭遇挫折,加上认识狭隘与偏执,于是出现归因错误,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由此便可能出现偏执与疯狂。第七章 情感瘀结与犯罪指情绪上的瘀结。情感表达出现过多的障碍,没有疏解渠道,日益积累,便形成情感创伤,此类情感瘀结导致的犯罪行为多有表达、发泄和满足的目的。第八章 意识抑结简单说,就是本应该潜藏在意识之下的东西跑到了意识之上了。这是不自主的行为。个体极力地想要隐藏,可是抑制行为失败了,深层的隐匿的心理内容进入了意识层面构成了人的心理冲突,若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疏导排解,极易出现危害行为。第九章 危险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的具体概念。第十章 反社会人格与犯罪讲反社会人格的特征。第十一章 犯罪人格与犯罪犯罪人格形成由来。第十二章 缺陷人格与犯罪缺陷人格的犯罪特征。第十三章 异常犯罪与责任能力相关基本概念的介绍。行为变态不等于人变态。介绍了评判犯罪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准则。智力因素是责任能力的核心。有能力还意味着有意识。第十四章 危险心理评估与犯罪防控介绍了对危险心结和危险人格的防控策略。说说:在看案例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经过李玫瑾教授的细致分析之后又觉得一切皆有由来。先天遗传和后天早年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可以说,影响了人的一生。书中大量的理论知识,专业词汇,读来肯定是费力的,当然有不能领会的地方,但是依然不妨碍我推崇李玫瑾教授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是被大众忽略了。她的很多观点、思想对当代人的成长教育及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李玫瑾教授在呼吁大家,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父母及教师)首先得成为受教育者,让自己获得相应的知识与常识,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及他人以免误入歧途。《谁在犯罪》是比较专业的理论书籍,所以阅读过程并不像读小说那样畅快淋漓,只能是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即使这样,作为普罗大众的水平,其中依然有很多地方我的理解力难以触及,但是凭借着对这类题材的一丝兴趣,所以硬是看完了。虽说是囫囵吞枣,但也总算尝着了一点那味儿!隔得也比较久了,里面的专业词汇,你让我解释,我也解释不出来,很模糊,只是大致有个了解而已,也不见得正确。我必须如实记录我的真实感受,否则就没有意义了。最后一句话概括我看完此书后对其中内容的总体印象——人的后天早年(12岁之前)所处的生长环境及所受的教育真的是极其极其极其重要的——可是大多数家长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觉得这不应该成为借口。至于遗传因素,咱就不说了;毕竟这也无法改变;上帝已经告诉我们了,去改变你能改变的,要接受你无法改变的,并且努力去获得能够区别这两者的智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李玫瑾的介绍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李玫瑾教授的年龄是多少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职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简介:李玫瑾目前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世界知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是谁你好 你说的是李玫瑾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主持人:撒贝宁 嘉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李玫瑾教授 内容简介:本期节目深入了解探讨马加爵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学校生活,从中分析了这个年轻杀人犯的犯罪心理。易经文字故事(9)~李玫瑾大家好,我是赵冠棠,易经文字易名创办人黄裕棠老师弟子,正在传承易经文字。李玫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等,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位,出版著作《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拯救了很多人,很多人对李教授都是十分敬仰的。而我对李玫瑾教授的仰慕,则来自于她对儿童教育的思想。李教授从深源处谈起儿童的教育,我听了之后认为她的教育理论非常好,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有很多讲座视频网上都可以搜到,或许对您的教育观念有些指导。今天我要说的重点是,李玫瑾教授的名字。李教授算是成就斐然,我想她的名字一定是非常好的。果不其然,名字磁场与八字吻合,也就是说这个名字无形之中会链接宇宙大磁场,一生相对比较顺利。五行齐全,有健康格局,有事业格局,这就说明李教授会对自己的事业有完全的掌控感。而且有比较好的贵人运和实干精神。这些信息足以看到李教授的辉煌。前面我们看过柳传志,李昌钰的成就,今天我们又看到李玫瑾的名字,这些都是成功者,他们的名字也推动了他们的辉煌。好的名字陪伴你美好一生! 黄裕棠老师来自中国台湾台北,现居住广州。易经文字易名创办人,姓名文字磁场能量科学见证人。首创无地雷字起名,易经文字易名和气场图腾理论在北京有作品登记,享有著作版权。易经姓名黄裕棠老师弟子~赵冠棠赵冠棠简介:中国专业人才库高级姓名学分析师。2004年开始接触易经姓名学,先后学习了11种姓名学。最后师承易经文字易名创办人黄裕棠老师,现在正在传承易经文字绝学。分析过的名字都说很准,经老师改过的名字很神奇。有缘一起见证文字的神奇。
上一篇:中国古代名画
下一篇:哪些属于绿茶